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099033 (1)
內雙溪距離擎天崗非常近,可以快速地從人口密集的至善路底到達擎天崗,前人沿著不同溪谷、稜線上切到擎天崗,發展許多不同的短距離小型古道:〖碼礁古道〗、〖內雙溪古道〗
〖內寮古道〗、〖荷蘭古道〗、〖坪頂古圳〗。

這些不同古道所在的不同地形像是稜線、不同溪谷,因而有著明顯不同植物特性,加上東北季風帶來的豐沛雨量,和擎天崗因北降現象所形成低於「1000m的中海拔植物風貌」,所以內雙溪這一帶的古道有著強烈不同植物性格,像是:

 

  1. 〖內雙溪古道〗是典型的溪谷地形。
  2. 三條〖坪頂古圳〗則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山腰水圳路,豐沛水量滋養的生態環境和〖內雙溪古道〗又有點些許不同。
  3. 〖內寮古道〗也是溪谷地形,但是溪流非常小,產生和〖內雙溪古道〗些許的不同。
  4. 〖瑪礁古道〗是潮濕的稜線,有別於〖耳空龜山步道〗較為乾燥的稜線,也不同於北降現象明顯的〖石梯嶺頂山步道〗。
  5. 〖荷蘭古道〗則是直切等高線的山坡路。

更有趣的是,在這些不同地形的交會處,會有著不同屬性植物混合交錯的風味。
(「內雙溪古道群」和靠近萬里方向的古道群(富士古道、富士坪古道、鹿堀坪古道)又有著不同性格。)

備註:


大屯山系植物相關彙整:


  1. 相簿:【大屯山】系植物
  2. FB:【好野遊 賞台灣
  3. 【大屯山】群峰:植物彙整
  4. 〖內雙溪古道〗群植物賞
  5. 擎天崗〖風擎步道〗〖冷擎步道〗植物賞
  6. 【七星山】群峰植物賞
  7. 【小觀音山】、〖大屯溪古道〗植物賞
  8. 〖二子坪步道〗〖大屯坪步道〗植物賞

 


2018.03.09〖坪頂古圳〗〖碼礁古道〗【竹篙山】〖冷擎步道〗


  1. 遊記:〖坪頂古圳〗〖瑪礁古道〗【竹篙山】
  2. FB:【好野遊 賞台灣
  3. 相簿:2018.03.09〖坪頂古圳〗〖碼礁古道〗【竹篙山】植物賞
  4. 路線紀錄:路線紀錄:〖坪頂古圳〗〖碼礁古道〗【竹篙山】〖冷擎步道〗
  5. 「大屯尖葉槭」植物彙整:【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這次行程,原來的計畫是〖坪頂古圳〗旁邊的〖荷蘭古道〗入口上【北五指山】,再下切內雙溪古道〗。

不過,一如往昔,越早計劃的行程,越是無法因應北部多變氣候的干擾,預定行程日期的前幾天都在下雨,於是前一晚,決定放棄上〖荷蘭古道〗的計畫,改變主意走稜線的〖瑪礁古道〗,再上擎天崗的【竹篙山】(陽明山大縱走十顆山頭之一)。
天真的以為稜線路線會比較乾一點,會比較好走,結果〖瑪礁古道〗還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泥濘(不過,所幸還不算太難走)。

這次行程讓我驚喜、印象深刻的不是瑪礁古道泥濘、或是擎天崗草原牛徑,而是在〖瑪礁古道〗、擎天崗大草原交會處認識了「大屯尖葉槭」。
P3099074


【觀察前言】

 



如同前面提到,這次路線涵蓋四種地形:〖坪頂古圳〗的水圳路、〖瑪礁古道〗的稜線、【竹篙山】的北降草原、〖冷擎步道〗草原溪谷,所以也可以看到四種地形和交界處植物生態:

 

 

  1. 〖坪頂古圳步道〗段:溪谷:充滿水氣的溫暖潮濕環境。
  2. 〖瑪礁古道〗段稜線:東北季風強、水氣豐、陽光足
  3. 〖擎天崗環狀步道〗段【竹篙山】:東北季風影響下的北降芒草草原。
  4. 〖冷擎步道〗段溪谷、東北季風交會的涼爽溪谷生態(類似中海拔溪谷)。

