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從【小觀音山】主峰眺望【七星山】群峰
【七星山主峰】,標高1120m,台北市最高峰,小百岳之一。
【七星山】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官方重點推廣的路線,陽明山大縱走的十個山頭當中的中心點,算是台灣北部相當熱門的登山路線,尤其在元旦登【七星山主峰】,可說是摩肩擦踵,猶如逛年貨大街一般熱鬧。
【七星山東峰】和主峰非常的近,所以大都會一起登上這兩座山頭,而【七星山北峰】和【七星山南峰】就比較少人過去。
- 【七星山】、小百岳編號02,海拔:1120m。
-
整合遊記:多次訪【七星山】。
- 植物彙整:多次訪【七星山】植物篇
- 植物彙整:【七星山】植物篇2018(苗圃線、小油坑線、凱達格蘭山遺址區)
- FB:【好野遊 賞台灣】
- 遊記:凱達格蘭遺址區:【凱達格蘭山】-【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南峰】
- 路線紀錄:凱達格蘭遺址區
- 相簿:【七星山】、凱達格蘭遺址區
- 遊記:【七星山】(苗圃登山口-小油坑)【小油坑山】〖水車寮水圳步道〗
- 路線紀錄:【七星山】(苗圃登山口-小油坑)【小油坑山】〖水車寮水圳步道〗
- 相簿:【七星山】(苗圃登山口-小油坑)
陽明山國家公園官方規劃了三條登上七星山的路線,分別是:
- 〖冷水坑線〗:「冷水坑遊客中心」旁的登山口起登。
- 官方標示「七星山冷水坑線」,單程2.1km、爬升380m。
- 先經過【七星山東峰】,再到【七星山主峰】。
- 〖小油坑線〗:「小油坑遊客中心」停車場旁的登山口起登。
- 官方標示「七星山小油坑線」,單程1.6km、爬升315m。
- 先經過【七星山主峰】,再到【七星山東峰】。
- 〖苗圃線〗:陽明山童軍中心公車站旁的苗圃登山口起登。
- 官方標示「七星山苗圃線」:單程2.4km、爬升584m。
- 先到【七星山】主峰和東峰之間的鞍部叉路。

「七星山苗圃線」是這三條當中,路程最長,爬升最多的路線。
這三條官方主推的路線,都有遊園公車108可以到達登山口,不論採取哪一條路線,上下山都有大眾運輸,交通相當便利。
地圖上可以看到還有兩條路線,一個是左上方從竹子湖路起登,另一個是左下方從菁山路起登,不是官方主推的三條路線,不過,常常去七星山的山友,通常都會去嘗試組合這些不同路線。
〖七星公園〗
- 植物紀錄:【七星山】植物篇
- 植物相簿:2020.04.17 〖七星公園〗
- 遊記:多次遊【七星山】
- FB:【好野遊 賞台灣】

這是在七星公園拍的「山寶鐸」,可能是花季末期,數量不多。
2020年在〖二子坪步道〗尋得「蘭崁馬藍」、〖菜弓坑步道〗尋得「紫花菫菜」「萎蕤」,希望來得及在花季末可以找到「山寶鐸」。
「2020.04.17 〖七星公園〗」這一次行程是為了尋找「山寶鐸」。
因為搜尋網路資料曾經有花友在夢幻湖附近看到「山寶鐸」,所以計畫從冷水坑登山口先沿著【七星山】步道上去到夢幻湖叉路,沿著戰備道下來一路尋找看看。
後來是因為整段路都沒有尋獲「山寶鐸」,又原路回到「七星公園」,才在芒草堆裡面發現兩三株花季末的「山寶鐸」。
尋花拍照時間耗費多一點,就放棄上【七星山】主峰,直接從苗圃線下山(其實只差一公里就到【七星山東峰】)。
除了「山寶鐸」,這次還有一個大收穫,就是「細辛」,在〖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這短短不到兩公里的步道旁,有一大堆的「細辛」,同時盛開著三種不同顏色的花,應該是「大屯細辛、「大花細辛」、「插天山細辛」,非常滿足。
冷水坑登山口
