目前分類:迷你瓶論影片 (7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五道電影難題-繁體中文The Five Obstructions》,一部關於1967年黑白老電影「再製」的影片,這算是一部「紀錄片」吧,呈現整個再製過程的紀錄。

《完美人類》(英文旁白無字幕)


這部影片開宗明義就是:拉斯馮提爾在學生時代非常景仰約根萊斯1967年黑白短片的《完美人類》;拉斯馮提爾表現景仰的方式就是設定了五個條件,希望約根萊斯在這在這五個限制條件下,約根萊斯重拍《完美人類》。
拉斯馮提爾似乎很喜歡設定限制條件,以前就搞過著名的Dogma宣言;不過這次拉斯馮提爾並不是要弄一個像十誡那樣的Dogma宣言,這次這五個條件比較隨性、個人化一些,有趣的是:並不是一開始就講得很清楚的究竟是哪五個難題?而是在拉斯馮提爾與約根萊斯閒聊當中,逐漸將條件成型。例如第一道難題的古巴,就是因為約根萊斯提到:「飯後一根海地雪茄對於思考很有幫助,雖然哈瓦那雪茄才是好東西,...........我從沒去過古巴」;拉斯馮提爾抓住約根萊斯這句話「從沒去過古巴」所透露出的些微訊息,因而將第一道難題設定成要去古巴拍攝(拉斯馮提爾甚至不知道就竟有沒有足夠的預算讓約根萊斯去古巴拍片)。
這樣的狀態讓這五道難題變得很有趣;這樣的難題究竟有沒有意義?有了這五道難題就可以創作出好看的電影嗎?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心中有這樣的疑惑。當然「創作好看的電影」顯然不是這次五道難題的主要目標,就連拉斯馮提爾、約根萊斯不約而同地表示討厭的形式:動畫,都成為第四道難題了,「創作好看的電影」應該並不是主要目標。

第一道難題:古巴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臥底INSIDE MAN》BY SPIKE LEE
完全是衝著SPIKE LEE的名號去湳山(我最常去的二輪戲院)看這部片子的。這多多少少帶著一點懷舊意味去面對SPIKE LEE。

當年想到紐約電影,可是一定會想到SPIKE LEE(可能有更多人想到伍迪艾倫吧!呵呵!)即便如此,面對SPIKE LEE的新作還是有點戰戰兢兢的,深恐SPIKE LEE的寶刀已老;還好這一切只是幻覺,SPIKE LEE還是超級厲害的啊,這樣超級商業題材的電影也可以拍得如此有味道。
既然一開頭就說了這是一個超完美銀行搶案計畫,難免就會有人找碴、問東問西的,像是【臥底(劇情討論)】這個討論串裡的反應一樣:有人閒這個「完美的計畫」太過於天真,也有人直呼看不懂,當然也有好心的人會小心翼翼地解釋導演細心的安排,例如較常出現的謎團:搶匪總共有幾人?挖洞作甚麼?為何要耍弄人質搶匪交換把戲?FOLLOW THE RING
的目的是甚麼?一方面幫忙解答,另一方面有怕洩漏太多劇情,變成討論串地雷。
雖然我愛看偵探小說,但我一向不是很好的解迷專家,也不太會追究這種超完美計畫的bug(反正認真地去談,應該都會有很多意外),對於個人而言,不論有無安排意外的劇情,好像都不會影響電影的好看程度。那我為何會看得如此高興呢?大概就是一直蘊藏在SPIKE LEE電影裡,濃濃的紐約風采!
常常聽到有人說:這部電影真是漂亮地表現了紐約的風采;紐約就是這麼一個奇妙的都市,在許多電影作者的巧手下,展現出多變的風貌;像是多小姐的網誌【曼哈頓-請準備好遇見紐約式浪漫 】裡提到伍迪艾倫所描繪的白人、中產階級、碎碎念、人際關係總是緊張的紐約曼哈頓;《SEX & CITY》裡,中產階級富裕熟女多采多姿卻又疏離短暫的情感生活;甚至是《13TH FLOOR》裡濕淋淋的晦暗或是《CSI:NY》裡陰沉犯罪世界(或許可以延伸到以前所提到勞倫斯.卜洛克史卡德系列《繁花將盡》】)。
SPIKE LEE一向重視種族問題,他的紐約人際關係也幾乎建立在種族關係之上。紐約的種族問題,不同電影所表現出來的差異也讓人玩味不已;從《紐約黑幫》的愛爾蘭v.s.義大利,演變到SPIKE LEE《Jungle Fever》的黑白問題,或是一些警匪片裡亞裔青年黑幫的出現(中國、越南、韓國);在《INSIDE MAN》裡,種族所涵蓋的範圍又更廣了, 很明顯地,在《INSIDE MAN》裡,黑人不在是底層社會的一環了,雖然銀行家、猶太人、茱蒂福斯特的白人女性精英還是高來高去,但是身段靈活的丹佐也差不到哪裡去,反倒是大量出現俄羅斯、中亞、東歐、舊南斯拉夫、錫克教徒(聽說紐約計程車司機很多是錫克教徒)................讓局面變得複雜;這已不在是 SPIKE LEE過去電影單純的二元對立:剝削與被剝削,《INSIDE MAN》的紐約早已經是多元種族的複雜狀況。
SPIKE LEE將這種多元種族複雜性巧妙地安排在一些劇情橋段:大家經經樂道的「原來是阿爾巴尼亞總統演講」橋段:從俄羅斯語猜到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丹佐說了一個很巧妙的話「熱狗小販一定知道這是甚麼語言!」聽到這句話就不禁笑了出來。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FIONA出賣高潮》