從〖坪頂古圳步道〗經由「清風亭」,進入〖瑪礁古道〗,周遭環境明顯地由潮濕溫暖的低海拔溪谷轉變成稜線地形和植物生態。
一般來說,稜線通常是風大乾燥,但是在東北季風影響下,〖瑪礁古道〗稜線算是潮濕的稜線,和【二格山】筆架連峰一樣是潮濕稜線。
相對的【耳空龜山】稜線就像是典型稜線那樣風大乾燥,所以三條稜線比較之下,【耳空龜山】稜線的杜鵑相對比較多。

另外,印象最深刻的是,〖瑪礁古道〗段稜線過了〖內雙溪古道〗叉路口之後,北降現象的影響開始顯現,一路襲來的是寒風,高大的樹木也慢慢消失,變成較為矮小的樹叢,(這裏開始遇見開花中的大屯尖葉槭,才會特別注意)。

往【竹篙山】的〖擎天崗環狀步道〗路上,擎天崗草原風格顯著,原本以為不會有樹木可以生長在這強烈寒風下,但是還是在路旁芒草叢下,還是看到幾株「假柃木」屹立不搖著,真是佩服它們。

目前比較迷惑我的是「雙葉蕨」,一直以為〖瑪礁古道〗可以像是在【二格山】筆架連峰一般,看到不少「雙葉蕨」,但是,〖瑪礁古道〗段稜線完全沒看到「雙葉蕨」。
要到竹篙山旁的〖擎天崗環狀步道,才看到些許「雙葉蕨」,不像【二格山】筆架連峰那樣多,當然更不用說【耳空龜山】基點附近那樣豐富的「雙葉蕨」。
進入〖冷擎步道〗之後,回到溪谷環境,植物生態慢慢恢復豐富活潑型態,只是在東北季風影響下,〖冷擎步道〗是比較偏向低溫的溪谷潮濕環境。

這篇「〖坪頂古圳〗〖瑪礁古道〗【竹篙山】」的植物彙整,大段落會以四個不同地形路段作為分段,水圳路、稜線、草原風貌。
 


〖坪頂古圳〗
溪谷路段:豐沛水源、潮濕環境。

 

 


「佛氏通泉草」
相簿:【植物彙整】通泉草


〖坪頂古圳〗旁,從公車站開始,一路上看到一大群「佛氏通泉草」小花朵盛開。
「佛氏通泉草」小小一朵,其實在水氣豐沛的溪邊非常常見,一整片開起來很漂亮,只是市區不多見,可能耐污染能力沒有酢醬花來得強。

『佛氏通泉草』的花,是很常見的小野花,在潮濕一點的地方,佈滿一整片,和同樣粉紫紅的酢醬草相互爭豔。
這次特別帶微距鏡頭,可以拍得很細,可以看到花瓣上細細的花沾苔,不知道這是不是花蕊?

低一點的地方,有兩種「通泉草」,一種在我自己的頂樓花園就可以看到,非常迷你,就叫做「通泉草」,花色比較白。 照片這種『佛氏通泉草』花形比酢醬花稍大一點,花色偏紫。

 

 

側一點角度,那沾苔數量好密,這應該是有助於昆蟲采蜜授粉。

 
某種「桫欏」嫩芽

「菩陀南星」(AKA:申跋、雷公杖)
在潮濕的坪頂古圳一路上,看到不少「菩陀南星」。

常常會在潮濕的溪邊步道上看到這種對稱三片葉子的「菩陀南星」 ,天南星科,葉子很不典型的天南星科,看到花,就覺得是天南星科一家人。

「菩陀南星」的花,典型的天南星科花型「佛焰苞」,初期是翠綠色。
成熟一點,就會稍微紅色一點了。
「不知名植物嫩芽」

【登峰圳】
「華八仙」

網路資料是說,「華八仙」有兩種:「華八仙」和「狹瓣八仙」。
這兩者非常接近,差異只有「華八仙」的葉子比較墨綠一點。
不過,這一點小差異,沒有放在一起,實在很難判斷。
「楓香」嫩芽

「睫穗蓼」
在坪頂古圳可以看到大量的「睫穗蓼」,喜歡生長在潮濕水氣區域的蓼科植物。(火炭母草是更為常見的蓼科植物,因為火炭母草適應生長的範圍比較大)