台北菫菜
「台北菫菜」

一走上〖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就開始出現大量的「台北菫菜」(冷水坑線陽光充足,「匐菫菜」同時也非常多)。
已經多次紀錄「台北菫菜」,這次比較想找類似的「普萊氏菫菜」,「普萊氏菫菜」主要特徵和「台北菫菜」非常像,個人知道的唯一差別是「普萊氏菫菜」翼瓣內側有細毛,而「台北菫菜」沒有,所以一路上看到「台北菫菜」卵形葉,就彎腰細看一下這些菫菜翼瓣內側。
可惜這次完全沒有發現「普萊氏菫菜」。
匐菫菜(如意草)
「匐菫菜(如意草)」
前幾週在〖二子坪步道〗記錄不少「匐菫菜」,這次就沒有花太多時間在「匐菫菜」。
三葉茀蕨
「三葉茀蕨」
相簿。
「蕨」相簿。

這是「三葉茀蕨」,年紀還很小,所以尚未裂葉成三爪,「三葉茀蕨」小嫩葉有一排漂亮的孢子囊突起。
冷水坑往七星公園這短短路徑都沒有樹叢,也沒有溪流,這一片「三葉茀蕨」都長在岩石陰暗面,
2018年在苗圃線上也曾遇到「三葉茀蕨」,當時看到葉面上成對的凸起,還以為是蟲癭?或是某種肉穗野牡丹?後來才知道那是孢子囊。
插天山細辛
「插天山細辛」
相簿。
「細辛」相簿。

不要以為偷偷和一大群「大屯細辛」躲在一起,就看不到你。
這是「插天山細辛」,竟然在〖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看到它,真是大驚喜。
一走上〖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沿途滿滿細辛,本來不抱著期望,隨手翻一翻,才發現幾乎都是紫色的花,而且還有一朵綠色三瓣的「插天山細辛」偷偷藏在裡面,驚喜之餘,決定翻開每一棵細辛去看看底下的花是什麼顏色??
冷水坑到七星公園這短短不到800公尺的路,花了大約一個小時,就是為了這些細辛,雖然只找到一棵「插天山細辛」,還是很滿足了。)
「細辛」葉子紋路非常多變,葉形又像天南星(有點變葉天南星的味道),光是從葉面紋路,目前個人能力是很難分辨是哪一種細辛?想同時拍葉子和花,又有點困難,花藏得太好了。
除了「大花細辛、大屯細辛、插天山細辛」,最近還聽說一種神秘湖細辛,不過只看過照片,尚未親眼看到。
在【七星山】【大屯山】【小觀音山】都可以看到不少「細辛」,只是,能力還不夠可以從那些細辛的花來判斷是「大屯細辛」紫色的花??
大屯細辛
「大屯細辛」
相簿。
「細辛」相簿。

終於看到紫色花的「大屯細辛」,「大屯細辛」連葉梗都是紫色(沒注意到「大花細辛」的葉梗是什麼顏色??)。
第一眼看到「大屯細辛」花瓣紫色,還不太敢確定,看看這株側面也是紫色,當下才吃下定心丸。
還好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這一端這幾天比較乾燥,「大屯細辛」這些花還沒有泡爛,顏色還可以分辨得清楚,終於可以體會網路資料說的以紫色花來分辨。
很難拍到雌蕊柱頭,除非切開來。
〖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從冷水坑登山口開始的800公尺,沿途草叢下有非常多的細辛,細辛似乎還蠻喜歡有遮陰的陽光。
大花細辛
「大花細辛」
相簿。
「細辛」相簿。

這就是典型的「大花細辛」了。
在冷水坑到七星公園沿途翻了800公尺,把台灣北部三種細辛都翻齊了。(還沒有查台灣有幾種細辛?)
細辛們葉子多變的姿態比花好看許多。
不太確定的菫菜
「台北菫菜」
乍看這朵菫菜時,直覺是「台北菫菜」,它的葉子就是典型菫菜模樣。
可是從側面看,花距如同「台北菫菜」短。
只是萼片上沒有細毛,讓我非常疑惑,畢竟「台北菫菜」萼片細毛是非常顯著的。
不禁懷疑這會不會是「茶匙黃」?或是「普萊氏菫菜」?
