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從這篇總遊記「2014.10.16~19 橫越台灣的腰帶:能高越嶺國家步道」分出來的段落,
原因是總遊記資料太多,會不容易看到內容。 


能高越嶺國家步道相關資料

登山界一直享有盛名的能高越嶺步道, 不僅僅是國家越嶺道本身,能高-安東軍縱走、入門的南華-奇萊南峰,都讓能高越嶺步道西段(屯原登山口-天池山莊)非常熱鬧,自從豪華五星級的天池山莊落成之後,每逢假日,能高越嶺步道西段上的登山客可以用絡繹不絕來形容了。

能高越嶺國家步道讓人熟知的莫過於電影《賽德克巴萊》所提到的「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發生地點,是在目前萬大電廠第二辦公室所在地,但是日軍反擊賽德克族馬赫坡社的地點,就在廬山溫泉區旁的馬赫坡:

不過,1930年霧社事件這個著名歷史事件是發生在屯原登山口下方的廬山溫泉區,屯原登山口的部落,在當時是和賽德克族敵對的部落,目前的歷史是說,屯原部落協助日軍攻擊賽德克族。

A、以歷史演進來說,能高越嶺國家步道是建立在能高越嶺古道的基礎:
維基百科上的註解,能高越嶺古道過去是泰雅族古道,從南投霧社橫越中央山脈到達花蓮吉安, 日據時代,1914年「太魯閣族抗日戰役」之後,日本殖民政府於1917年依著這泰雅族古道建立能高越嶺警備道路,一開始的能高越嶺警備道路東段,叫做「初音奇萊橫斷道路」,後來因為這「初音奇萊橫斷道路」海拔太高,常常終年積雪,因而另外修築目前的能高越嶺道,建立幾處駐在所配置警力,包括屯原駐在所、尾上駐在所(今雲海保線所)、富士見駐在所、能高駐在所(今天池山莊)、東能高駐在所(今檜林保線所)、 邊駐在所(今磐石保線所)。
日據時代曾經計劃沿著這能高越嶺警備道路,建立電力輸送線,將台灣東部電力送往西部,不過,後來因為太平洋戰爭而未能執行。
能高保線道:到了國民政府時代,1950年,美國資助臺灣電力公司沿著能高越嶺古道建立電力東西輸送線,將龍澗水力發電廠的電力送往萬大電廠。所以這條能高古道又稱作能高保線道,而過去的駐在所,也改成現在的保線所:雲海保線所、檜林保線所、磐石保線所。
1970~80年,台灣省公路局計劃建立中部橫貫公路,三條路線候選:霧社銅門線(台14)、水里鳳林線(台16)、嘉義玉里線。其中霧社銅門線(台14)就是現在的能高越嶺國家步道,後來是因為環境保護問題而作罷。
這步道上的說明牌,簡約了描述當年原住民對抗日本事件。(見遊記末的參考資料)


B、以路線來說:
能高保線道,實際大約有70公里:屯原(西段登山口)-尾上(富士見駐在所、已廢除)-雲海保線所(新尾上駐在所)-松原駐在所(已廢除)-天池山莊(能高駐在所)-能高鞍部(光被八表碑)-檜林保線所(東能高駐在所)-五甲崩山-奇萊壩(東段登山口)-奇萊山莊-天長橋-天長隧道-磐石保線所-吹上隧道-龍澗-見返隧道(萬代峽)-清水溪-銅門-仁壽(接台九丙線)。

而能高越嶺國家步道則是其中的27公里:屯原(西段登山口)→(4K)→尾上口登山口(富士見駐在所、已廢除)→(0.2K)→雲海保線所→松原駐在所(已廢除)(8.8K)→天池山莊→(2K)→能高鞍部(光被八表碑)→(2.5K)→檜林吊橋→(2.5K)→檜林保線所→五甲崩山(6K)→能高越嶺道東段入口。

