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A:
這幾年,用相機來錄影,幾乎可以說是難以扭轉的數位狂潮,
正確的來說,就是5D2機身出現之後,所掀起的相機錄影風氣,
在這個風潮之前,幾乎是sony主宰了HDCAM甚至更高階的HD廣播級錄影的規格。

當時,5D2機身雖然存在著許多錄影方面的問題,
相對HDCAM低廉的價位,不僅吸引了很多人,
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切換接上Canon龐大的定焦鏡頭群(尤其L鏡)
來獲取HDCAM、DVCAM長久下來一直無法達到的淺焦,
(這點算是突破了sony設下的裝備禁區,過去都是要sony高貴機身與鏡頭才有辦法做到,關於這點,個人過去對於sony一直相當不滿)

自此,
陸陸續續出現主打錄影功能的相機機身:7D、5D3、GH3、GH4,
甚至一些Cam機身也強調可換鏡頭,
像是Canon的C系列,Panasonic的AF系列,或是特立獨行的Blackmagic。
Sony也被迫去面對這樣的風潮,出現一些可換鏡頭的Cam機身,或是也跟著做全片幅的相機機身。

其實用相機錄影,還是有許多bug,
像早期用相機錄影做基本鏡位的pan、Dolly,都很痛苦,會出現許多痕紋,(現在是好多了),
或是5D3機身的低流量,讓許多後製執行困難,而Panasonic GH3、GH4的高流量,還有BMCC的RAW檔,就讓後期再製可能性提高許多。
還有就是因為相機機身小,
所以許多操控習慣,還是不若傳統Cam機身來得方便,甚至隱藏了許多問題。(這也是為了Canon會推出C系列)

所以這些不同機身的鏡位、ISO、流量比較,對於如何去面對這些不同機身的bug非常有幫助,
另外,錄影拍攝,通常不會有所謂的品牌情節,常常會視狀況搭配不同的機身、鏡頭器材

例如,要去拍一些人的中景、特寫,「GH4高流量+定焦鏡」、「5D3+L鏡」會是比較好的兩個選擇,
可是,如果同一個拍攝天,會有時候要面臨低光源環境,那就不如多帶個A7S+轉接環,來應付滴光源。

而能夠視狀況改變器材的前提是:要先知道器材的bug在哪裡!!

Youtube上有許多專門做相機機身比較的視訊網站,
以前是以拍照比較為主,輔以錄影比較,
現在越來越多是專門針對錄影功能比較,

這網站「Onyx Cinema」就三個項目對四個機身(Sony A7s vs GH4 vs C100 vs 5D Mark III)的錄影能力作比較:
會比較這四個機身, 正是當下比較受到注目的錄影機身。
(其實還缺了Blackmagic機身,另外,明顯的Nikon在這方面還是缺席的)
以錄影界來說,Canon、Sony都是超級大廠,這種地位反而讓他們將這種小機身閹割了不少能力,相對的,GH4比較有誠意一點。

當然,ARRI依然是最後超級大魔王就是了,Red氣勢還是弱了一點。

1、Dynamic Range

Sony A7s vs GH4 vs C100 vs 5D Mark III (!!!) - Camera Shootout - Part I - Dynamic Range

會比較這項目,其實就是後製問題,
尤其,沒有人工光源下,自然界的高反差(例如樹蔭下、陽光下)常常讓錄影失敗率很高。
(一般都會用butterfly來加強散光)


2、Slow Motion :

Sony A7s vs GH4 vs C100 vs Mark III (!!!) Camera Shootout - Episode II - Slow Motion
這個項目的比較,是因應相機為了錄影HD而採用的高壓縮檔案,
這種高壓縮檔案,一旦做了慢格動作,就會出現許多Frame被壓縮的缺點,
通常,若可以採用高格數、高流量、RAW可以解決這問題,只是這樣的機身通常都不小,像是Canon C系列、BMCC。


3、Low Light / High ISO

Sony A7s vs GH4 vs C100 vs 5D Mark III (!!!) - Camera Shootout - Part III - Low Light / High ISO
這項目,其實和感光晶片有著直接關係,影響的是低光源、沒有人工光源的拍攝執行。


三個影片比較下來,
Sony A7s勝出的就是高ISO表現、以及反差反應,
高ISO表現這方面,GH4明顯最弱,這應該是感光晶片大小的影響。
但是,其他兩個項目,A7S就不是很好,反倒是GH4很突出,C家兩個機身都是中庸表現。

就錄影流量來說,
A7S最高有50Mbps,GH4 4K有100Mbps(最高是200Mbps,不過要降到HD)、5D3則是31.3Mbps ,

這流量上的差別,在錄影細節上,尤其人的皮膚、水流表現......這種光滑面的呈現,會看得很清楚。

不過,要注意的一點是:5D3搭配Magic Lantern ,
幾乎是將封印能力大解放,整體錄影能力提升非常多,可以看這比較影片:
Canon 5D3 H.264 vs Magic Lantern 5D3 RAW
(這影片也可以看到RAW檔錄影和H264上的差異)

Canon 5D3 H.264 vs Magic Lantern 5D3 RAW from ilia djondric on Vimeo.