不過,前面照片顯示花冠翼瓣內沒有細毛,
網路資料說「茶匙黃」、「普萊氏菫菜」兩者的翼瓣內似乎都有細毛。
這讓我非常疑惑。
長行天南星
「長行天南星」
相簿。
「天南星」彙整相簿)
一開始誤以為這是「台灣天南星」。
細看到佛焰苞裡面柱頭是圓柱狀,才知道是「長行天南星」。
這柱頭圓潤、翠綠模樣真是優雅。
個人喜歡這兩張的角度,雖然兩張只有很細微的差異。
電台叉路
在電台叉路口先轉往夢幻湖旁的戰備道,等下再回程到七星公園。
因為不知道那裡會出現「山寶鐸」,為了探尋也只能這樣繞一圈。
台北菫菜
「台北菫菜」
夢幻湖戰備道的「台北菫菜」花朵好茂盛。
風輪菜
「風輪菜」
相簿。

夢幻湖車道旁的「風輪菜」。
「風輪菜」是蠻普遍的小花朵,如果不開花,看起來就是路邊雜草。
單看一顆小花朵,「風輪菜」花形很像「通泉草」花朵,不過,整體葉形、花序完全不一樣,不太容易混淆。
(倒是中海拔才會出現的「台彎風輪菜」,花型大很多,形狀和「通泉草」很像,所幸花色、葉形差異還是頗大)。
花冠裡面,尤其翼瓣上,有很多小粘毛,這很有可能是方便把花粉粘黏在採蜜昆蟲身上。
「風輪菜」花序:輪生垂繖花序。
就像這樣,一圈花再往上一圈花,每一圈大概兩三層輪生小花朵。
細看是很有趣的開花方式。
「風輪菜」每一圈大概兩三層輪生小花朵,每一圈底下有兩片像是對生葉子,不過,這可能是副萼片。
細看每一圈有點像「夏枯草」開花方式,就是這一圈的兩三層環狀的花苞不會同時開花,會分散的開花,這樣應該可以提高授粉機率。(雖然視覺上,一起開比較好看)
「風輪菜」葉子對生,從葉柄處由長出另外一對葉子。
【雙葉蕨】
相簿:【孓遺植物彙整】雙葉蕨
植物彙整:【孓遺植物】『雙葉蕨(雙扇蕨)』遊記彙整
七星山區域的「雙葉蕨」非常的少,這樣一叢已經算比較茂盛的了。
夏枯草
「夏枯草」
相簿。
夢幻湖車道旁水泥塊上拍到的「夏枯草」,最近花季,幾次大屯山區行程,看到不少盛開的花朵。
這個聚落雖然匍匐在水泥面上,不過,要開花時,還是會昂起花梗。
葉序:對生。
如果沒有開花,會以為是什麼普通小草。
「台北菫菜」
「台北菫菜」

在夢幻湖車道水溝旁看到這一叢應該是「台北菫菜」,萼片上有細毛,翼瓣內無細毛。
這一從吸引我注意的是這走莖,從一個蓮座延伸出第二個蓮座,這是第一次注意到這走莖。
細拍蓮座上的嫩芽,可以看到莖上有細毛,隱約看到嫩芽旁的托葉是披針狀。
「假石松」
相簿:「假石松」相簿。
潮濕環境常見的「假石松」,這是一種蕨類,細看很漂亮。
「不知道名稱」
(猜測可能是「桔梗蘭」)
在一個小株燈稱花旁邊看到這很像蘭花葉子的小花朵,花朵已經快凋零,猜測可能是「桔梗蘭」。
七星公園
在短短一公里夢幻湖車道上,遍尋不到「山寶鐸」,失望之餘決定走回七星公園,再碰碰運氣。
「山寶鐸」
相簿:〖百合彙整〗山寶鐸相簿。