「睫穗蓼」的花序:典型的「穗狀花序」,小小一粒一粒往上排列。

「睫穗蓼」的葉子也會有淺淺的V字型,但是沒有像火炭母草那樣明顯。

 
「韓信草」
紫色「韓信草」,這次拍到兩種顏色「韓信草」(淺粉白色、紫色)。
「韓信草」若不開花,個人會誤以為是薄荷。

 
「蛇根草」
〖植物彙整〗蛇根草
「蛇根草」有兩種:「蛇根草」、「早田氏蛇根草」。
兩者最大差異,網路資料是說:「早田氏蛇根草花萼有瘤狀物」。

之前在加裡山也看到大量蛇根草的花,當時不太會分「蛇根草、早田氏蛇根草」,會拍這個角度,主要是和「早田氏蛇根草」對比。
「蛇根草」花萼沒有瘤狀物。
下面這張照片是在菁桐一坑古道上拍到的「早田氏蛇根草」,可以看到「早田氏蛇根草」花萼有瘤狀物。
P3189296 (1)
 
〖瑪礁古道〗
稜線:東北季風強、水氣豐、陽光足。
 
不知名「雞屎樹」果實
不知品種「雞屎樹」的果實,目前還不會細分「雞屎樹」品種。

果實位置,典型腋生。
帶有葉子的雞屎樹和果實腋生位置(在葉子根部)

拍照的時候沒發現,整理照片時,才注意到隱藏在果實之間的神秘客。
這樣的隱藏,看起來好似異種生物!

 
「七葉一枝花」
「七葉一枝花」,很直白的名字!
七葉就是底部的七片葉子,一枝花就是伸上來那一株。
目前聽過兩種,還有一種叫做「狹葉七葉一枝花」,但是還不會分辨。
備註:
有時候會看到八葉或是六葉。

這是底部的七片葉子。

還以為中間這紫紅色心才是花,沒有想到只是花萼,旁邊七片綠色的是花瓣。

一枝花就是上方伸得長長,旁邊綠色不是葉子,是它的花瓣,花瓣變成像葉子一樣!

 
「變葉懸鉤子」
相簿:〖懸鉤子彙整〗變葉懸鉤子
植物彙整:〖懸鉤子〗彙整
「變葉懸鉤子」,郊山常見的野果,果實像紅色的桑椹和草莓綜合體。

第一眼看到「變葉懸鉤子」葉子,還以為是桑樹,但是看到枝條上有刺,想說這特徵應該不是桑樹,看到果實型態,想說應該是某種懸鉤子之類的。

從葉子互生、葉形,覺得應該是「變葉懸鉤子」。
這朵花中間花蕊還沒有張開。

開始要熟成果實,中間莓果顆粒已經成形。

 
「韓信草」
紫色「韓信草」,這次拍到兩種顏色「韓信草」(白色、紫色)。

這次在潮濕溪谷環境的〖坪頂古圳〗和稜線環境的〖瑪礁古道〗都拍到「韓信草」。
如果不開花,我會誤認為「韓信草」的葉子是薄荷葉,然後拔起來聞一聞才確認不是。

「韓信草」也是民間治療跌打損傷的藥草,在查詢這些郊山野花野草的時候,非常多數量的野草都是註明「退火」、「治療跌打損傷」。
猜測以前醫療不發達年代,疾病都簡化成「發燒」、「筋骨痠痛」這幾種病灶,然後就地取材,用這些野草來減緩症狀。
至於有療效的有效性,就很難說了。

 
「不知名植物」果實

「大花細辛」
一開始以為這是某種天南星植物,看到上面變葉的顏色,才想起來,應該是某種細辛,最常見的細辛,有「大花細辛」、「薄葉細辛」。
有變葉顏色,「大花細辛」機率很高,「大花細辛」又有「大屯細辛」亞種,聽說要切開花朵,觀察雌蕊柱頭才會清楚。
備註:細辛也是珍貴中藥材之一。

 
「台灣山菊」
出乎意料之外的,瑪礁古道一路上滿滿的台灣山菊,數量比七星山、觀音山還要多,秋季,「台灣山菊」花季時刻,來走瑪礁古道應該不錯。

 
「山桂花」
一開始以為這是纏繞在樹梢的寄生植物,隔了兩年才查到,原來這是「山桂花」的花苞。
被上面那一張的花苞茂密程度所迷惑(如此茂密,花其實會開不好),現在看看這張比較單純的花苞,才確定這不是寄生植物,是從枝條上長出來的花苞。