Magic Lantern 真是令人側目的韌體,有C家機身又想錄影的朋友可以考慮解封印一下!
看看這篇教學:超好用的 Magic Lantern 安裝與設定教學

下載頁面,就有7D選項:Magic Lantern任體下載頁面

Part B:


2013年,工作五年的Macpro退休了,當時新版的Macpro還沒有發表,就先買Macmini,撐著用。等新版的Macpro發表再說。

就CPU、SSD、RAM來說,這Mac Mini和iMac、Macbookpro差不多,應付一般工作的RENDER是夠了。
和MACPRO最大差別,除了CPU不一樣,就是無法再擴充專業顯卡和陣列卡。
這對某些高流量的工作來說,像是4K剪接或是調色,還是不足的。


終於買了曼福圖腳架、油壓頭:Manfrotto 501HDV& 546GB。
拖了好久,一直不想下手,但是有些臨時小案子,沒有腳架,臨時再去租,實在不方便,終究是逃不了!


會買這隻,一方面穩,一方面可以裝上碳纖懸臂,重一點的懸臂,就撐不住了。工作也不好扛。


Panasonic X鏡 12-35mm F2.8恆定。
會買M43系統,最主要還是因為GH3夠輕,流量高,拍簡單訪談,足夠。
7D+L鏡,畫質好,但是太重了,非常不方便。
輕,周邊也可以跟著輕量。


Panasonic X鏡 35-100mm F2.8恆定。等效70-200mm F2.8mm。
有了這兩隻X鏡,基本需要也夠了,就差廣角和更長的鏡頭。


Nikkor 85mm F1.4,等效170mm。
不考慮的設備!
看上大光圈,用轉接環接上,如期望般,有著迷人淺焦,但是畫質有點糊,不知道是鏡頭老化,還是轉接問題?(這隻應該不會用了)
不過可以考慮Zeise E環for Nikon那隻來試試。
只是,先考慮購入福倫達三隻定焦鏡:17.5mm、25mm、42.5mm MFT手動鏡。剛好等效基本組的35mm、50mm、85mm。
錄影,用手動鏡反而方便。


不考慮的設備!
PANASONIC AF100這樣機型設計的機身,對於錄影來說,還是方便多了,尤其需要收音的工作。
不過,這機身畫質實在不夠用,偶而用租的就好,不需要買。
還是以GH3或是GH4優先。


德哥推薦的燈具,四管排燈,便宜好用。
燈座、四排燈、燈架,15000左右,非常便宜了。缺點就是不太耐用,有點容易壞的感覺。
這排燈是2013年買的,現在考慮永諾YN600II這組LED燈,可以接變壓器,也可以用電池,相當彈性,缺點是光度沒有排燈強,兩者要互相搭配。


會買這兩個小腳架,不是只有因為輕巧,更多是為了超低角度,
因為一般腳架的高度都太高,很難取低角,
另一方面,也很輕巧,可以在林道的旅行中使用。

Manfrotto PIXI,
好處是輕巧,支撐力要比章魚腳好很多,(章魚腳用久了,會滑動)
缺點是,
因為三個腳要撐到最開才有支撐力,所以,只有一個角度、高度,
需要墊東西來改變角度,不太方便。
(相機輕的話,微微改變角度,還不會滑動,重的話,就會滑動了)
(2014.10.20修正,Pixi上的曼幅圖Logo壓下去,就可以轉動圓球,來調整仰角)
Manfrotto Pocket Support 口袋腳,
優點是,高度可以更低,三個腳也可以細調角度,比Pixi更好用,
(價格也比較貴)
但是要注意,如果三腳角度接近90度,鏡頭又過重的話,容易傾倒。

今天試用心得,口袋腳比PIXI實用。


Capture Pro,Trail單車行,非常實用!!
可以隨時抓景,不用慢慢掏相機,也不會掛在脖子上晃來晃去!
那底板雙向,所以可以快速鎖上相機。
左上的紅鈕,是鬆開鍵,轉90度可以Lock,
右上的黑色小圓螺絲,是固定鎖,是第二層固定!
左邊的黑色大圓螺絲,是卡筍,有缺口可以將夾具轉出來,
試過,這夾具只能適合薄的背帶,登山背包的厚層部分,夾具無法鎖住。

arrow
arrow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