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從【小觀音山】主峰眺望【七星山】群峰

【七星山主峰】,標高1120m,台北市最高峰,小百岳之一。

【七星山】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官方重點推廣的路線,陽明山大縱走的十個山頭當中的中心點,算是台灣北部相當熱門的登山路線,尤其在元旦登【七星山主峰】,可說是摩肩擦踵,猶如逛年貨大街一般熱鬧。
【七星山東峰】和主峰非常的近,所以大都會一起登上這兩座山頭,而【七星山北峰】和【七星山南峰】就比較少人過去。


陽明山國家公園官方規劃了三條登上七星山的路線,分別是:
  1. 〖冷水坑線〗:「冷水坑遊客中心」旁的登山口起登。
    • 官方標示「七星山冷水坑線」,單程2.1km、爬升380m。
    • 先經過【七星山東峰】,再到【七星山主峰】。
  2. 〖小油坑線〗:「小油坑遊客中心」停車場旁的登山口起登。
    • 官方標示「七星山小油坑線」,單程1.6km、爬升315m。
    • 先經過【七星山主峰】,再到【七星山東峰】。
  3. 〖苗圃線〗:陽明山童軍中心公車站旁的苗圃登山口起登。
    • 官方標示「七星山苗圃線」:單程2.4km、爬升584m。
    • 先到【七星山】主峰和東峰之間的鞍部叉路。

「七星山苗圃線」是這三條當中,路程最長,爬升最多的路線。
這三條官方主推的路線,都有遊園公車108可以到達登山口,不論採取哪一條路線,上下山都有大眾運輸,交通相當便利。
地圖上可以看到還有兩條路線,一個是左上方從竹子湖路起登,另一個是左下方從菁山路起登,不是官方主推的三條路線,不過,常常去七星山的山友,通常都會去嘗試組合這些不同路線。

〖七星公園〗
  1. 植物紀錄:【七星山】植物篇
  2. 植物相簿:2020.04.17 〖七星公園〗
  3. 遊記:多次遊【七星山】
  4. FB:【好野遊 賞台灣


這是在七星公園拍的「山寶鐸」,可能是花季末期,數量不多。
2020年在〖二子坪步道〗尋得「蘭崁馬藍」、〖菜弓坑步道〗尋得「紫花菫菜」「萎蕤」,希望來得及在花季末可以找到「山寶鐸」。
「2020.04.17 〖七星公園〗」這一次行程是為了尋找「山寶鐸」。

因為搜尋網路資料曾經有花友在夢幻湖附近看到「山寶鐸」,所以計畫從冷水坑登山口先沿著【七星山】步道上去到夢幻湖叉路,沿著戰備道下來一路尋找看看。
後來是因為整段路都沒有尋獲「山寶鐸」,又原路回到「七星公園」,才在芒草堆裡面發現兩三株花季末的「山寶鐸」。
尋花拍照時間耗費多一點,就放棄上【七星山】主峰,直接從苗圃線下山(其實只差一公里就到【七星山東峰】)。
除了「山寶鐸」,這次還有一個大收穫,就是「細辛」,在〖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這短短不到兩公里的步道旁,有一大堆的「細辛」,同時盛開著三種不同顏色的花,應該是「大屯細辛、「大花細辛」、「插天山細辛」,非常滿足。

冷水坑登山口


台北菫菜
「台北菫菜」相簿。
心得: 〖菫菜〗遊記彙整 
「菫菜」彙整相簿


一走上〖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就開始出現大量的「台北菫菜」(冷水坑線陽光充足,「匐菫菜」同時也非常多)。
已經多次紀錄「台北菫菜」,這次比較想找類似的「普萊氏菫菜」,「普萊氏菫菜」主要特徵和「台北菫菜」非常像,個人知道的唯一差別是「普萊氏菫菜」翼瓣內側有細毛,而「台北菫菜」沒有,所以一路上看到「台北菫菜」卵形葉,就彎腰細看一下這些菫菜翼瓣內側。
可惜這次完全沒有發現「普萊氏菫菜」。




匐菫菜(如意草)
「匐菫菜(如意草)」相簿。
心得: 〖菫菜〗遊記彙整 
「菫菜」彙整相簿

前幾週在〖二子坪步道〗記錄不少「匐菫菜」,這次就沒有花太多時間在「匐菫菜」。


三葉茀蕨
「三葉茀蕨」相簿。
「蕨」相簿。


這是「三葉茀蕨」,年紀還很小,所以尚未裂葉成三爪,「三葉茀蕨」小嫩葉有一排漂亮的孢子囊突起。
冷水坑往七星公園這短短路徑都沒有樹叢,也沒有溪流,這一片「三葉茀蕨」都長在岩石陰暗面,
2018年在苗圃線上也曾遇到「三葉茀蕨」,當時看到葉面上成對的凸起,還以為是蟲癭?或是某種肉穗野牡丹?後來才知道那是孢子囊。


