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想要回顧壹下過去還在用底片時期的照片。
看那厚厚的幾本底片,總是很懶地去翻動,掃描進度又一直非常遲緩,這幾天稍微看壹下已經掃描的部份,大部份應該都有十年以上了。
這時候來回顧,應該會非常有味道吧!我想..............
**********************************************************
這是上海名人街,類似鹿港那樣的一個觀光景點,大約十年前的畫面。
雖然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不過她的租界歷史痕跡很明顯地流露在這些租界建築色彩當中:英國租界、法國租界、中式老房子、朱家角江南小鎮...............
上海名人街是過去的日本租界區,建築風格不若英國租界那樣華麗的歐式建築,反而有點像是台灣老街那樣,帶有日式歐州風格的裝飾,房子比較小,會稱作名人街,是因為著名人物曾經居住過這一區,像是魯迅故居.....
這時候的上海已經很富裕了,這兩位老媽媽應該就住在附近,尋常打扮地出來逛街。
我還是像過去的習慣,用廣角鏡,大景深,等待這兩位老媽媽走進視窗裡面............
**********************************************************
這是20多年前大學時代,學校對面的自行車店。
以前的單車店長得就是這樣的德性,不像現在的自行車店,裝潢的都像是精品店。
當然過去學生時代的單車只是代步工具,不講究零件、車架幾何,也不具有休閒健身的功能。
單車店處理的都是補補胎、打打氣、換個煞車皮之類的。
現在這種代步功能的交通工具應該被機車所取代了吧!!
當時很喜歡這個畫面,是因為感受ㄧ股和諧的氣氛,即使塞滿了零件與保養工具,但仍井然有序地掛在店內每個角落,有著充滿朝氣的紛擾。
在這紛擾當中,老闆稍事休息壹下,午後的淺眠。
(看了壹下,角落放的是老鋼管車哩)
**********************************************************
這也是在上海,2000年左右的上海已經非常熱鬧,據有國際都市的架式。
但是在許多小巷弄之間還保有些過去的味道。
當時特別喜歡穿梭在這些原味的巷弄之間去回味新舊之間的不同。
不是很清楚在這小魚店掛著的魚乾究竟是什麼種類的魚,是不是黃埔江捕捉的呢?
(希望不是囉,畢竟黃浦江是個航運頻繁的河道,想來污染也是很嚴重。)
**********************************************************
竟然忘了這是哪兒拍的?在鹿港?還是在鹽水蜂炮的時候?
少了故事背景的照片就是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
以前對於攝影一直有種矛盾的情緒。在觀念上,一方面非常認同紀實攝影的概念,以為攝影的生命就在於這些人。但是另一方面,個人又有著濃厚疏離性格,不斷地拉扯自己遠離畫面裡的人們。這種矛盾的衝突感,漸漸地讓攝影的過程產生了痛苦感。
為了和緩這樣的矛盾,開始試著一種折衷的辦法。就像這張照片,利用24mm廣角鏡的長景深,確定曝光值之後,將焦點放到最遠處,不看FINDER,直接朝向人群走過去。當意識到時間對了,就按下快門。
這樣的做法,無法精確地構圖,依靠運氣的程度很高,但是人群不會理會這個接近他們的攝影者,會呈現出漠視或是專注的氛圍。
事實上,自己很喜歡這樣的情緒,身在漠視你一群人之中。
這也讓我思考許多,雖然認同紀實攝影,但是那可能不是我應該要走的路。
**********************************************************
多年前,可能是2001年或是2002年,和前妻去上海,走過許多巷弄。
那時後的上海已經開始熱鬧了,但是晦暗的巷子還是有許多傳統的身影,這位老補鞋匠的工具和台灣的有點像,不同的是那藏青色的棉襖和保暖的厚帽子。
這鏡頭是過去我最愛的24mm。
自從喜愛上庫德卡的照片之後,就學著用廣角鏡抓取畫面,一用就用了接近20年。
(底片掃描的有點失敗,畫面髒髒的)
**********************************************************
這是幾年前到雲南工作的照片,主題是抗浪魚,一種喜歡逆流而上的魚,已經算是保育類動物了。
畫面中的竹籠,是以前捕捉抗浪魚的工具。
我們想要拍攝過去捕捉抗浪魚的情境。
**********************************************************
這位馬僮笑得真開懷!
不知道這是多久以前的照片了,認真計算一下,應該是可以算得出來的。
這應該是在印尼,剛踏入影像製作的第一份工作,公司到印尼旅遊。
這是到某個活火山口騎馬,是蠻好玩得,還遇到白冰冰出外景。
這樣說來,這應該是27或是28歲那一年的事情了。
**********************************************************
這是剛到臺北工作,租屋在赤峰街,步行赤峰街看到的一面牆。
當時赤峰街旁邊正在興建捷運淡水線,周遭佈滿著工程圍籬,南京西路上也因為這些捷運工程圍籬常常陷入一種交通打結、汽車喇叭聲頻響的焦躁情緒,
相較之下,赤峰街似乎有種寧靜,
赤峰街本身是著名的汽車舊貨零件市集,(也有人說是贓車拆車零件,無法確定這樣的傳聞),步行在赤峰街巷弄裡面,隨處可見走廊上掛著汽車引擎,或是某面牆一整排的風扇,
或是,地面上一片又一片的機油烏黑油漬,不時有股清洗油漬的揮發清洗劑撲鼻而來,
當時的赤峰街就是如此的奇妙,拼貼著相對寧靜,普普風的零件掉掛,以及刺鼻的揮發劑。
**********************************************************
模糊的印象,這好像是剛剛入行的第一年,在台東勘景的時候臨時拍下的畫面,好像是紅葉村,但是不敢確定。
匆忙按下快門的當下,對焦不是很清楚,曝光也不對,加上底片長久不良的保存環境,掃描之後,整個過曝。
即便如此,現在看起來,仍有當時的悸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