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駭客任務MATRIX》三部曲不僅僅將港式武打風格吹捧成一種電影風格顯學,在《駭客任務MATRIX》動畫集與《追殺比爾》的推波助攔下,日式動畫特色也成為閃耀之星(當然,日本動畫迷會說:我們老早就在高喊日本動畫的迷人之處了)。

這些好萊塢電影風靡台灣民眾之際,來談日本動畫或是談論日本動畫作者,算是水到渠成,不用多費口舌去辯駁日本動畫究竟有無資格被當作一種作品來談論。

此刻幸運的是,重要的問題是怎麼談(how)?而不再是該不該談(why)!

當 然,不論就生產脈絡、成果表現或是愛好者的熱情等等各方面來說,日本動畫早已發展成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體系(若是再結合漫畫電玩這兩個體系來看,更是巨大而 多樣化);面對如此龐大的體系,認為會有個單一全面而深入的方法來進行剖析了解,這樣的想法似乎是太天真了。相對地,認為解析動畫只需要單純地反應熱情、 喜好與感動,這樣的思索也太簡化,太過於忽略動畫的蓬勃發展現況。

因此,面對如此複雜而多面向的發展,取代熱情的讚揚或是冷酷的數落,改以採取一種崎嶇零散的分析比較思路來試著發掘隱含的可能關連性。

這系列的文章是由許多短篇小文章所組合而成的;一開始,這些零散的文章並沒有依循共同的主題或是有意識地聚焦在某種論調上。只是在某一天,赫然發現原來這些文章都是圍繞在押井守這位日本動畫監督身上。(仔細地檢討,筆者自己甚至沒有其他關於日本動畫主題的文章。)

以幾位佔有重要地位導演作為出發點,不論是景仰這些導演的成就還是企圖以此為基石去了解日本動畫,這樣出發點非常地直覺而自然;當然這出發點本身就是站在作者論和伴隨作者的作品論這 兩個方法的基礎上,因此這出發點所展開的了解思路也將會包含這兩個方法的優缺點;姑且不論這些優缺點為何,要注意的是避免一些簡化毛病的態度,一是那種作 者論簡易版:這一切都是大師的深邃表現,是我們凡人無法理解之處(這種大師簡易版令筆者不解的是:究竟這種態度是想說明什麼?對大師的批評都是一種誤解? 那麼除了大聲喝彩還能做什麼?);另外一種要避免的類型是廉價批判的窘境:急於下判斷卻毫無蛛絲馬跡可供進一步思索與比較,遭遇修正批評壓力的時候,只能 淪落於說:啊!這只是你我觀念上的差異。(這是最常見的推托之詞,推卸掉修正批評的壓力。)

嚴格說來,筆者並沒有資格稱作一個迷,不論是動漫迷還是電玩迷。雖然,動漫電玩還是給予筆者大量的娛樂快感,但是,我缺乏迷特有的義無反顧地支持熱情,也因此沒有因為熱情而展開的收集狂或是歷史資料發掘狂。(因為缺乏熱情,常常懷疑我所撰寫關於動漫的文字,難以引起迷關於動漫熱情的共鳴。)

沒有迷特 有的熱情,又站在作者論與作品論的出發點上,我並沒有堅守作者論與作品論這兩個方法該有的責任,這責任就是去詳細剖析一個導演作品的各種面向;筆者反而是 先著手粹取這導演作品所出現的某個概念,然後以這萃取出來的概念去尋找該導演在各作品當中不同的呈現,並試圖擴及其他導演作品所出現的類似概念,以比較的方式來釐清概念各種呈現的差異。

這種比較的方法相當程度地背離了作者論的道路。如果,將每個作品當作一個分子,作者就是串連起各作品的明顯巨鏈,但是隱性牽動著各作品分子的鏈結力量不僅僅是導演,還有生產體系、概念呈現變化&&..等等。