插天山細辛
「插天山細辛」相簿。
「細辛」相簿。


不要以為偷偷和一大群「大屯細辛」躲在一起,就看不到你。
這是「插天山細辛」,竟然在〖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看到它,真是大驚喜。
一走上〖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沿途滿滿細辛,本來不抱著期望,隨手翻一翻,才發現幾乎都是紫色的花,而且還有一朵綠色三瓣的「插天山細辛」偷偷藏在裡面,驚喜之餘,決定翻開每一棵細辛去看看底下的花是什麼顏色??
冷水坑到七星公園這短短不到800公尺的路,花了大約一個小時,就是為了這些細辛,雖然只找到一棵「插天山細辛」,還是很滿足了。)

「細辛」葉子紋路非常多變,葉形又像天南星(有點變葉天南星的味道),光是從葉面紋路,目前個人能力是很難分辨是哪一種細辛?想同時拍葉子和花,又有點困難,花藏得太好了。
除了「大花細辛、大屯細辛、插天山細辛」,最近還聽說一種神秘湖細辛,不過只看過照片,尚未親眼看到。
在【七星山】【大屯山】【小觀音山】都可以看到不少「細辛」,只是,能力還不夠可以從那些細辛的花來判斷是「大屯細辛」紫色的花??

大屯細辛
「大屯細辛」相簿。
「細辛」相簿。


終於看到紫色花的「大屯細辛」,「大屯細辛」連葉梗都是紫色(沒注意到「大花細辛」的葉梗是什麼顏色??)。
第一眼看到「大屯細辛」花瓣紫色,還不太敢確定,看看這株側面也是紫色,當下才吃下定心丸。

還好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這一端這幾天比較乾燥,「大屯細辛」這些花還沒有泡爛,顏色還可以分辨得清楚,終於可以體會網路資料說的以紫色花來分辨。

很難拍到雌蕊柱頭,除非切開來。
〖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從冷水坑登山口開始的800公尺,沿途草叢下有非常多的細辛,細辛似乎還蠻喜歡有遮陰的陽光。


大花細辛
「大花細辛」相簿。
「細辛」相簿。


這就是典型的「大花細辛」了。 在冷水坑到七星公園沿途翻了800公尺,把台灣北部三種細辛都翻齊了。(還沒有查台灣有幾種細辛?)
細辛們葉子多變的姿態比花好看許多。


不太確定的菫菜
「台北菫菜」相簿。
心得:〖菫菜〗遊記彙整
「菫菜」彙整相簿


乍看這朵菫菜時,直覺是「台北菫菜」,它的葉子就是典型菫菜模樣。

可是從側面看,花距如同「台北菫菜」短。
只是萼片上沒有細毛,讓我非常疑惑,畢竟「台北菫菜」萼片細毛是非常顯著的。
不禁懷疑這會不會是「茶匙黃」?或是「普萊氏菫菜」?
不過,前面照片顯示花冠翼瓣內沒有細毛,
網路資料說「茶匙黃」、「普萊氏菫菜」兩者的翼瓣內似乎都有細毛。
這讓我非常疑惑。




長行天南星
「長行天南星」相簿。
「天南星」彙整相簿

一開始誤以為這是「台灣天南星」。

細看到佛焰苞裡面柱頭是圓柱狀,才知道是「長行天南星」。

這柱頭圓潤、翠綠模樣真是優雅。



個人喜歡這兩張的角度,雖然兩張只有很細微的差異。


電台叉路

在電台叉路口先轉往夢幻湖旁的戰備道,等下再回程到七星公園。
因為不知道那裡會出現「山寶鐸」,為了探尋也只能這樣繞一圈。

台北菫菜
「台北菫菜」相簿。
心得: 〖菫菜〗遊記彙整 
「菫菜」彙整相簿


夢幻湖戰備道的「台北菫菜」花朵好茂盛。

風輪菜
「風輪菜」相簿。


夢幻湖車道旁的「風輪菜」。
「風輪菜」是蠻普遍的小花朵,如果不開花,看起來就是路邊雜草。
單看一顆小花朵,「風輪菜」花形很像「通泉草」花朵,不過,整體葉形、花序完全不一樣,不太容易混淆。
(倒是中海拔才會出現的「台彎風輪菜」,花型大很多,形狀和「通泉草」很像,所幸花色、葉形差異還是頗大)。