這27公里的能高越嶺國家步道大致等分成東西兩段:
西段:屯原(西段登山口)→(4.5K)→雲海保線所→(8.8K)→天池山莊
東段:天池山莊→(2K)→能高鞍部(光被八表碑)→(5K)→檜林保線所→五甲崩山(6K)→能高越嶺道東段入口。

兩邊距離雖然一樣,但是高度差異差很多,所以東段比較陡峭,加上坍方發生次數高,修復曼,整體路況比西段差很多。

東西兩段,大致西段可以以雲海保線所、東段以檜林保線所當作中繼站,一路上即使中間有保線道的小叉路,都有路牌與K數標誌,所以這27K的能高越嶺國家步道,不至於迷路。
反而是奇萊登山口-奇萊保線所之間,沒有路標,也有些叉路,比較容易迷路。


所以整體路線大致分為三段路線:
1、屯原登山口-天池山莊:13公里。


2、「天池山莊-奇萊登山口:13公里」+「奇萊登山口-奇萊保線所:大約5公里的寬闊平緩泥路林道」。


3、奇萊山莊→(5K)→天長隧道→(9k)→磐石保線所-龍澗-銅門:則是接近40公里的柏油路面。

所以,若是步行走能高越嶺國家步道,通常都會在奇萊保線所接駁,汽車送至花蓮,省去40公里的柏油路面。
(這張在網路搜尋到的等高線圖非常詳盡,幫助很大,需要的朋友可以列印帶在身上作為安全,若有侵權問題,還請告知)


C、以高度來說:
屯原登山口:海拔約2000m→(4.5K)→雲海保線所:海拔約2360m→(8.8K)→天池山莊:海拔約2860m→(2K)→能高鞍部(光被八表碑):海拔約2800m→(5K)→檜林保線所:海拔約2098m→(6K)→奇萊登山口:海拔約1580m→(5K)→奇萊保線所1360m。
步道上這張圖表很清楚:


D、這次的行程,在時間上的安排:
Day01、下午臺北出發,租九巴駛往南投,晚上住在廬山溫泉區的夏都飯店
Day02、早上屯原登山口出發,越過能高越嶺國家步道西段,晚上住在天池山莊
Day03、早上天池山莊出發,越過能高越嶺國家步道東段,晚上住在奇萊山莊
Day04、早上奇萊山莊出發,經過龍澗發電廠,銅門發電廠,到達花蓮車站,坐兩鐵列車回到臺北。


E、以生態林相來說:
這步道上說明牌詳細的標示了樹種、海拔的關係,東西段明顯的不太一樣,說明牌的高度註解,
西段:
1400m~2400m:樟木、櫟木為主。(原來櫟木英文是OAK,就是以前聽到的橡木。)
1800m~2500m:檜木。
2300m~2800m:鐵杉(零星的雲杉、冷杉)
2800m~3300m:玉山箭竹草原。
東段:
2800m~3300m:玉山箭竹草原。
2400m~2800m:冷杉。
2000m~2400m:檜木林帶(紅檜、台灣扁柏(黃檜))、紅葉林帶(台灣紅榨槭)。
1500m~2000m:櫟木。

會造成如此差異的原因,是降雨量,能高越嶺步道東段的濕氣明顯比西段潮濕,
因為我們只能在越嶺步道上觀察,接近天池山莊的時候,就會發現大量的鐵杉,合歡溪步道的鐵杉分佈,要比能高步道稍低一些。
能高步道西段,比較乾燥,不太適合紅檜、黃檜(台灣扁柏)生長,所以我們到東段才會看到,也許在西段某些水汽足夠的地方,會看到檜木林,不過,步道附近,只有看到很像肖楠的小型樹,也無法肯定是肖楠還是紅檜?
光被八表附近,由於北降現象,大部分是芒草、箭竹(和陽明山擎天崗很像),要過了檜林保線所,水氣夠,才會看到檜木林。
(關於針葉林的分辨,這裡彙整至另外一篇:山林巧遇針葉木彙整集-台灣針葉木分辨持續學習中