以下文章,分別以押井守的幾部作品出發,稍微整理說明大概的方向︰

.《天使之卵》

借用古典的符號二元分析,

關聯到諾亞方舟故事。

2.人類概念三部曲

借用人類演化概念,串連押井守三部作品︰

《天使之卵》 誕生

《攻殼機動隊》 靈魂

《AVALON》 意識混淆

3.《攻殼機動隊》Identity與身體

延續上述人類概念,借用Identity與身體的概念,延伸到關於人工智慧AI的想法

關聯比較《變人》、《AI》、《銃夢》

4.詩的電影

借用隱喻的語言作用,切入《天使之卵》與《攻殼機動隊一》的電影語法,

關聯《普坦金戰艦》、《母親》、《The Cell入侵腦細胞》)和塔可夫斯基的《鄉愁》,

企圖對比塔可夫斯基的《SOLARIS》和史蒂芬索柏德的《SOLARIS》。

5.名字的隱喻作用

  借用名字這個象徵比較四位監督的差異。

6.御先祖樣萬萬歲

  借用阿圖塞的生產關係的再生產觀念,延伸國家機器與核心家庭概念,

  關聯《定理》。

7.附錄 iCON,一個方法學的嚐試

關於周邊商品的分析嚐試。

如 上述所言,這些零碎文字以押井守為中心出發,並不是為了堅守作者論的道路,而是在押井守眾多作品當中,筆者比較能夠萃取出許多感興趣的不同概念,並試圖以 這些概念的差異比對,凸顯出牽動各作品的隱性力量。(這樣的想法也出現在icon那一系列文字當中,見附錄。)只是這方法較少應用在其他導演,另外,這方 法也難以呈現押井守某個作品的完整面向或是押井守這個導演的各種複雜面向。

內文:

《天使之卵》-----古典符號分析的演練


人類概念三部曲------------不同作品之中,系統概念的轉變

《攻殼機動隊》Identity與身體---------“我”的概念變化

 

詩的電影---------關於電影語言隱喻作用的零碎想法

名字的隱喻作用------四位導演間的差異

 

《御先祖樣萬萬歲》---------國家機器、家庭與再生產

 

後記

朋 友A君前一陣子與筆者閒聊著,A君談到他一個朋友說到一個看法:在談到一些概念應該盡量不要用到我覺得....我認為....或是我的想法是... ﹔A均認為這個想法很奇怪,每個人說出來的話不都是某個人自己的想法嘛?筆者反問A君說:你確定你說出的話都是你原創而沒有吸收過別人觀點的看法嘛?如 果不是原創的,那麼究竟是不是我的想法很重要嘛?

想同地,雖然每部作品都是其作者嘔心瀝血之作,但是參雜其中的概念卻未必是作者獨創的,有時甚至是不自覺混入的,其實使用對比的方式,很容易突顯參雜在作品裡的觀念脈絡關係。

簡約地說,作者、作品、讀者三者關係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1.每個作者與其作品的強烈鏈結。

2.不同作品與不同作者的觀念脈絡關係(或者說觀念的再生產關係)。

3.讀者閱讀作品的方法,這又可以簡單分為三個模式(理論上應該更多種才是):

A.強調愉悅的閱讀(此時隱喻的作用會最顯著)。

B.完整作品的理性分析(雖然會破壞愉悅閱讀的隱喻作用,但是會產生論述與推演作用)。

C.不同作品與作者的對比分析(這方法會突顯觀念的脈絡變化)。

使 用一個比喻:作者就好像一個原子核,每個作品都是環繞四周的電子,電子與原子核(作品與作者)有著自己的引力作用(上述的第一個層次)﹔而不同原子之間, 原子核和電子也有著作用力牽引關係(上述的第二個脈絡關係層次);當讀者要觀測這兩類引力關係時(上次第三個層次所提到的方法),使用不同方法就會接觸到 不同的結論﹔如同測不準原理一般,當讀者使用的方法力量越強,觀測的觀念越細小,讀者的方法就會干擾這些觀念,進而參與這些觀念脈絡的變遷(或者說讀者參 與這些觀念的再生產過程)。

如 前面所言,筆者並不是一個優秀資料蒐集整理者,許多針對押井守作者論應該要處理的資料,在這篇文章,筆者並未做到,如果有讀者以作者論的立場來看這些短篇 文章,必然相當失望的;到文章尾聲看來,這些短文著重的是上述的第三個層次的B與C兩個模式,而且也只使用了一些古典的方式,或許重點不是這些方法或是使 用這些方法的結果好不好,或許重點會是讀到這些短文的讀者會不會有其他的方法出現。

附錄:


iCON,一個方法學的嚐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