花冠裡面,尤其翼瓣上,有很多小粘毛,這很有可能是方便把花粉粘黏在採蜜昆蟲身上。

「風輪菜」花序:輪生垂繖花序。
就像這樣,一圈花再往上一圈花,每一圈大概兩三層輪生小花朵。
細看是很有趣的開花方式。

「風輪菜」每一圈大概兩三層輪生小花朵,每一圈底下有兩片像是對生葉子,不過,這可能是副萼片。
細看每一圈有點像「夏枯草」開花方式,就是這一圈的兩三層環狀的花苞不會同時開花,會分散的開花,這樣應該可以提高授粉機率。(雖然視覺上,一起開比較好看)

「風輪菜」葉子對生,從葉柄處由長出另外一對葉子。

【雙葉蕨】
相簿:【孓遺植物彙整】雙葉蕨
植物彙整:【孓遺植物】『雙葉蕨(雙扇蕨)』遊記彙整


七星山區域的「雙葉蕨」非常的少,這樣一叢已經算比較茂盛的了。

夏枯草
「夏枯草」相簿。


夢幻湖車道旁水泥塊上拍到的「夏枯草」,最近花季,幾次大屯山區行程,看到不少盛開的花朵。

這個聚落雖然匍匐在水泥面上,不過,要開花時,還是會昂起花梗。

葉序:對生。
如果沒有開花,會以為是什麼普通小草。


「台北菫菜」
「台北菫菜」相簿。
心得:〖菫菜〗遊記彙整
「菫菜」彙整相簿


在夢幻湖車道水溝旁看到這一叢應該是「台北菫菜」,萼片上有細毛,翼瓣內無細毛。

這一從吸引我注意的是這走莖,從一個蓮座延伸出第二個蓮座,這是第一次注意到這走莖。

細拍蓮座上的嫩芽,可以看到莖上有細毛,隱約看到嫩芽旁的托葉是披針狀。


「假石松」
相簿:「假石松」相簿。


潮濕環境常見的「假石松」,這是一種蕨類,細看很漂亮。

「不知道名稱」(猜測可能是「桔梗蘭」)


在一個小株燈稱花旁邊看到這很像蘭花葉子的小花朵,花朵已經快凋零,猜測可能是「桔梗蘭」。


七星公園

在短短一公里夢幻湖車道上,遍尋不到「山寶鐸」,失望之餘決定走回七星公園,再碰碰運氣。


「山寶鐸」
相簿:〖百合彙整〗山寶鐸相簿。


「七星公園」不大,中間是人工擺設的草皮石頭,應該是不會有「山寶鐸」,決定沿著邊緣繞一圈尋覓「山寶鐸」。
果然在芒草從裡面看到這小小的黃色花朵。

「山寶鐸」:百合科寶鐸草屬(也有資料寫:萬壽竹屬,不是很確定),台灣有三種山寶鐸:「山寶鐸」、「台灣山寶鐸」、「南投山寶鐸」。
開花時,可以明顯分辨出三者差異,這篇文章將三者差異寫得很清楚:「台灣山寶鐸、南投山寶鐸、山寶鐸花」。

  • 「山寶鐸」・花
    1. 一梗三朵花、繖型花序、垂掛、整朵黃色(接近花柄前端是綠色)。
      「台灣山寶鐸、南投山寶鐸、山寶鐸花」三者最大差異就是花瓣尖端顏色:
      山寶鐸花:花朵黃+前端綠、台灣山寶鐸:花朵黃+花瓣尖端紅色、南投山寶鐸:花朵黃+前端白+花瓣尖端紫色有斑點。

    2. 腋生。



    3. 長花筒、花瓣披針形、六片花瓣、花柄長。

    4. 花蕊、花藥、柱頭
      和「萎蕤」類似,「山寶鐸」的花蕊柱頭藏在花冠內裡面,採蜜的昆蟲要爬進去才能吸到蜜,因而可以將讓昆蟲沾滿花粉。


  • 「山寶鐸」・果

    「山寶鐸」果非常小,和花朵差距頗大。


  • 「山寶鐸」・葉
    1. 葉狹長披針形、3~5條葉脈。


    2. 葉互生。

    3. 葉柄很短、幾乎無葉柄。



  • 「山寶鐸」・植株
    1. 植株體型小。
      雖然是百合科,體型大小很像路邊雜草,如果沒有開花,我的眼力忽略它可能性非常高。

    2. 生長在草叢陰暗處。(七星公園這裡是芒草陰暗處)

    3. 直立、匍匐。
      網路資料,「山寶鐸」是匍匐生長,不過,因為偏好草叢陰暗處,所以有些會先直立生長,長到陽光處再匍匐。

      「萎蕤」植株體型大,又喜歡樹林開闊處,所以一開始就會匍匐生長,這點和「山寶鐸」不太一樣。



夏枯草
「夏枯草」相簿。

「七星公園」非常人工化,本來沒有抱著太高的期待,不過找到「山寶鐸」之後,時間足夠可以慢慢繞一圈看看是否還有別的驚喜??
慶幸繞了這樣一圈,看到一大叢盛開「夏枯草」,盛開的「野鴉樁」、「昆欄樹」,結實累累的「大屯尖葉槭」。
這一叢「夏枯草」為了讓花朵可以被昆蟲發現,盡情的昂首生長,非常華麗。