我是在2000年的時候看了這部影片的DVD,錢陣子在亞藝找片子當資料的時候,有看到這影片,讓我想起以前寫的東西:

台灣的片名翻譯是 《出賣高潮》,符合台灣聳動式標題的需求。昨晚看完這部質樸的片子,真的很質樸,這種質樸建立了一種真實的感覺。
什麼樣的質樸呢?就像dogma影片那樣!DVD註解上說明,導演半個月拍完這部片子;另外,一些環境的Setting諸如演員的衣服、時代的空間感,也 未因劇情中時間的推演而稍作改變。甚至,Cast的Setting上,像是呈現一個重度吸毒抽煙的角色,或是一個變態的嫖客,或是一個歷經二十年滄桑的母 親,演員設定並未「細緻」地呈現劇中角色的設定。這些原本可以很容易注意的Setting,導演完全不去Care了;甚至也不是忽略。我看不出導演「刻 意」不去Care。
 手提機呢? 就如同「隱藏式攝影機」建立了一種「窺視」的視覺符號。手提機的搖晃鏡頭似乎也建立了一種「呈現真實」的視覺符號 (雖然我承認在 《兩根槍管》裡,搖晃鏡頭與呈現真實感完全沒有關係)。 就如同拉斯馮提爾的 《破浪而出》手提機的搖晃鏡頭再加上類似16mm粗粒子效果,這種dogma風格似乎更是加強「呈現真實」的視覺符號傳遞。
剪接呢? 某種程度上(我會這麼說,是因為我不確定也不認為需要確定) 與 《破浪而出》有點類似;大段落的卡接,再加上Title引出故事段落。
這種剪接手法就是營造我那模糊真實感的原因嗎? 還是說這樣的剪接加上這樣的攝影視覺再加上粗糙的設定就可以營造我所謂的真實感?似乎不是,我想討論的是真實感嗎? 我也不確定!
我能確定的是:看完之後,一陣不舒服感催促我去思考,我無法享受地去感覺觀後感;即使我用〔繼續觀看〕來沖淡這個觀後感,不舒服感還是在的!
我不想評論,也無法去享受觀後感,我只能思考。我能思考些什麼呢?我能從什麼樣的基礎進行思考呢?我那些模糊不清但又環繞不去的印像究竟是什麼呢?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押井守1985年的老片子了!押井守票房毒藥的稱號可能就是從這部動畫開始的!
我想看過《天使之卵》的人可能比《御先祖樣萬萬歲》還要少吧!下面放映的是無字幕版本,這部動畫的對白是出奇的少,或許有心人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中文字幕;之前曾經就這部動畫作過分析:【《天使之卵》-----古典符號分析的演練】。


押井守的粉絲應該還不少吧!希望可以對這部動畫也有著觀看的興致。

這篇文章是我在1994年和同學的討論所遺留下來,竟然還可以在網路搜尋得到,真是太另我訝異了:「天使之卵的解釋....」。剛剛搜尋到的時候,還記不得是自己寫的,只覺得竟然還有人對《天使之卵》有興趣,真是太高興,看著看著才發現這語氣和筆法好熟悉,會不會是自己寫的?一直看到簽名HSF(這是我好幾年前慣用的縮寫),才確定下來。
網路真是太有趣了。
我自己都已經遺失這篇文章,雖然看起來很原始的想法,但有些想法自己都忘記了,還是趕進紀錄一下:

這是一個與諾亞方舟有關的故事;片中出現的大鳥屍骸與大樹,就是那 隻尋找陸地的鳥與它所銜回的橄欖樹枝。 而片中所出現的生命、 人、 鳥與巨卵 (在片頭已有雛形的卵) 與樹都是 這始祖的鳥與樹的後代。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The Mystery Of The Leaping Fish 》1916 BY TOD BROWNING:



《The Monster Show》這本描述恐怖電影文化史的書籍以Tod Browning作為文章開場的導演,一方面是因為他製作出賣座的吸血鬼電影《Dracula》(另外一位齊名的就是James Whale的《Frankenstein》),另一方面Tod Browning也製作出極具爭議的《FREAK》(像藍藍的MOVIE BLOG的文章【爭議二十五】裡所提到的:Entertainment Weekly所選出的25部爭議電影,《FREAK》排名17)。
雖然《Dracula》和《FREAK》都是關鍵性的電影作品,一個是賣座的幻想式恐怖電影,一個真實且引起爭議的電影;然而就《The Monster Show》的副標題來說:A Culture History of Horror,Tod Browning的生平歷練似乎是更具象徵意義的。
在書中,Tod Browning生平被簡單地切割成兩大過程:馬戲團的流浪巡迴表演生活以及經由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引介進入美國電影生產體系;這兩個過程可說是被用來象徵性說明恐怖電影的發展過程,尤其是馬戲團這段表演生活的獨特經驗對這本書來說更為重要。
如同所有介紹關鍵人物的傳記文章一般,這本書也指出Tod Browning從小就具備表演的熱誠和天份;然而和那種述說偉人從小就會從魚兒逆游而上來悟出偉大道理的神奇故事不太一樣,這本書主要想要指出的是:Tod Browning從小就能體察出甚麼樣的表演會吸引觀眾,以賺取較多的門票收入。這Tod Browning幼年的小故事點出一個本質上的特性:當時的恐怖電影是為了吸引觀眾的特殊題材;並不是像Diane Arbus或蘇珊宋塔那樣是當作一個嚴肅藝術或是文化理論來看代。關於Tod Browning的幼年,或許這本書真正想說的是:Tod Browning具有追求賣座娛樂事業的熱誠和本能。此時馬戲團的巡迴表演經驗就成了重要的迷霧明燈。
Tod Browning會進入馬戲團的表演領域,只是為了一個很單純的理由:他想要追求馬戲團裡的女演員,因此無畏於馬戲團巔波流離的表演生活,毅然決然地離開家鄉,進入馬戲團裡打雜以接近那位女演員。就以一般追求穩定的人來說,這行為真是太瘋狂且愚蠢,不過換個角度來說,SHOW BUSINESS不就是需要這樣的瘋狂浪漫的個性才有辦法在僵局當中打開一條血路嗎?(當然,就邏輯上來說,有了瘋狂浪漫的行為個性不一定會打開血路)
這態度讓我想起一件事情,記得幾年前一群喜歡電影的朋友聚會,聊到台灣電影的困境以及想關影視製作體系的工作艱困,有個不太熟的朋友說道,他知道在台灣影視製作的教育體系裡,是學徒制而非專業學科訓練,雖然他很想進入拍電影的領域,可是又不願意在目前台灣影視製作體系當中被嚴重剝削。雖然我心理想的是:「難不成要別人都幫你準備的好好地,讓你開開心心地創作?」然而,我只能不置可否地問,那你打算怎麼作呢?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一直將網誌上的文章轉貼到論壇PCDVD上,心理的想法就是,那邊的能人異士能夠引伸出更多我不了解的事情 。
果然在【【MV欣賞】區】這討論串裡,網友AREC引伸出「肯尼斯安格(Kenneth Anger)」的作品:1964年《天蠍座升起Scorpio Rising》和1947年《煙火Fireworks》。
我對這位導演和這兩部作品都不熟悉,沒有辦法說甚麼。還好AREC附註了聞天祥老師在中實電子報的文章:【浮世繪電影俱樂部】簡單介紹了 Kenneth Anger。