至於動物昆蟲生態,這次的注意都被針葉林吸引過去,就沒有太專心去觀察,所以獲得感想非常少,幾乎是空白的。

F、以路況來說,
能高越嶺國家步道東西段都有不少的坍方段落,西段有兩大段坍方,東段有三大段坍方段落,
只是能高越嶺道西段是熱門的能高-安東軍、南華-奇萊南峰的登山路段,再加上建設完工沒一兩年的豪華天池山莊,所以能高越嶺道西段的兩大段坍方(屯原登山口之後、雲海保線所之後),修復速度很快。
至於能高越嶺道東段三大段坍方(檜林保線所之前一段,之後兩大段)主要是提供台電維修電塔之用,雖然還是會修復東段這些坍方,只是修復速度上比起西段要慢了許多。
以凱文兄連續兩年來能高越嶺道的經驗感想,東段坍方新增的速度要比坍方修復的速度快上許多,所以今年能高越嶺道東段新增了不少小型坍方。

另外,出發前一兩個月,天長隧道坍方,本來以為需要高繞或是低切,沒有想到到了奇萊保線所,就聽台電工作人員提到天長隧道已經搶通,高底盤汽車都可以慢慢通過,更不用說用bike通過了。


G、以安全性來說,
能高越嶺道西段其實算蠻安全的,路頗寬敞,也算平整,如果經過高繞段,有懼高心理障礙,牽車通過即可。
為了不打擾登山客,我們是一看到登山客就以牽車通過,反正一路上坡到天池山莊,牽車、騎車也差不了多少時間。而且,沿路遇到的登山客,都非常客氣,不會認為這步道是他們專屬的。
反倒是能高越嶺道東段的路況比較不明顯,有些路段被雨沖刷出很多的深凹槽,有些路段有剛剛割下的芒草,有些路段則是厚厚的濕落葉,所以很多地方不太確定這些落葉之下到底是什麼路況,加上時間很緊迫,要在天黑前走出東段奇萊登山口,沒有時間反反復復勘察路況再騎車,我們反而牽車、匆忙趕路居多。

因此計劃帶著單車,主要目的是在東段奇萊登山口之後,一路騎到奇萊保線所,隔天再騎到花蓮。

這裡還是要提醒一下,off road騎車,尤其緩下坡,為了安全,有些調整是和on road上坡完全相反的,
首先坐墊一定要降低(讓兩腳很穩的踏到地面),而不是像on road那樣拉高坐墊來增加踩踏效率;
第二,胎寬一點(像是2.0吋的胎)、胎壓低一點、要用巧克力胎不要用防刺胎,這三項調整可以讓胎面緊抓地面,增加穩定性,遇到碎石子多的路段,也不會被小石子影響滑胎,就算不穩,也可以馬上用雙腳站穩地面;(胎寬、胎壓低、顆粒胎面這三項和on road設定完全相反)
最後,就是在落石比較多的區域不要暫留太久拍照,就算是步行,也是一樣的。

計劃


出發前,查了一下南華山、奇萊南峰這兩顆百岳的高度距離:
天池山莊(標高2860m)→(3K、爬升500m)→奇萊南峰(標高3368m)
天池山莊(標高2860m)→(2.8K、爬升320m)→奇萊南峰(標高3184m)

本來曾經期待第一天到達天池山莊之後,若時間來得及,可以攻一座百岳:南華山,
隔天早上凌晨起床攻奇萊南峰。

不過,第一天,我們到達天池山莊的時間,比預計晚了兩個小時,三點才到達天池山莊,擔心天黑,就放棄去南華山,隔天也擔心要保留體力去克服三個坍方段落,所以隔天也放棄奇萊南峰,這次就專心走能高越嶺道。