「七星公園」不大,中間是人工擺設的草皮石頭,應該是不會有「山寶鐸」,決定沿著邊緣繞一圈尋覓「山寶鐸」。
果然在芒草從裡面看到這小小的黃色花朵。
「山寶鐸」:百合科寶鐸草屬(也有資料寫:萬壽竹屬,不是很確定),台灣有三種山寶鐸:「山寶鐸」、「台灣山寶鐸」、「南投山寶鐸」。
開花時,可以明顯分辨出三者差異,這篇文章將三者差異寫得很清楚:「台灣山寶鐸、南投山寶鐸、山寶鐸花」。
- 「山寶鐸」・花
- 一梗三朵花、繖型花序、垂掛、整朵黃色(接近花柄前端是綠色)。
「台灣山寶鐸、南投山寶鐸、山寶鐸花」三者最大差異就是花瓣尖端顏色:
山寶鐸花:花朵黃+前端綠、台灣山寶鐸:花朵黃+花瓣尖端紅色、南投山寶鐸:花朵黃+前端白+花瓣尖端紫色有斑點。
- 腋生。
- 長花筒、花瓣披針形、六片花瓣、花柄長。
- 花蕊、花藥、柱頭
和「萎蕤」類似,「山寶鐸」的花蕊柱頭藏在花冠內裡面,採蜜的昆蟲要爬進去才能吸到蜜,因而可以將讓昆蟲沾滿花粉。
- 一梗三朵花、繖型花序、垂掛、整朵黃色(接近花柄前端是綠色)。
- 「山寶鐸」・果
「山寶鐸」果非常小,和花朵差距頗大。
- 「山寶鐸」・葉
- 「山寶鐸」・植株
- 植株體型小。
雖然是百合科,體型大小很像路邊雜草,如果沒有開花,我的眼力忽略它可能性非常高。
- 生長在草叢陰暗處。(七星公園這裡是芒草陰暗處)
- 直立、匍匐。
網路資料,「山寶鐸」是匍匐生長,不過,因為偏好草叢陰暗處,所以有些會先直立生長,長到陽光處再匍匐。
「萎蕤」植株體型大,又喜歡樹林開闊處,所以一開始就會匍匐生長,這點和「山寶鐸」不太一樣。
- 植株體型小。
夏枯草
「夏枯草」
相簿。
「七星公園」非常人工化,本來沒有抱著太高的期待,不過找到「山寶鐸」之後,時間足夠可以慢慢繞一圈看看是否還有別的驚喜??
慶幸繞了這樣一圈,看到一大叢盛開「夏枯草」,盛開的「野鴉樁」、「昆欄樹」,結實累累的「大屯尖葉槭」。
這一叢「夏枯草」為了讓花朵可以被昆蟲發現,盡情的昂首生長,非常華麗。
野鴉樁
相簿:「野鴉樁」相簿。

前一個月在〖二子坪步道〗就拍了不少「野鴉樁」的小型迷你花朵,這次有點期待可以看到果實,不過,當下似乎還在花季盛開中。
圓錐花序,可以看道花梗基部是紅色的。
葉序:互生,葉緣淺鋸齒,葉柄長、顯著,基部也是紅色,難怪果實也是紅色。
【大屯尖葉槭】
相簿:【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紀錄彙整:【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彙整:台灣六種原生「槭」:青楓、掌葉楓、尖葉楓、紅榨槭、樟葉槭、三角楓。

在「七星公園」座椅旁看到一株頗為大型的「大屯尖葉槭」,上面垂掛著滿滿翅果。
這翅果體型比起過去三月看到的要大很多,翅果表面也是非常紅潤。
不知道離成熟掉落還有多久??