下面的Playlist裡有《Scorpio Rising》《Fireworks》這兩部作品:1~2是《Fireworks》,3~5是《Scorpio Rising》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在BLOG 【視體撞擊】看到這篇關於誠品紀錄片影展座談會的文章:《座談 - 台灣尚未出現的紀錄片裡面有幾個關於紀錄片的說法還蠻有趣的,例如李道明老師所說的「寫實主義情節」或是郭力昕教授「濫情主義與去政治化-當代台灣紀錄片文化的一些問題」。(這篇網誌也附註了一篇:【台灣紀錄片之煽情主義與去政治化主義的結構性困境—由無米樂現象談起】)

我個人一直對紀錄片保持疏離的態度;一方面過去許多盛名的紀錄片,對我而言莫不流於「煽情主義」的範疇,這讓我個人非常難受;另一方面,面對那些眾多社會不公題目的紀錄片莫不牽涉到自身的政治立場,我自身對政治的疏離(網誌【性手槍的 Anarchy In The U.K】裡面提到的),也導致這般對紀錄片的疏離。這大概是我個人問題。

這邊另外附註一些關於島國殺人紀事2》的文章:
電影‧人生‧夢- 《島國殺人紀事》:到底誰殺了人?
司改會著作.法案-司改雜誌-重現全球殺人記事

我會注意到【視體撞擊】這篇網誌文章就是因為裡面提到了《島國殺人事件2》,以前也曾注意到《島國殺人事件》這部關於蘇建和事件的紀錄片。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2007.02.24補注:樓下未署名的大人所提供的位址,真是感謝:



會開始注意《FREAK》這部1932年的老片子,一方面是413在網誌【APHEX TWIN-Rubber Johnny】的推薦(這也引發另外兩篇網誌的產生:【生物科技對影像的影響(上)(下)),另一方面是在上海書店買到這本書: David J. Skal的《The Monster Show魔鬼秀》簡體中譯本。

 
《FREAK》在當時並不是現代所謂的獨立製作或是小眾電影,反而是大製片廠米高梅推出的電影;當時的背景是環球電影推出的 《Dracula德古拉》和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賣座之後,其他大製片廠也想推出類似的影片,期望獲得票房;而 《FREAK》的導演TOD BROWNING也是 《Dracula德古拉》的導演,依照簡體中譯本p2的說法:這些影片都涉及了對病態、迷戀、畸形和殘毀問題
Tod Browning 』這傳記裡也指出TOD BROWNING是James Whale之後1930s 最有名的Horror Film Directors。然而《FREAK》似乎超過一般人能忍受的範圍,根據這本書的說法(p2):米高梅電影否認和《FREAK》的關係
這段過程讓我回想起前一陣子在電視上看到 《魔山The Hills Have Eyes》製作花絮時,《魔山》的製作人說道:電影興起一股極限主義來挑戰觀眾所能能忍受的限度。(這裡的『極限主義』意義和視覺藝術或是音樂上的極限主義不太一樣)。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刺殺尼克森 The Assassination of Richard Nixon
導演:Niels Mueller
編劇:Niels Mueller
演員:西恩潘 Sean Penn、娜歐蜜華茲Naomi Watts、唐奇镀 Don Cheadle


這部影片,光是看西恩潘的演技,就值回票價了!

先看一下一般報導都怎麼描述這部電影的題材:(摘自【刺殺尼克森】
《刺殺尼克森》內容描寫美國70年代,山姆畢克(西恩潘)的分居妻子瑪麗(娜歐蜜華茲)的感情越來越冷 淡,事業又失意,畢克將希望寄託在他與好友的貸款計畫上,然而離婚通知書與貸款申請駁回通知相繼寄達,對山姆造成重大打擊。山姆決定以一個驚人之舉,消滅 世界上所有的不公平……。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次在網誌【一天美好的開始 -  Domino & Cream】提到YOU TUBE的PLAYLIST功能,今天來試試過去po過的片段:

網誌【《御先祖樣萬萬歲》《Gosenzosama Banbanzai!》


網誌【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洛基恐怖秀》



網誌【 1986《Little Shop Of Horrors異形奇花》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Little Shop Of Horrors異形奇花》片頭曲:



光是類搖滾音樂劇再加上那顆會跳舞的食人花兩個迷人因素,就讓《Little Shop Of Horrors異形奇花》散發一股奇異的魅力。當然,這般CULT電影並不是要講甚麼大道理,而是蘊含某些獨特的魅力來吸引人;在人人知曉的《洛基恐怖秀》裡,就是音樂和裝扮;對我來說,《異形奇花》音樂比不上《洛基恐怖秀》好聽,《異形奇花》CULT魅力就是那朵壞胚子的食人花:奧黛麗二世
說到這食人花『奧黛麗二世』,貪得無厭,吸血不過癮還要吃新鮮人肉,得寸進尺,得不到還要像寵壞的小孩子耍脾氣,更不用說會騙人,暗藏佔領地球的心機;哈哈!這樣說來真是像《王牌大間諜》的邪惡博士了。想想《異形奇花》的劇情簡單,男主角不帥,女主角不豔,黑髮史地夫馬丁的討厭牙醫又不夠壞,音樂又比不上《洛基恐怖秀》;若不是這朵有各種壞脾氣的『奧黛麗二世』,還真不知道如何去說明《異形奇花》為何好看?

在各式各樣的電影裡常常出現一些奇怪的偶角色,大部分來說都是為了像現實中的寵物一般裝可愛;比較有趣的則會像卡夫卡的甲蟲一般成為一種存在替代物的象徵。只是在電影中,早就不會使用「直接替代」這簡單方法,也許會如大衛柯能堡的《Naked Lunch裸體午餐》一般使用多重替代,使得替代物和被替代物交錯在畫面之中,變得恍惚不定。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上次在網誌【BMW當年的汽車長篇廣告】提到:時間限制對一個故事的影響;不僅僅是為了考量說故事的完整性,也和觀影者的閱讀習慣有關;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些時間差異會對說故事的TONE調產生劇烈的變化;前幾次提到的短片:【CESKA Animace捷克動畫選】,【大衛林區的短片】,【《安達魯之犬 Un Chien andalou》】都很容易體察到時間因素的影響.短片很容易考驗說故事的TONE調,也是幫助練習拍片的好入口;不僅如此,在許多一般長度的電影當中,也會是時加入一些獨立的短片情節來幫助整部影片的節奏或是開場.姑且稱之為電影戲中戲的說書人.

1.《Magnolia心靈角落



以這部1999年的《Magnolia心靈角落》來說,電影開頭用了一個精采的方式說了三個和巧合有關的簡單故事,來隱喻整部片子的精神.沒有廣告或是表現明星魅力這些先天目的的限制,《Magnolia心靈角落》為了在短短的八分鐘左右表現三個故事,所以在說故事形式和視覺技巧兩方面就和後面的電影正文有所不同;我想這就是短片的魅力。
這段開場所講的三段故事應用了三個方式:第一個模擬老電影的色調,但在剪接上是很現代感的明快節奏;第二個採用倒敘法,讓一個奇觀式的故事變得懸疑迷人;第三個故事則是倒敘加上圖解說明的視覺表現(這種圖解視覺表現手法在最近的美國影集:《CSI》,《數字搜查線》裡大量出現);八分鐘之內不僅僅三個獨立故事,也有著三個不同的說故事TONE調方式,實在相當精采.或許有人會認為《Magnolia心靈角落》正文本身並沒太大的成就,不過就這三個開頭短篇影片就值得玩味不已了.
既然提到了一些近期的影集《CSI》,《數字搜查線》,這裡要額外提一下,這些影集為了加強一小時的影片觀賞緊湊度,大量加入了圖解說明鏡頭和效果,而另外一個精采影集《24小時反恐任務》則採用更複雜的劇情,並用分割畫面強化同一時間劇情交代的強度;這兩類方式:圖解說明效果鏡頭,多線劇情多分隔畫面,兩者都大大地改變了整體說故事TONE調;我們可以從《24小時反恐任務》第四季和第一季在[多線劇情多分隔畫面]這使用方式,量上的差別,可以感受到[多線劇情多分隔畫面]使用方式所造成的說故事TONE調影響.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本週末來看看1928年布紐爾這部《安達魯之犬 Un Chien andalou》,這部短片實在太有名了,好像對電影有點癡狂的人,大概都會看過這部短片.


雖然《安達魯之犬》距今快80年,每每看到那幕拖著兩個神父和躺著一批馬的鋼琴,就忍不住想要跳起拍桌子說:”太神奇了,太迷人了!”
《安達魯之犬》看起來不像是個短篇故事,而是一些夢境印象的集合體,似乎沒有辦法就故事或是文本分析的方式來看待《安達魯之犬》;在徬徨不定,不知該怎麼辦的時候,就要請孤狗大神下凡了.在孤狗大神裡查一下《安達魯之犬》,除了導演布紐爾之外,還很容易看到幾個名字: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為其編劇,佛洛依德,夢的解析 .................