啟程準備


乍看這些裝備,實在不像去騎車,反而比較像是去爬百岳啊!!!
這趟旅程,最高點是在天池山莊,海拔2860m,還不到3000m,但是還是預防萬一,帶了保暖、防雨衣物,
事後檢討,在保暖、防雨措施方面,天池山莊那一晚的確需要保暖措施,
能高越嶺東段整段在霧雨的潮濕環境下,而且也遇到些下雨時刻。

照明燈光方面,雖然帶了登山頭燈,但是對於騎車行進的需要有點不足,尤其出了能高東段的奇萊登山口,已經完全天黑,而且第三天奇萊保線所之後,經過12個隧道,有不少隧道長度過長,中間有完全漆黑的路段,幸虧志銘帶了強悍的雙車燈,我們才安全通過。
(這張是志銘所拍照雙車燈的亮度,幫助非常大,感謝志銘)


無線電方面,因為我們人數只有五人,只需要兩組無線電就足夠,帶隊、壓隊各一組,這在能高越嶺東段路程掌控上,幫助很大。

在爐火糧食方面,因為只有天池山莊住宿當天晚餐、隔天出發的早餐,兩套餐食會在天池山莊搭伙食,其他時間都需要自己準備糧食,計有:Day02能高越嶺西段的中餐、Day03能高越嶺東段的中餐晚餐、Day04出銅門的早餐中餐,總共三套中餐、一套晚餐、一套早餐。
這五套餐點,究竟要開伙還是以乾糧準備?就要看時間的計劃安排,
開火煮食勢必會比較花時間,攜帶的物品也比較多,優點是可以吃到熱食,幫助恢復消耗過大的體力。
我們的時間安排算是比較鬆,以欣賞沿路風光為主,目標不在於快速前進,所以公糧、爐火就帶得比較多一點。(因此背包重量也重一點)
感謝凱文這次幫忙準備了相當豪華的公糧,在奇萊保線所那一晚晚餐,幫助大家恢復了跨越能高越嶺東段三大坍方段的辛勞。

單車方面,其實XC或是單避震登山車也足夠了,因為能高越嶺西段都在爬坡不回程,而且遇到登山客也以牽車通過為主,而能高越嶺東段,因為落葉甚厚路況不明,也以牽車為主,尤其五甲崩山高繞段,不斷地扛車,所以比較適合輕的登山車,不需要太重的AM車。

這次,自己嘗試試驗不吃高山藥,看看是否還是會有高山反應,結果在天池山莊那一個晚上,還是有些微的頭緊繃(還不至於到痛的程度)、有些許反胃,這些非常輕微的高山症狀,幸虧後來沒有上南華山、奇萊南峰,要不然高山反應症狀應該更嚴重,下次還是準備高山藥,比較安全。


歷史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一、台灣原住民文化知識網這篇「太魯閣族抗日戰役」條文,

提到日據時代政府有計劃的「五年理蕃計畫」將原本同一文化根源的太魯閣族、賽德克族、道澤群,以地理險惡環境分成三個族群,因而產生文化的不同變遷,目前在花蓮的太魯閣族,獨立成一族,賽德克族、道澤群則是歸納在賽德克族。

參考資料二、維基百科上的能高越嶺古道,簡約說明了能高越嶺古道的變遷歷史。

參考資料三、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這篇「回顧歷史 - 歷史事件簿 - 太魯閣族」

整理歷史資料過程,才知道太魯閣族、賽德克族,原本是相同文化根源,
太魯閣族很早就開始從霧社遷徙到東部的花蓮秀林(那時候,日本人是用太魯閣蕃來稱呼)。
1914年太魯閣事件之後,所建造的能高警備道應該是沿著這條太魯閣蕃遷徙到東部的路線為基礎。
(資料上寫泰雅族古道,應該是因為過去將太魯閣族、賽德克族都歸類成泰雅族)
在1914年太魯閣事件、1930年霧社事件之後,太魯閣族、賽德克族之間的差異就更高了。
(1914年太魯閣事件,賽德克族幫助日本人攻打太魯閣族。1930年霧社事件,太魯閣族幫助日本人攻打賽德克族。)