翅果花柄處,飽滿的種子。
昆欄樹
「昆欄樹」
相簿。
心得:【孓遺植物】昆欄樹

「七星公園」緊鄰「野鴉樁」、「大屯尖葉槭」的這棵「昆欄樹」還在盛開中,雖然已經拍過多次「昆欄樹」,不過時間還很早,想再慢慢欣賞。
剛好看到一朵「昆欄樹」花上有一對可能正在交配的「耀夜瑩」。
最近朋友拍到「耀夜瑩」,我才認識的,沒想到自己也可以拍到,哈哈,可能最近數量頗多,剛剛認識「耀夜瑩」,還不是很熟悉。
右下的「雌蕊」入焦。
一直想要將「雄蕊、雌蕊」拍攝完整入焦,可惜總是失敗,理論上,要帶足夠補光設備,將光圈縮小以擴大焦段範圍,下次要記得改善。
葉緣淺鋸齒,葉序:輪生。
七星山主峰步道(苗圃線)
離開「七星公園」,時間還算足夠,就從苗圃線下去搭乘公車到石牌(因為還沒有試著坐這一班公車下山)。
「威氏聖蕨」
相簿:「威氏聖蕨」相簿
好像還蠻常看到「威氏聖蕨」,不過總是匆匆一撇,沒有駐足欣賞,
一開始看到「威氏聖蕨」,還不太認得,還猜想會不會是「三葉茀蕨」成熟體,所以紀錄一下,還好差異很大,很好辨認。
蘭崁馬藍
「蘭崁馬藍」
〖七星山主峰步道〗苗圃線的「蘭崁馬藍」其實並不多,只有這一兩處有小聚落,和〖二子坪步道〗【大屯山南峰】數量差距很多,這裡拍照紀錄一下GPX位置。
【大屯尖葉槭】
相簿:【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紀錄彙整:【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彙整:台灣六種原生「槭」:青楓、掌葉楓、尖葉楓、紅榨槭、樟葉槭、三角楓。
〖七星山主峰步道〗苗圃線的「大屯尖葉槭」數量也很少,大約只有三四株,都是小苗,這裡也是拍照紀錄一下GPX位置。
苗圃登山口
這裡就是苗圃登山口,入口就有公車站牌可以上下山,是個非常方便的地方。
(其實慢慢走到陽明山公車總站,也只有一兩公里,時間足夠的話,可以慢慢走到公車總站。)
【遊記本文】
2018.03.14 【七星山主峰】【
【遊記本文】
2018.12.22 凱達格蘭遺址區:「【凱達格蘭山】-【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南峰】」
這一篇遊記是記錄從苗圃登山口進入〖七星山步道〗,先到【凱達格蘭山】、【七星山南峰】,再到【七星山主峰】,稍微和傳統路線不一樣。
- 遊記:凱達格蘭遺址區:【凱達格蘭山】-【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南峰】
- 路線紀錄:凱達格蘭遺址區
- 相簿:【七星山】、凱達格蘭遺址區
- 植物彙整:【七星山】植物篇2018(苗圃線、小油坑線、凱達格蘭山遺址區)
- FB:【好野遊 賞台灣】
- 【七星山】、小百岳編號02,海拔:1120m。
- 遊記:多次訪【七星山】
植物彙整:多次訪【七星山】植物篇
在【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南峰】-〖七星山苗圃步道〗之間山腰的 「凱達格蘭遺址區」嚴格來說,還不能確認是遺址區,因為尚未找到任何凱達格蘭族遺留的文物。
凱達格蘭族是位在台北盆地的平埔族,有一個說法是凱達格蘭族聖山是【七星山】,因此在這「凱達格蘭遺址區」裡面的七星錐、恐龍接吻石、龜紋石是過去凱達格蘭族祭祀的人工石堆建築。
只是這個說法,一直沒有出土文物來佐證。
備註:
1、關於凱達格蘭族,請見官方文化部的簡介:〖凱達格蘭族〗
2、十三行博物館裡面介紹的就是凱達格蘭族出土文物。
3、凱達格蘭遺址區裡面的曹家古墓和兩座山神廟,其實是漢人文物,並非凱達格蘭族。
這次「凱達格蘭遺址區」旅程,我們只有登上【凱達格蘭山】和找到兩座山神廟、恐龍接吻石。
這次是從「七星山苗圃線」走上「凱達格蘭遺址」,還有一種走法,就是「七星連走」:
1、「七星池」:
「七星山小油坑線」上來,先到「七星池」。
從「七星池」叉路10進入,到「七星池」之後,從「七星池」叉路09出來,回到「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10比較靠近小油坑遊客中心,叉路09比較接近【七星山南峰】。