對我個人來說,超現實主義一直有著特殊的地位,曾經在網誌【 聽Blind Faith - Do What You Like】裡提到﹔”對現代藝術的了解以及後來著迷於電影,也都是建立一種粗糙歷史觀,再去細察某個我有興趣的作者."當時就是一本介紹超現實主義的藝術歷史書籍啟蒙了我;雖然超現實主義所主張的內容並不是日後個人喜好或是創作追尋的圭臬,但是在我興趣欣賞的成長過程中,超現實主義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在20世紀初期雨後春筍般出現一堆現代前衛藝術流派:立體派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就像【關於生物科技,對影像的一些影響】這篇網誌所說的:科學上的重大發展總是吸引著藝術作者進行跳躍性的思考.超現實主義明顯地受到佛洛依德,《夢的解析》這些心理學派的影響.而且在80多年前的那時候,攝影和電影都還是處在發展的初期,攝影拼貼和電影蒙太奇所散發的暨現實又非現實的迷人風采,深深地迷惑這些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就80年後的現代眼光來看,不論是超現實主義還是《安達魯之犬》對於電影和夢境的處理,似乎都還很原始去引用心理學說的一些觀念.
令我感到興趣的是:電影經過百年的發展之後,在劇情敘事,視覺效果方面都讓人感到驚奇不斷地喊道:”哇!”;而心理學說在佛洛依德啟蒙一些想法之後,經由一些學者諸如拉崗,索緒爾......所形成的文化批判理論,反而對於電影有著更深刻的文本分析;講到這邊,也許有很多影迷不太喜歡這樣的發展,認為:電影就是電影,看得高興很重要的;當然,我是相當贊成這樣的強調個人感受的想法,然而,文化分析那邊的成就也是很迷人(電影只是被研究的文化之一囉!).例如,這裡所要推薦作者minaloydusie這篇網誌:【Mysterious Skin---賤斥與昇華---一種心理分析閱讀】.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幾年前(也忘了何時?大約千禧年吧!),BMW請了當年八位著名導演拍了八部十分鐘的廣告短片(跟以前推薦的【王家衛TAKEO】是一樣的目的!);當然每一部短片的故事都一定和車子脫離不了關係,不論要用車還是.........其他原因(現在看起來,這八個短片的故事基礎都和近年的電影《玩命快遞》相似),總之是克里夫歐文扮演的"司機"所歷經的八個故事。

1.蓋瑞奇的《STAR》
(很抱歉啦!所附的四個檔案,影音、字幕不同步,看起來有點吃力!)

並不是說這八部廣告短片有多偉大,但是就像前一陣子所PO的【SMAP短片】一樣有著類似的操作模式:請幾位導演為SMAP製作短片,藉以發揮香取慎吾和草なぎ剛不同的丰采;只是BMW要發揮的是汽車,不過,與 BMW所請的八位導演來比較,【SMAP短片】裡的幾位導演顯然地較擅於拍攝短片,其風格與故事模式都非常多樣與迷人。
所以先天上和【SMAP短片】有著相同處境;這BMW八部短片畢竟是廣告,必需運載很多表現汽車的花俏元素,更不可能像【大衛林區短片】或是【CESKA Animace捷克動畫選】那般的原創;先不論原創與否,但從一些元素來看,【SMAP短片】和這八個短片對於想要拍攝短片的有志青年來說,還是有所幫助的,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

這八個導演當中,華人導演就佔了三位:王家衛、李安、吳宇森,可見當年華人導演的勢力(不過,這裡放的四部短片都沒有這三位華人導演的作品;雖說網路空間有限,不過八選四都沒選到,應該有怪理由吧!算了,先不說為什麼,看看文末可否想清楚!);
第一部,蓋瑞奇的《STAR》並不算太特殊的作品,相較《兩根槍管》、《偷拐搶騙》來說遜色很多,整部片子就只是在玩弄開瑪當娜的玩笑;雖然說有一定的FUNNY點,但實在無法讓人記憶深刻;之所以會想要放這部短片上來,算是當作一部負面教材(即便是我還很喜歡《兩根槍管》、《偷拐搶騙》!)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請大家喵一下的是大衛林區三部不知何年製作的短片。