參考資料四葉金川教授這篇文章:太魯閣戰役

葉金川教授將兩個重要事件,串接在一起,
一個是1874年牡丹事件:這是日本企圖侵略台灣的事件,也引起清朝改變封鎖政策,開始建設北中南三大越嶺道的開端。
(牡丹事件,請見,在遊記『浸水營越嶺穿梭』的整理)

二是1914年太魯閣事件,當時日本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是在牡丹事件中的日本軍官,因為牡丹事件的日本戰敗經驗,「佐久間左馬太」力主強力鎮壓原主民,開始1910年的「五年理蕃」計劃,延續清朝越嶺道上的隘勇線,逐漸擴增為駐在所。進一步引發1914年的太魯閣事件。
日本人能夠在1914年攻打太魯閣蕃,應該也是因為北部越嶺道(現在的蘇花公路)、中部越嶺道(合歡越嶺道、能高越嶺道)比較完善,可以運送軍隊攻打。
當然,其他和太魯閣蕃敵對的部落,像是賽德克族幫助日本人,應該也是原因。

參考資料五、維基百科上的東西電力輸送道,簡約說明了能高越嶺保線道的歷史。

路況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四、健行筆記的能高越嶺道這篇將能高越嶺道基本的地理、生態」歷史資料,整理的很詳盡。

參考資料六、林務局台灣山林悠遊網的能高國家越嶺步道詳列的目前能高越嶺步道的現況和申請。

、凱文安排的交通、住宿,主要有:
Day01:運載單車到廬山的T4九人巴:聯絡電話
Day01住宿點:盧山溫泉夏都大飯店:(地址: 546南投縣仁愛鄉廬山溫泉22號、電話:04-92802020)
Day02住宿點:天池山莊(網路申請抽籤事項,請見南投林管處天池山莊網站
Day02、03天池山莊帳篷、睡袋、伙食:天池廚房(0985908383、LINE(ID:0985908383)黃小姐):天池廚方FB粉絲頁
Day04、花蓮回到臺北的「單車可以不用摺疊上火車的兩鐵環保列車網路訂票網站」。

生態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八、針葉林的分辨,彙整至:山林巧遇針葉木彙整集-台灣針葉木分辨持續學習中

參考資料九、這篇台灣森林資源PDF,將森林樹種分佈說明得非常清楚。

參考資料、杉木、柳杉、台灣杉的分辨文章:
台灣杉、杉木、柳杉,這篇文章提到一點,
冷杉、鐵杉、雲杉、油杉這些針葉林其實都是松科。杉木、柳杉、台灣杉才是杉科,其中台灣杉的葉脈和柳杉非常接近。 杉木包含中國進口的福州杉和台灣特有種:巒大杉(也就是香杉),柳杉是從日本進口樹種。

參考資料十、台灣珍貴針葉五木:台灣扁柏(也叫做黃檜)、紅檜、台灣杉、台灣肖楠、香杉(也叫做巒大杉)

參考資料十、阿里山五木:台灣扁柏、紅檜、鐵杉、台灣肖楠、華山松。 

參考資料十、針一級木:商業價值高者:台灣扁柏、紅檜、台灣肖楠、香杉、台灣紅豆杉。

參考資料十四、五種石竹,花朵長得都很像,這篇說明五種石竹的分辨方法:「巴陵石竹、玉山石竹、清水山石竹、長萼瞿麥、瞿麥」。
其中:
1、最嬌小的是玉山石竹,植株小於15公分。
2、巴稜石竹的花瓣裂開不及1/4。
3、莖、葉有白色,是清山水石竹。
4、花萼長度,超過30mm、又是綠色的就是長萼瞿麥。
5、花萼長度小於30mm,又呈紅紫色就是瞿麥。

參考資料十五、台灣闊葉五木:台灣櫸、台灣烏心石、牛樟、樟樹、台灣擦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