野鴉樁
相簿:「野鴉樁」相簿


前一個月在〖二子坪步道〗就拍了不少「野鴉樁」的小型迷你花朵,這次有點期待可以看到果實,不過,當下似乎還在花季盛開中。

圓錐花序,可以看道花梗基部是紅色的。

葉序:互生,葉緣淺鋸齒,葉柄長、顯著,基部也是紅色,難怪果實也是紅色。


【大屯尖葉槭】
相簿:【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紀錄彙整:【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彙整:台灣六種原生「槭」:青楓、掌葉楓、尖葉楓、紅榨槭、樟葉槭、三角楓


在「七星公園」座椅旁看到一株頗為大型的「大屯尖葉槭」,上面垂掛著滿滿翅果。

這翅果體型比起過去三月看到的要大很多,翅果表面也是非常紅潤。
不知道離成熟掉落還有多久??

翅果花柄處,飽滿的種子。


昆欄樹
「昆欄樹」相簿。
心得:【孓遺植物】昆欄樹


「七星公園」緊鄰「野鴉樁」、「大屯尖葉槭」的這棵「昆欄樹」還在盛開中,雖然已經拍過多次「昆欄樹」,不過時間還很早,想再慢慢欣賞。
剛好看到一朵「昆欄樹」花上有一對可能正在交配的「耀夜瑩」。
最近朋友拍到「耀夜瑩」,我才認識的,沒想到自己也可以拍到,哈哈,可能最近數量頗多,剛剛認識「耀夜瑩」,還不是很熟悉。

右下的「雌蕊」入焦。
一直想要將「雄蕊、雌蕊」拍攝完整入焦,可惜總是失敗,理論上,要帶足夠補光設備,將光圈縮小以擴大焦段範圍,下次要記得改善。



葉緣淺鋸齒,葉序:輪生。


七星山主峰步道(苗圃線)
離開「七星公園」,時間還算足夠,就從苗圃線下去搭乘公車到石牌(因為還沒有試著坐這一班公車下山)。


「威氏聖蕨」
相簿:「威氏聖蕨」相簿


好像還蠻常看到「威氏聖蕨」,不過總是匆匆一撇,沒有駐足欣賞,
一開始看到「威氏聖蕨」,還不太認得,還猜想會不會是「三葉茀蕨」成熟體,所以紀錄一下,還好差異很大,很好辨認。


蘭崁馬藍
「蘭崁馬藍」相簿。
「馬藍」相簿。
心得:〖馬藍〗彙整


〖七星山主峰步道〗苗圃線的「蘭崁馬藍」其實並不多,只有這一兩處有小聚落,和〖二子坪步道〗【大屯山南峰】數量差距很多,這裡拍照紀錄一下GPX位置。

【大屯尖葉槭】
相簿:【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紀錄彙整:【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彙整:台灣六種原生「槭」:青楓、掌葉楓、尖葉楓、紅榨槭、樟葉槭、三角楓


〖七星山主峰步道〗苗圃線的「大屯尖葉槭」數量也很少,大約只有三四株,都是小苗,這裡也是拍照紀錄一下GPX位置。

苗圃登山口

這裡就是苗圃登山口,入口就有公車站牌可以上下山,是個非常方便的地方。
(其實慢慢走到陽明山公車總站,也只有一兩公里,時間足夠的話,可以慢慢走到公車總站。)


【遊記本文】

2018.03.14 【七星山主峰】【

【遊記本文】
2018.12.22 凱達格蘭遺址區:「【凱達格蘭山】-【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南峰】」

這一篇遊記是記錄從苗圃登山口進入〖七星山步道〗,先到【凱達格蘭山】、【七星山南峰】,再到【七星山主峰】,稍微和傳統路線不一樣。


在【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南峰】-〖七星山苗圃步道〗之間山腰的 「凱達格蘭遺址區」嚴格來說,還不能確認是遺址區,因為尚未找到任何凱達格蘭族遺留的文物。
凱達格蘭族是位在台北盆地的平埔族,有一個說法是凱達格蘭族聖山是【七星山】,因此在這「凱達格蘭遺址區」裡面的七星錐、恐龍接吻石、龜紋石是過去凱達格蘭族祭祀的人工石堆建築。
只是這個說法,一直沒有出土文物來佐證。
備註:
1、關於凱達格蘭族,請見官方文化部的簡介:〖凱達格蘭族〗
2、十三行博物館裡面介紹的就是凱達格蘭族出土文物。
3、凱達格蘭遺址區裡面的曹家古墓和兩座山神廟,其實是漢人文物,並非凱達格蘭族。

