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aevnen」、「更好的明天」


「Haevnen」,英文片名「In the Better World」
這部2010電影,台灣翻譯成「更好的明天」,不過『Haevnen』的原意好像是「報仇」。

只是,這電影講的故事不是復仇的故事,而是面對「以牙還牙」、「報復」這樣態度的抉擇。
聽起來,很有奇士勞司基那一派波蘭電影「道德焦慮」的味道。
光看預告,感覺是很普通的故事:


然而,故事裡,要面對「以牙還牙」這樣道德焦慮的角色,不只一個人:
在非洲行醫面對當地惡霸的醫生,
溫弱被人欺負的小孩,
丈夫出軌的妻子,
因為母親過世充滿憤怒的小孩,
小孩無法諒解自己抉擇的父親,

這些人物的糾葛讓這個簡單的故事,咀嚼起來,回甘的韻味清淡綿長。
或許是自己也難以放棄「以牙還牙」這樣的態度,所以才有這樣的反芻吧?

這部電影,我拖了很久才看,一開始覺得鏡頭語言很平實,可能不是什麼厲害的電影,
沒想到看到一半,才發現平實的描述背後,慢慢散發的人性矛盾韻味。
那個醫生被打,再去討打這段契子,再接合到非洲的事件,再轉接到自己小孩的處境,
看完之後,那股餘韻繚繞好久。


題外話,「道德焦慮」電影,現在在台灣,比較少人提及,
我也是有一年金馬影展的專題,才聽到這個說法。

當時,奇士勞司基被歸為這一脈絡的重要導演,
不過,感覺上,另外一位導演贊努西(當年金馬影展曾經邀請來台灣)的作品,更是貼切一點。
只是奇士勞司基有名多了,電影也比較通俗好看些。
奇士勞司基的三色電影系列,比較遠離「道德焦慮」電影,
但是早期的「十誡」,就有著濃厚「道德焦慮」電影味道。
聞老師這篇簡單介紹,可以大約知道一些「道德焦慮」電影:「贊努西:道德焦慮的藝術家

還有這篇:「... 紅色倫理和白色倫理的欠缺...」。

推薦指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