當時,若好好拍一下葉子和左右兩邊白色小吊鐘花,應該是有機會在兩年前找到答案,雖然帶著微距鏡,但是被這花苞迷惑,忘記去拍左右兩邊的小吊鐘花。
這張模糊不清的照片,可以看到花苞從葉柄處長出來,是類似總狀花序。
聽說有兩種:「台灣山桂花」、「山桂花」,現在還不太會分兩者差異。
網路資料上說,「台灣山桂花」白色果實有一圓圈(被稱作肚臍),而山桂花白色果實沒有這一圓圈。

 
「大屯尖葉槭」
  1. 相簿:【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2. 「大屯尖葉槭」彙整:【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在這次旅程首次邂逅了「大屯尖葉槭」。
當時還不清楚這是什麼?只覺得鮮潤紅色的嫩芽很漂亮,後來又看到它的花朵更是驚為天人。
逐漸更加認識「大屯尖葉槭」之後,才知道〖風擎步道〗有著更加茂盛的「大屯尖葉槭」。

「大屯尖葉槭」的葉子很奇妙,嫩芽的時候會有點紅噗噗的,但是老葉枯葉就變黃了。(不是變紅)

在每一個小花朵裡面,可以看到中間哪道鉤的雄蕊,以及雄蕊下方翅果形狀,後面的雌蕊(大約八枚)圍成一圈。

這次旅程最高興的莫過於認識了「大屯尖葉槭」!

第三個差異就是花蕊形狀,冷水坑這一株,花朵中間沒有翅果形狀,而瑪礁古道上的尖葉槭,拍到的小花朵,每個幾乎都有翅果形狀物。當然,這一個差異,也有可能是因為瑪礁古道的尖葉槭已經授粉。
後來才知道,有翅果形狀的花朵是雌花。

這次路線,遇到「大屯尖葉槭」的地方有兩處,一是瑪礁古道上,一是在冷擎步道上,而且明顯,冷擎步道上「大屯尖葉槭」要比瑪礁古道上的高大許多。
冷水坑生態池旁邊有一顆相當高大的「大屯尖葉槭」。
這張照片是瑪礁古道上的「大屯尖葉槭」,個頭矮小許多,看樹幹模樣,並不是年輕的小樹。

並不是從清風亭一進入瑪礁古道就看到「大屯尖葉槭」。
大約過了陽明牧場石界、內雙古道叉路之後,快要接近擎天岡草原(明顯感受到草原寒風),才慢慢看到大屯尖葉槭。
從這張瑪礁古道「大屯尖葉槭」位置圖來看,這裡是〖瑪礁古道〗-擎天崗交界處,高度可能超過北五指山。
這個位置雖然也是在〖瑪礁古道〗稜線上,但是已經開始有類似擎天崗北降現象,要比前半段的〖瑪礁古道〗冷了許多,但是風勢又不若擎天崗那樣大,所以喬木、灌木還可以生長。
對照這三個地形氣候:
〖坪頂古圳〗的潮濕水氣、〖瑪礁古道〗向陽性、擎天崗北降現象風勢。
「大屯尖葉槭」所在位置,有了濕氣(但是不能像坪頂古圳般的陰暗)、混合瑪礁古道稜線的向陽性、和擎天崗北降現象的低溫。
看來「大屯尖葉槭」喜歡冷,又喜歡陽光,〖瑪礁古道〗前半段不夠冷,所以看不到大屯尖葉槭)。
擎天崗草原的風勢太強,喬木的「大屯尖葉槭」都無法活下來,相對來說,冷水坑生態池那一帶的風勢比瑪礁古道-擎天崗交界處要小了許多,所以冷擎步道上的大屯尖葉槭要高大許多。
P3099034 (1)-位置
 
〖擎天崗環狀步道〗草原
〖擎天崗環狀步道〗段【竹篙山】:東北季風影響下的北降芒草草原。
 
「假柃木」
假柃木(又名賽柃木)的小花。(花季在一二月)

會注意到假柃木,當然是因為正在花季當中,堅韌的樹枝上鑲著紅色花苞和白色小花。
假柃木其實是很普通的灌木,花型小,沒有什麼特殊性,樹本身也是一般的灌木,葉形也很常見。
是發現它的地方,讓人感到驚艷。

灌木能夠在擎天崗環形步道順利生長,抗風本領一定要很強,樹枝要順著風勢扭曲生長,不能和強勁東北季風硬拼,而且就算是細小的枝條也要有粗厚的樹皮來保護內部樹液。
假柃木枝條的模樣,讓我想起在百岳基點附近的玉山圓柏和刺柏模樣。