這次「凱達格蘭遺址區」旅程,我們只有登上【凱達格蘭山】和找到兩座山神廟、恐龍接吻石。

這次是從「七星山苗圃線」走上「凱達格蘭遺址」,還有一種走法,就是「七星連走」:
1、「七星池」:
「七星山小油坑線」上來,先到「七星池」。
從「七星池」叉路10進入,到「七星池」之後,從「七星池」叉路09出來,回到「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10比較靠近小油坑遊客中心,叉路09比較接近【七星山南峰】。
2、【七星山南峰】
再從「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7進入【七星山南峰】,下來之後轉往「凱達格蘭遺址」。
3、「凱達格蘭遺址」
【七星山南峰】到「凱達格蘭遺址」,會先到「恐龍接吻石」,其他地點都在附近繞,最後可以從「苗圃線」叉路03回到「七星山苗圃線」,再去【七星山主東峰】。

獨立路線紀錄:凱達格蘭遺址區:【凱達格蘭山】-【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南峰】

路段A、(藍色路段)「陽明山公車站」-「苗圃登山口」:
A-1、「陽明山公車總站」,距離:起點、高度:372m。
A-1-2、「陽明山遊客中心」,距離:1.07km、高度:515m。
A-1-2、「童軍中心」,距離:1.35km、高度:543m。
A-2、「苗圃登山口」,距離:1.5km、高度:553m。

跟上次行程一樣是從「陽明山公車站」出發,經由地下道進入陽明山人車分離道,大約1.4km走到苗圃登山口。
「海桐」

「海桐」一串白色的花很漂亮,吸引我拍照,成為這次行程第一張照片。

A-2、「苗圃登山口」,距離:1.5km、高度:553m。


「苗圃登山口」環景:


路段B、(深綠色路段)〖七星山苗圃步道〗:「苗圃登山口」-【凱達格蘭山】叉路(叉路2)
B-1、「冷水坑遊客中心」叉路,距離:2.77km、高度:824m。
B-2、「七星公園叉路」,距離:3.03km、高度:857m。
B-3、【凱達格蘭山】叉路(叉路01),距離:3.44km、高度:1002m。
B-4、【凱達格蘭山】叉路(叉路02),距離:3.63km、高度:1039m。

往【凱達格蘭山】有兩個叉路,我們選擇比較接近【凱達格蘭山】的叉路2,這兩個往【凱達格蘭山】叉路都是隱身箭竹林之中,非常不明顯。
【凱達格蘭山】「叉路2」已經很靠近七星山主峰東峰之間的鞍部,所以過了往七星公園叉路之後,大約再五六百公尺,就要注意左邊的箭竹林。

「山月桃」

「山月桃」,好紅艷的山月桃果實。

「山桂花」

很像雞屎樹,但是果實是白色,而且葉子互生有鋸齒狀,查了一下是「山桂花」。

B-1、「冷水坑遊客中心」叉路,距離:2.77km、高度:824m。

今天雖然是補班日,但是七星山苗圃線還是蠻多登山健行的人,相對的,七星山小油坑線大多是觀光客想去【七星山主峰】。


威眼尖看到路旁的攀木蜥蜴。


B-2、「七星公園叉路」,距離:3.03km、高度:857m。

七星公園叉路口大約是「七星山苗圃線」中間點,這裡之後的路段開始直切等高線,較為陡峭,要接近鞍部才開始緩和。

「台北菫菜」

三月份來走「七星山苗圃線」,一路都是滿滿的「台北菫菜」花朵,現在12月,「台北菫菜」花朵數量少了好多。
這次補拍一下「台北菫菜」葉子。


「肉穗野牡丹」(野牡丹科)

這是「肉穗野牡丹」?還是「東方肉穗野牡丹」?
目前還不太會分辨,兩者一樣在葉片上有對稱氣孔分佈、小型四辦桃紅色花朵。
或許依照目前低海拔高度(1000m以下),可以猜是「肉穗野牡丹」。

「柏拉木」(野牡丹科)

這「柏拉木」是這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新朋友。
第一眼看到「柏拉木」葉子上的白點,旁邊幾片葉子,只有兩片有這白斑,還以為這是蟲癭,,仔細看那白色麟毛,上面還有一小根刺狀物,這看起來像是伸長的毛囊,更像某種蟲。
查了資料,這是「柏拉木」幼葉上的白色麟毛,等葉子成熟之後就會消失,右邊那一片就是成熟葉子,只保留那一根氣孔。
這種葉片上有氣孔的特徵,和肉穗野牡丹很像,果然是「野牡丹科」特徵。