我的電影視界啟蒙得很晚,大約是20歲左右的時候(想來快20年了);那時的電影資料館還是不很方便,電影資源不過是金馬影展和太陽系的LD(嘿嘿,沒多少人知道吧!)以及一位不記得名稱的熱心錄影帶出租店老闆(我的啟蒙就是參加他舉辦的電影夏令營開始的);所以開始看電影的時候,都是以電影發展史上重要的歐陸導演為重心,對於美國電影總是劃上好萊塢的等號而意興闌珊;即便如此,那時候的氣氛對三位美國導演能抱有極大的評價:大衛林區、剛出道的賈木許,史派克李。(摁摁!柯恩兄弟是比較後來才注意到的。)
這幾年這三位導演的新作品仍能佔據影視新聞版面,所以大家應該還是很熟悉他們;但是對於我而言,總是對他們的新作品抱著很害怕的心情,害怕失望的落寞折損了當年完美的記憶;前幾年,賈木許的《鬼狗殺手》多麼令我失望,導致我ㄧ直排斥去看他最近的《Broken Flower愛情不用尋找》,果然在二輪戲院看了《Broken Flower》之後,我只能說:"好懷念以前的《天堂陌影》和《神秘列車》喔!"
想想也很久沒看到大衛林區的作品了,對他的記憶一直停留在《我心狂野》、《雙峰》以及《橡皮頭》。很奇妙的是,我依然記得部分《我心狂野》、《雙峰》的劇情以及片段畫面;然而對於《橡皮頭》的劇情記憶模糊不清,卻反而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大衛林區作品。
或許,《橡皮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年輕創造力的原始豐沛,而不是後來作品所呈現的完美程度。看到這三部短片作品,尤其是第一部長達33分鐘的短片,讓我很感動的就是已經成名許久的大衛林區竟然還保有如此年輕的創作慾望,就像當年《橡皮頭》讓我印象深刻的力量。

第一部短片,從剪接的手法來看(穿插平面動畫和類似停格動畫的技巧),應該是近年的作品(也許是十年之內吧?呵);不過,對於這樣的短片,我向來不喜歡去分析或是思考其中的劇情和人物表現;總覺得:即使是破洞百出,那也不是很重要的事;當然,這樣的寬容度不乏是來自於我個人對這類題材的偏見和喜好:家暴,從植物裡長出一個人......等等(講到這裡,不知為何就是會讓我想起大衛柯能堡的《裸體午餐Naked Lunch》);不過,重要的是:我想我在找尋的應該就是在《橡皮頭》所蘊含的:年輕導演第一部作品的豐沛創造力。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CF》

這篇網誌是觀看《捷克動畫選》《CESKA Animace I》後的小推薦,和上週的網誌【週末狂動畫 - CESKA Animace捷克動畫選之實驗小短篇】是來自同一張DVD,原本計畫這篇網誌要先PO出來的,不過為了【論,三人對話(因而獲得:想起一個遺忘已久的計畫)】這篇網誌的對談,所以這篇就晚一周po出了.

上面這篇《CF》是將這片《捷克動畫選》精采片段剪輯在一起,看了這片捷克動畫選,實在很訝異這些動畫的完成度如此的高,內容深度如此豐厚,相較起來,上次介紹的LEVEL13的動畫就比較像是習作.
以動畫來說,大家所熟悉的是美國動畫(以前都會講迪士尼動畫,不過這幾年3D動畫的發展,迪士尼動畫已經不是強勢動畫了)和日本動畫,兩者有強大的娛樂消費和製片工業作背景,不論是娛樂性和多樣性都有著高度的表現;歐陸動畫也有著迷人的表現,除了英國CHANCEL4長久支持的酷狗寶貝(這系列在SONY的行銷下,在台灣應該不陌生了.)和法國(上次介紹的MIRRORMASK)之外,其他地區的動畫就在等到金馬影展或是台北電影節才看得到了.
拜DVD所賜,Y拍上有不少捷克動畫和JAN SVANKAMAJER的動畫DVD,對於喜歡各種異國風味的我,這真是美好的時刻;很難想像這些作品竟然橫跨了1966到1980年,當然非常訝異,在捷克,究竟是什麼條件可以支持這樣的動畫工業,這樣動畫人才是如何獲得資源去發展?
(至少,我們可以說英國強盛的電視工業支持了酷狗寶貝,法國尖端時尚設計工業孕育了視覺設計大師)
這課題就留著心理,讓我慢慢去找尋吧!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喂!說說你心目中的女明星吧!"這樣的話題,好像每隔一陣子都會出現在朋友之間的對話裡,不論是生活中還是某個討論區;就像小時後住的那條小巷子,叔叔伯伯們見面時必定會說:"吃飽沒!"