2、【七星山南峰】
再從「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7進入【七星山南峰】,下來之後轉往「凱達格蘭遺址」。
3、「凱達格蘭遺址」
【七星山南峰】到「凱達格蘭遺址」,會先到「恐龍接吻石」,其他地點都在附近繞,最後可以從「苗圃線」叉路03回到「七星山苗圃線」,再去【七星山主東峰】。
獨立路線紀錄:凱達格蘭遺址區:【凱達格蘭山】-【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南峰】
路段A、(藍色路段)「陽明山公車站」-「苗圃登山口」:
A-1、「陽明山公車總站」,距離:起點、高度:372m。
A-1-2、「陽明山遊客中心」,距離:1.07km、高度:515m。
A-1-2、「童軍中心」,距離:1.35km、高度:543m。
A-2、「苗圃登山口」,距離:1.5km、高度:553m。
跟上次行程一樣是從「陽明山公車站」出發,經由地下道進入陽明山人車分離道,大約1.4km走到苗圃登山口。
「海桐」
「海桐」一串白色的花很漂亮,吸引我拍照,成為這次行程第一張照片。
A-2、「苗圃登山口」,距離:1.5km、高度:553m。
「苗圃登山口」環景:
路段B、(深綠色路段)〖七星山苗圃步道〗:「苗圃登山口」-【凱達格蘭山】叉路(叉路2)
B-1、「冷水坑遊客中心」叉路,距離:2.77km、高度:824m。
B-2、「七星公園叉路」,距離:3.03km、高度:857m。
B-3、【凱達格蘭山】叉路(叉路01),距離:3.44km、高度:1002m。
B-4、【凱達格蘭山】叉路(叉路02),距離:3.63km、高度:1039m。
往【凱達格蘭山】有兩個叉路,我們選擇比較接近【凱達格蘭山】的叉路2,這兩個往【凱達格蘭山】叉路都是隱身箭竹林之中,非常不明顯。
【凱達格蘭山】「叉路2」已經很靠近七星山主峰東峰之間的鞍部,所以過了往七星公園叉路之後,大約再五六百公尺,就要注意左邊的箭竹林。
「山月桃」
「山月桃」,好紅艷的山月桃果實。
「山桂花」
很像雞屎樹,但是果實是白色,而且葉子互生有鋸齒狀,查了一下是「山桂花」。
B-1、「冷水坑遊客中心」叉路,距離:2.77km、高度:824m。
今天雖然是補班日,但是七星山苗圃線還是蠻多登山健行的人,相對的,七星山小油坑線大多是觀光客想去【七星山主峰】。
威眼尖看到路旁的攀木蜥蜴。
B-2、「七星公園叉路」,距離:3.03km、高度:857m。
七星公園叉路口大約是「七星山苗圃線」中間點,這裡之後的路段開始直切等高線,較為陡峭,要接近鞍部才開始緩和。
「台北菫菜」
三月份來走「七星山苗圃線」,一路都是滿滿的「台北菫菜」花朵,現在12月,「台北菫菜」花朵數量少了好多。
這次補拍一下「台北菫菜」葉子。
「肉穗野牡丹」(野牡丹科)
這是「肉穗野牡丹」?還是「東方肉穗野牡丹」?
目前還不太會分辨,兩者一樣在葉片上有對稱氣孔分佈、小型四辦桃紅色花朵。
或許依照目前低海拔高度(1000m以下),可以猜是「肉穗野牡丹」。
「柏拉木」(野牡丹科)
這「柏拉木」是這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新朋友。
第一眼看到「柏拉木」葉子上的白點,旁邊幾片葉子,只有兩片有這白斑,還以為這是蟲癭,,仔細看那白色麟毛,上面還有一小根刺狀物,這看起來像是伸長的毛囊,更像某種蟲。
查了資料,這是「柏拉木」幼葉上的白色麟毛,等葉子成熟之後就會消失,右邊那一片就是成熟葉子,只保留那一根氣孔。
這種葉片上有氣孔的特徵,和肉穗野牡丹很像,果然是「野牡丹科」特徵。
「不知名、待查」
在柏拉木附近看到這矮小植物葉片上有幾顆瘤狀突起(乍看這瘤狀物是兩對四顆對稱),一開始以為這是蟲癭,不過,好幾片葉子上都有這瘤狀物,應該是常態。
有如此明顯特徵,應該不難查到名稱。
B-3、【凱達格蘭山】叉路(叉路01),距離:3.44km、高度:1002m。