「不知名、待查」

在柏拉木附近看到這矮小植物葉片上有幾顆瘤狀突起(乍看這瘤狀物是兩對四顆對稱),一開始以為這是蟲癭,不過,好幾片葉子上都有這瘤狀物,應該是常態。
有如此明顯特徵,應該不難查到名稱。

B-3、【凱達格蘭山】叉路(叉路01),距離:3.44km、高度:1002m。

離線地圖顯示第一個【凱達格蘭山】叉路在這棵松樹附近,看起來這裡有好幾個像是入口的地方,但是都不是很明顯,第二個叉路離【凱達格蘭山】比較近,叉路2入口大約再往前幾十公尺,所以我們繼續往前。

B-4、【凱達格蘭山】叉路(叉路02),距離:3.63km、高度:1039m。

第二個【凱達格蘭山】叉路(叉路02),在〖七星山苗圃步道〗快到鞍部的最後兩三百公尺處,看到這棵小樹,就是4又2分之1月台,鑽進去就可以到聯絡外星人的秘密基地。

路段C、(淺綠色路段)「凱達格蘭遺址區」:【凱達格蘭山】-「恐龍接吻石」-兩座山神廟-【七星山主峰】觀景岩
C-1、【凱達格蘭山】,距離:3.83km、高度:1063m。
C-2、「恐龍接吻石」,距離:4.16km、高度:1061m。
C-3、「山神廟二」,距離:4.53km、高度:1079m。
C-4、「山神廟一」,距離:4.65km、高度:1077m。
C-4-1、往「叉路04」岩石,距離:4.65km、高度:1077m。
C-5、「叉路04」(【七星山主峰】觀景岩),距離:4.83km、高度:1116m。

備註:這裡都在繞路尋找地標,所以距離已經不準確。
這裡是今天的目標區:「凱達格蘭遺址區」,目標有::【凱達格蘭山】(又稱金字塔)、七星錐(又稱祭壇)、曹家古墓、月形池、兩座山神廟、恐龍接吻石。
凱達格蘭遺址區就在七星山主峰、苗圃步道、七星山南峰之間的區域,這幾個地標,彼此間隔距離都很短,大約在十幾公尺範圍,高度也都差不多,只有【凱達格蘭山】比較高一點。
所以標示距離高度其實比較沒有太大意義,反而是要記住特徵才比較好辨認。

這一次,我們繞了半天,找不到七星錐、曹家古墓、月形池這三個地方,
我們只有登上【凱達格蘭山】和找到兩座山神廟、恐龍接吻石。
(根據軌跡,其實我們在曹家古墓附近繞了一陣子,但是我們看不出來哪一個是曹家古墓?)

有些人主張這區域是凱達格蘭社的遺址,不過目前尚未發現任何凱達格蘭社古文物,所以一直無法確認,只能當作一種理論或是想像。

來七星山這樣多次,終於可以鑽進箭竹海裡面,心情不禁激動起來。


走進包圍著厚重箭竹牆的隧道,感覺冬暖夏涼,箭竹隧道裡鋪著厚厚竹葉,地面軟綿綿的,感覺躺下去也很舒服,難怪動物們喜歡躲在裡面。
在這不是很明顯的叉路,我們遇到兩位叉路3進入的山友, 從右邊走過來,剛好他們也在找【凱達格蘭山】,所以在這裡左轉,很快就穿出箭竹林,到達【凱達格蘭山】。

「雙葉蕨」

在【凱達格蘭山】山腳岩石旁看到一小株「雙葉蕨」,七星山這一帶「雙葉蕨」長得都不是很好,沒有【耳空龜山】那裡漂亮。


C-1、【凱達格蘭山】,距離:3.83km、高度:1063m。

【凱達格蘭山】其實只是凸起的石堆,所以又稱「金字塔」,高度也超過1000m。
Google地圖註明【凱達格蘭山】又名「七星錐」,可是離線地圖則是將「七星錐」標示在另外一個位置,並註明「祭壇」,所以有點不太確定【凱達格蘭山】就是「七星錐」。
有些幻想文章是說這【凱達格蘭山】金字塔是以前和外星人聯絡用的,蠻好玩的幻想。

提醒一下,【凱達格蘭山】這些石堆非常地滑(表面可能有青苔),一般登山鞋抓不太住表面,穿雨鞋比較好攀爬這石堆。

【凱達格蘭山】環景:


【凱達格蘭山】眺望【七星山主峰】

【凱達格蘭山】剛好在【七星山主峰】、【七星山東峰】、【七星山南峰】之間,中間沒有高大樹木遮住視線,有很好的視野眺望【七星山】三個峰。

【凱達格蘭山】眺望【七星山南峰】


【凱達格蘭山】眺望【七星山東峰】



【凱達格蘭山】有兩個方向可以攀爬上去,我們一開始從叉路02方向爬上來,過來就往叉路01方向下來,這一端石頭表面比較乾,比較好爬。


從下方仰望【凱達格蘭山】頂端,【凱達格蘭山】是蠻像金字塔的。


離開【凱達格蘭山】之後,接下來的目標都在【凱達格蘭山】和【七星山主峰】之間,所以先往【七星山主峰】方向前進。
我們在這一區繞了好久,離線地圖上顯示「恐龍接吻石」、兩個「山神廟」、月形池、曹家古墓、祭壇都在這一帶。 但是我們找不到,這時候手機的GPX已經不夠精細,無法根據離線地圖找到正確偉智,只好在這一帶繞來繞去,尋找這些標的物。


C-2、「恐龍接吻石」,距離:4.16km、高度:1061m。
「恐龍接吻石」

後來才發現這裡有些巨大石塊相互疊起,看到這中空石堆,猜想會不會就是「恐龍接吻石」?

轉過另外一面,和遊記上的照片一樣的,才確定這是「恐龍接吻石」。


「凱達格蘭遺址區」雖然海拔也接近1000m,但是被周遭三座1000m山頭圍繞,降低東北季風影響,這裡已經不是箭竹林環境,反而有點像是內雙溪古道那般的潮濕溪谷環境,有好幾條看起來很像路徑的路線,同時也像是一條乾涸的潮濕小溪谷,有不少路段是爛泥。
大概一下雨,這裡就恢復成溪谷姿態。


這是網誌上常常出現的龜形石,非常漂亮,乍看真的很像聚落砌牆遺跡。
有人提到這應該是火山石長久風化結果。


找到「恐龍接吻石」和「龜紋石」之後,我們一直在附近繞來繞去找月形池,感覺這塊空地很像,但是無法確定。


「紅星杜鵑」

在岩石之間看到這「紅星杜鵑」小苗,附近沒有看到比較大型的「紅星杜鵑」,不知道種子怎麼飄到這裡?
(其實,只看到小苗,不太確定這是「紅星杜鵑」,只是看到這大型捲曲葉子來判斷)

C-3、「山神廟二」,距離:4.53km、高度:1079m。
「山神廟二」

山神廟在「恐龍接吻石」和【七星山主峰】之間,放棄尋找月形池之後,我們繼續往【七星山主峰】前進,尋找兩座山神廟和曹家古墓。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裡面其實是沒有「山神」,在眾多信仰神祇裡,有地域性概念的,像是媽祖和王爺多分布在西部海線,到了漢人活動範圍的山區古道,看到的多半是土地公廟(福德正神)。
若是原住民傳統活動路線,就幾乎看不到土地公廟,只剩下過去日治時代控制原住民的駐在所。
印象中,遇到幾座「山神廟」是在過去隘勇線古徑上(隘勇線就是日治時代防衛或是攻擊原住民的路線,比較重要的隘勇線就會升級成警備道,而設立駐在所)。
當時的原住民還沒有明顯的基督教信仰,所以也不會有教堂遺跡,而日本人又不希望沿用漢人的土地公廟信仰,因而設立「山神廟」來取代土地公廟。
凱達格蘭社是平埔族一支(七星山是凱達格蘭社的聖山),所以,一開始我以為「凱達格蘭遺址」裡面的山神廟是日本人設立的。
查閱資料,才知道這兩座山神廟是晚近約民國58年,由山下民眾設立。
這座山神廟(第二山神廟)石碑上書寫「七碧成靈神台座」

「山神廟二」環景:



C-4、「山神廟一」,距離:4.65km、高度:1077m。
「山神廟一」

第一山神廟石碑,資料上是說明書寫「七大山龍神仙位」,現場石碑已經斷裂,沒有看到遺跡。
這兩座山神,不是日本人設立的山神,但是祭祀的神祉,和一般民間信仰又不太一樣,實在讓人搞不太清楚。
備註:
「山神廟一」比較靠近「七星山苗圃線」,「山神廟二」比較偏「七星山小油坑線」,兩座距離大約20公尺,沒有明顯路徑,所以若找到其中一座,可以根據石碑是否還在來判斷是哪一座山神廟,再判斷另外一座的相對位置。

「山神廟一」環景:



從這簡圖看出來,若要從「凱達格蘭遺址區」直接到【七星山南峰】,回到「恐籠接吻石」旁那條溪谷路,就可以直接到【七星山南峰】。
我們後來決定先上【七星山主峰】再去【七星山南峰】,路線有三個選擇:
1、從叉路03回到「七星山苗圃線」,經鞍部到【七星山主峰】。
2、從叉路04直接上到【七星山主峰】。
3、叉路05回到「七星山小油坑線」,到【七星山主峰】。
因為當下,我們在「山神廟一」,所以決定走最近路徑,從叉路04直接上到【七星山主峰】,沒有想到這蠻陡峭的,哈哈。