今年倒也沒有什麼人特別發起這個閒得發荒時可以打發時間的話題;只是一兩個月前,在多小姐那邊的一篇網誌:【2005年美電影票房總收入下跌6%】的留言裡面,突然提到海倫娜寶漢卡特這位眼睛總是瞪著大大的英國女星,腦袋裡就是會響起:"喂!說說你心目中的女明星吧!"這個聲音.

就像在那篇留言裡,我說: "海倫娜寶漢卡特嘛!我對她的印象永遠停留在《鬥陣俱樂部》,她在裡面真的很酷;當然她《BIG FISH大智若魚》的那句話: "他來了兩次,一次太早,一次太晚!" 也是超有味道".是啊!說道海倫娜寶漢卡特,我就是會聯想到《鬥陣俱樂部》裡的模樣,而這模樣總是會讓我聯想到伊莎貝拉艾珍妮,而伊莎貝拉艾珍妮這個名字就像一個槌子敲著我的腦袋:"喂!說說你心目中的女明星吧!".真是一個超長的連連看遊戲.

是啊!是啊!我一定會猛然點頭,如果有人看到這兒應該會驚覺:"伊莎貝拉艾珍妮是你心目中女星的Number One?"(呵呵!大概有些年輕人會狐疑地問:"她是誰?");
"不是奧黛莉赫本或是現代的葛妮絲派特洛這樣的氣質派?"我一定搖搖頭...........
"性感的莎朗史東、
艾曼紐琵雅或是演技派的 茱莉亞蘿勃茲......."我還是只能搖搖頭.............摁摁!聽我慢慢說吧!
迷上
伊莎貝拉艾珍妮是在迷上波蘭斯基的《怪房客》之後;我在【Portishead-Only You】這篇網誌裡曾經這樣說道:"伊莎貝拉艾珍妮驚慌張大眼睛的神情一直烙印在我的記憶裡,這依然是我覺得恐怖的一幕!"是的,就是伊莎貝拉艾珍妮那驚慌張大眼睛的模樣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我本身並不愛看恐怖片或是鬼片,可是伊莎貝拉艾珍妮在《怪房客》裡的表演一直讓我心理回味著"怎麼會有人可以把這樣的恐怖深深地打到我的腦袋裡!"自此,伊莎貝拉艾珍妮在其他電影的表現都無法在我心目中取代在《怪房客》裡的印象.

那還有第二名嘛?
當然當然,一定有的嘛,有第一就有第二!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今天選錄CESKA Animace捷克動畫選這片DVD所蒐錄的實驗小短片,這可能是某些長篇的節錄畫面,因為有些看起來並不完整,尤其是第四篇《MANGA》:
《I》(413修正:斯凡克梅耶的 《Flora 》,請見回應)

真想知道這篇短片是何時製作的?
看完這部短篇,直覺就想到彼得葛林那威的《一加二的故事ZOO》,其中雙胞胎主角的死亡鏡頭,
幾乎是如出一撤:腐敗的過程.
然而這部短片玩得不太一樣,腐敗的是那人被綁住的四肢;那人的掙扎是因為被綁住還是因為腐敗呢?

《II》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摁摁!好久沒看短片了,今天來推薦一下LEVEL13的五部動畫短片.

《GOD IN THE MACHINE》


這片LEVEL13 DVD所蒐錄的動畫短片很多是動畫學校的習作,
雖然很多作品,在初看的感覺上有點粗糙,但也因此有點實驗的趣味;
當然,這所謂的實驗趣味不是那種複合媒材的實驗,而是說故事方式上的實驗.
像《ROUTINE》這部,就很有默片時代的風格,而《RINGED PLANET》這部極短片風格也是饒有趣味;
《GOD IN THE MACHINE》 《UNTITLED》這兩部完成度較高的作品反而是較為"傳統"的動畫短片,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好像每隔一陣子就會聽到人們提起《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洛基恐怖秀》
這部完全不恐怖卻很FUNNY的片子,
這次週末電影PO幾個MV似的電影片段讓還沒看過的解解讒:
這是有名TIME WARP:( 年輕的蘇珊莎郎登)


(2006.4.12補充,每次看到那段舞步教學,都覺得很好笑,那應該是個人最喜歡的部分了)

喔喔!這是變性星人法蘭克的初登場,曲名,Sweet Transvestite: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