離線地圖顯示第一個【凱達格蘭山】叉路在這棵松樹附近,看起來這裡有好幾個像是入口的地方,但是都不是很明顯,第二個叉路離【凱達格蘭山】比較近,叉路2入口大約再往前幾十公尺,所以我們繼續往前。
B-4、【凱達格蘭山】叉路(叉路02),距離:3.63km、高度:1039m。
第二個【凱達格蘭山】叉路(叉路02),在〖七星山苗圃步道〗快到鞍部的最後兩三百公尺處,看到這棵小樹,就是4又2分之1月台,鑽進去就可以到聯絡外星人的秘密基地。
路段C、(淺綠色路段)「凱達格蘭遺址區」:【凱達格蘭山】-「恐龍接吻石」-兩座山神廟-【七星山主峰】觀景岩
C-1、【凱達格蘭山】,距離:3.83km、高度:1063m。
C-2、「恐龍接吻石」,距離:4.16km、高度:1061m。
C-3、「山神廟二」,距離:4.53km、高度:1079m。
C-4、「山神廟一」,距離:4.65km、高度:1077m。
C-4-1、往「叉路04」岩石,距離:4.65km、高度:1077m。
C-5、「叉路04」(【七星山主峰】觀景岩),距離:4.83km、高度:1116m。
備註:這裡都在繞路尋找地標,所以距離已經不準確。
這裡是今天的目標區:「凱達格蘭遺址區」,目標有::【凱達格蘭山】(又稱金字塔)、七星錐(又稱祭壇)、曹家古墓、月形池、兩座山神廟、恐龍接吻石。
凱達格蘭遺址區就在七星山主峰、苗圃步道、七星山南峰之間的區域,這幾個地標,彼此間隔距離都很短,大約在十幾公尺範圍,高度也都差不多,只有【凱達格蘭山】比較高一點。
所以標示距離高度其實比較沒有太大意義,反而是要記住特徵才比較好辨認。
這一次,我們繞了半天,找不到七星錐、曹家古墓、月形池這三個地方,
我們只有登上【凱達格蘭山】和找到兩座山神廟、恐龍接吻石。
(根據軌跡,其實我們在曹家古墓附近繞了一陣子,但是我們看不出來哪一個是曹家古墓?)
有些人主張這區域是凱達格蘭社的遺址,不過目前尚未發現任何凱達格蘭社古文物,所以一直無法確認,只能當作一種理論或是想像。
來七星山這樣多次,終於可以鑽進箭竹海裡面,心情不禁激動起來。
走進包圍著厚重箭竹牆的隧道,感覺冬暖夏涼,箭竹隧道裡鋪著厚厚竹葉,地面軟綿綿的,感覺躺下去也很舒服,難怪動物們喜歡躲在裡面。
在這不是很明顯的叉路,我們遇到兩位叉路3進入的山友,
從右邊走過來,剛好他們也在找【凱達格蘭山】,所以在這裡左轉,很快就穿出箭竹林,到達【凱達格蘭山】。
「雙葉蕨」
在【凱達格蘭山】山腳岩石旁看到一小株「雙葉蕨」,七星山這一帶「雙葉蕨」長得都不是很好,沒有【耳空龜山】那裡漂亮。
C-1、【凱達格蘭山】,距離:3.83km、高度:1063m。
【凱達格蘭山】其實只是凸起的石堆,所以又稱「金字塔」,高度也超過1000m。
Google地圖註明【凱達格蘭山】又名「七星錐」,可是離線地圖則是將「七星錐」標示在另外一個位置,並註明「祭壇」,所以有點不太確定【凱達格蘭山】就是「七星錐」。
有些幻想文章是說這【凱達格蘭山】金字塔是以前和外星人聯絡用的,蠻好玩的幻想。
提醒一下,【凱達格蘭山】這些石堆非常地滑(表面可能有青苔),一般登山鞋抓不太住表面,穿雨鞋比較好攀爬這石堆。
【凱達格蘭山】環景:
【凱達格蘭山】眺望【七星山主峰】
【凱達格蘭山】剛好在【七星山主峰】、【七星山東峰】、【七星山南峰】之間,中間沒有高大樹木遮住視線,有很好的視野眺望【七星山】三個峰。
【凱達格蘭山】眺望【七星山南峰】
【凱達格蘭山】眺望【七星山東峰】
【凱達格蘭山】有兩個方向可以攀爬上去,我們一開始從叉路02方向爬上來,過來就往叉路01方向下來,這一端石頭表面比較乾,比較好爬。
從下方仰望【凱達格蘭山】頂端,【凱達格蘭山】是蠻像金字塔的。
離開【凱達格蘭山】之後,接下來的目標都在【凱達格蘭山】和【七星山主峰】之間,所以先往【七星山主峰】方向前進。
我們在這一區繞了好久,離線地圖上顯示「恐龍接吻石」、兩個「山神廟」、月形池、曹家古墓、祭壇都在這一帶。 但是我們找不到,這時候手機的GPX已經不夠精細,無法根據離線地圖找到正確偉智,只好在這一帶繞來繞去,尋找這些標的物。
C-2、「恐龍接吻石」,距離:4.16km、高度:1061m。
「恐龍接吻石」
後來才發現這裡有些巨大石塊相互疊起,看到這中空石堆,猜想會不會就是「恐龍接吻石」?