注意到假柃木的地方,是在靠近竹篙山的擎天崗環形步道上。
本來以為這裡只會有芒草或是箭竹這一類抗風植物,沒想到在牛擋附近看到這幾棵灌木叢,看到其中一棵開著小花,才比較確定是假柃木,其他幾株就不太確定。
P3099046 (1)

 
【雙葉蕨】
  1. 相簿:【孓遺植物彙整】雙葉蕨
  2. 植物彙整:【孓遺植物】『雙葉蕨(雙扇蕨)』遊記彙整

幾年前知道「雙葉蕨」只出現在台灣北部和南部時,開始注意「雙葉蕨」,這幾年下來,對於它的生長環境卻是越來越迷惑。

第一次遇到「雙葉蕨」是在往擎天崗的步道上,以為「雙葉蕨」喜歡冷一點的環境。
可是走了擎天岡附近不同方向的路線,發現分佈其實很小:
【頂山】、【竹篙山】附近有少量「雙葉蕨」分佈,
【七星山】主峰附近、【大屯山】、〖魚路古道〗、〖涓絲瀑布〗、〖瑪礁古道〗,這些方向則是沒有看過「雙葉蕨」分佈。

而【二格山】山系、【筆架山】附近,「雙葉蕨」分佈的量還蠻多的(後來發現【猴山岳】分布數量還蠻多的),比擎天崗一帶多了很多,【筆架山】要比擎天崗,溫度要高了許多,這樣看來「雙葉蕨」不會特別喜歡冷的環境。

但是像是更熱一點的地方,像是內湖汐止之間的【五指山】,則是沒有看過「雙葉蕨」,這當然是有可能五指山系不夠潮濕。

【姜子寮山】系的【耳空龜山】、【猴山岳】基點附近稜線山坡,是目前觀察到兩處最大量的「雙葉蕨」,分佈一大片「雙葉蕨」有好幾個區塊。

姜子寮山系和二格山系的溫度是差不多,但是【姜子寮山】更加潮濕,而這幾片山坡向陽性非常好,
歸納一下這幾點,「雙葉蕨」或許喜歡潮濕、喜歡陽光、但是不能悶熱(熱一點的五指山就看不到),又不耐冷風(所以擎天崗分佈不多)。
但是這樣還是無法了解,為何中部沒有「雙葉蕨」分佈??



「雙葉蕨」嫩芽,微微張開的雙葉像個小翅膀。
本來以為會如過去【二格山】區稜線一般,在〖瑪礁古道〗稜線上看到不少雙葉蕨,結果,〖瑪礁古道〗一路皆無發現,直到往【竹篙山】的〖擎天崗步道〗上才看到許多剛剛發出嫩芽的雙葉蕨。

 
〖冷擎步道〗
〖冷擎步道〗段溪谷、東北季風交會的涼爽溪谷生態(類似中海拔溪谷)。
 
「二葉松」
這是「二葉松」的花?還是嫩芽?以前沒注意過,還蠻有趣的形狀。

 
「大屯尖葉槭」
  1. 相簿:【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2. 「大屯尖葉槭」彙整:【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這株究竟是「大屯尖葉槭」?還是「川上氏槭」?「大屯尖葉槭」是否等於「川上氏槭」?
好多疑問啊!

這株是在冷水坑生態池旁邊拍到的,原本以為這株高大的槭也是「大屯尖葉槭」,但是在整理照片的過程,發現幾個差異。
目前來看,葉子形狀是最大差異點,其他兩個花朵差異,並不是非常肯定。
第一個差異、穗狀花序的小黃綠花朵,這株一串有7~9朵。而在瑪礁古道上看到的那幾株,則是穩定的一串七朵。

近拍,冷水坑這一株,有些七朵,有些九朵。另外,葉子形狀,冷水坑這一株尖葉槭的葉子是一個尖。而瑪礁古道上的尖葉槭則是裂葉成三個尖。
大屯尖葉槭的花,雌雄異株,所以開版的照片,花朵裡面有翅果模樣的花蕊,應該是「雌花」。而在冷水坑生態池拍到的這花朵,沒有翅果形狀,應該是「雄蕊」

 
「不知名植物」嫩芽



 

 

arrow
arrow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