C-4-1、往「叉路04」岩石,距離:4.65km、高度:1077m。

往叉路04的路徑就在「山神廟一」後面這顆岩石旁,岩石左右兩邊都有路徑,繞過岩石就會會合一起。
一繞過大岩石,再度進入箭竹林,而且馬上變得非常陡,幾乎是四肢一起爬上去,還好沒有大落差的石塊需要攀爬,沿路抓著箭竹就可以往上。
一路路跡不是非常明顯,不過主峰人群的聲音指引我們正確方向。



這張照片是走上【七星山主峰】觀景岩,往回看剛剛鑽過的箭竹林,從山神廟爬上來,就是從岩石下這片箭竹鑽出來。
站在岩石上,往下看剛剛的路徑,從上方的角度完全看不出來有路徑藏在裡面。
覺得「叉路04」這條路徑根本是硬走出來的,哈哈。
(遠方是【七星山南峰】)



C-5、「叉路04」(【七星山主峰】觀景岩),距離:4.83km、高度:1116m。

鑽出來的地方就是【七星山主峰】觀景岩旁的這小小的路。


【七星山主峰】觀景岩就在【七星山主峰】下20公尺位置,上面好多人,我們決定在觀景岩上休息一下。


站在【七星山主峰】觀景岩眺望【七星山東峰】,上面滿滿人潮。


站在【七星山主峰】觀景岩眺望【七星山南峰】,完全沒有人,相對起來真是冷門啊!


還好【#七星山主峰】下觀景岩 也有許多咩在拍照,害我們不禁逗留許久。
這樣拍【#七星山東峰】果然好看................疑?


路段D、(橘色路段)【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6-【七星山南峰】-「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7

D-1、【七星山主峰】,距離:4.91km、高度:1124m。
D-2、「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6,距離:5.21km、高度:1064m。
D-3、【七星山南峰】,距離:5.31km、高度:1097m。
D-4、「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7,距離:5.51km、高度:1066m。

D-1、【七星山主峰】,距離:4.91km、高度:1124m。

工作日的七星山主峰還是這麼多人,那根木牌拍照自動排隊,這一排外國旅客好像有三成。

【七星山主峰】環景:



已經拍過很多次【七星山主峰】,就懶得去排隊,看看萬里方向有雲海慢慢飄過來,擔心等下變天,就趕緊出發去【七星山南峰】。


D-2、「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6,距離:5.21km、高度:1064m。

「七星山小油坑線」上,照片左下(哈迪後方)箭竹林有個像狗洞的小缺口,就是叉路6,等下鑽進去走向【七星山南峰】。
入口看起來非常小,好像狗洞,哈哈。



從「七星山小油坑線」上還有一個叉路05,是往「山神廟二」的叉路。
叉路05和叉路06非常接近,要搭配離線地圖來判斷。
從叉路06進入,第一個叉路左邊往「恐龍接吻石」,右邊往【七星山南峰】,第二個叉路右邊回到「七星山小油坑線」,左邊往【七星山南峰】


往【七星山南峰】箭竹隧道路跡蠻清楚的,只是鑽進去之後,看起來好多都是路徑,還好有布條,不至於跑去竹雞的家,讓我們確定沒走錯路。


越接近【七星山南峰】箭竹隧道路跡越清楚。


D-3、【七星山南峰】,距離:5.31km、高度:1097m。

【七星山南峰】有兩條路可以上來,一個是我們走的路線,從「七星山小油坑線」上來,這路線比較平緩好走。第二個就是從【金露山】上來,我們遇到一個山友從【金露山】上來,聽說那條路不好走。
【七星山南峰】海拔也超過1000m,不過還是略低於左邊的【七星山主峰】和右邊的【七星山東峰】。 一開始以為前方這小石堆是基點,後來才找到基石。





在剛剛的石堆旁發現這衛星點,這應該才是基石。



D-4、「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7,距離:5.51km、高度:1066m。

【七星山南峰】下來,從叉路07回到「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7就在這說明牌旁,反而比較好認。


路段E、「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9-小油坑遊客中心

E-1、【七星池】叉路09,距離:6.05km、高度:981m。
E-2、【七星池】叉路10,距離:6.53km、高度:890m。
E-3、「小油坑遊客中心」登山口,距離:6.75km、高度:834m。

「七星山小油坑線」這段路走過好幾次,就沒有多拍照片,趕著到遊客中心搭公車下山。

這次旅程軌跡:


arrow
arrow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