轉過另外一面,和遊記上的照片一樣的,才確定這是「恐龍接吻石」。
「凱達格蘭遺址區」雖然海拔也接近1000m,但是被周遭三座1000m山頭圍繞,降低東北季風影響,這裡已經不是箭竹林環境,反而有點像是內雙溪古道那般的潮濕溪谷環境,有好幾條看起來很像路徑的路線,同時也像是一條乾涸的潮濕小溪谷,有不少路段是爛泥。
大概一下雨,這裡就恢復成溪谷姿態。
這是網誌上常常出現的龜形石,非常漂亮,乍看真的很像聚落砌牆遺跡。
有人提到這應該是火山石長久風化結果。
找到「恐龍接吻石」和「龜紋石」之後,我們一直在附近繞來繞去找月形池,感覺這塊空地很像,但是無法確定。
「紅星杜鵑」
在岩石之間看到這「紅星杜鵑」小苗,附近沒有看到比較大型的「紅星杜鵑」,不知道種子怎麼飄到這裡?
(其實,只看到小苗,不太確定這是「紅星杜鵑」,只是看到這大型捲曲葉子來判斷)
C-3、「山神廟二」,距離:4.53km、高度:1079m。
「山神廟二」
山神廟在「恐龍接吻石」和【七星山主峰】之間,放棄尋找月形池之後,我們繼續往【七星山主峰】前進,尋找兩座山神廟和曹家古墓。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裡面其實是沒有「山神」,在眾多信仰神祇裡,有地域性概念的,像是媽祖和王爺多分布在西部海線,到了漢人活動範圍的山區古道,看到的多半是土地公廟(福德正神)。
若是原住民傳統活動路線,就幾乎看不到土地公廟,只剩下過去日治時代控制原住民的駐在所。
印象中,遇到幾座「山神廟」是在過去隘勇線古徑上(隘勇線就是日治時代防衛或是攻擊原住民的路線,比較重要的隘勇線就會升級成警備道,而設立駐在所)。
當時的原住民還沒有明顯的基督教信仰,所以也不會有教堂遺跡,而日本人又不希望沿用漢人的土地公廟信仰,因而設立「山神廟」來取代土地公廟。
凱達格蘭社是平埔族一支(七星山是凱達格蘭社的聖山),所以,一開始我以為「凱達格蘭遺址」裡面的山神廟是日本人設立的。
查閱資料,才知道這兩座山神廟是晚近約民國58年,由山下民眾設立。
這座山神廟(第二山神廟)石碑上書寫「七碧成靈神台座」
「山神廟二」環景:
C-4、「山神廟一」,距離:4.65km、高度:1077m。
「山神廟一」
第一山神廟石碑,資料上是說明書寫「七大山龍神仙位」,現場石碑已經斷裂,沒有看到遺跡。
這兩座山神,不是日本人設立的山神,但是祭祀的神祉,和一般民間信仰又不太一樣,實在讓人搞不太清楚。
備註:
「山神廟一」比較靠近「七星山苗圃線」,「山神廟二」比較偏「七星山小油坑線」,兩座距離大約20公尺,沒有明顯路徑,所以若找到其中一座,可以根據石碑是否還在來判斷是哪一座山神廟,再判斷另外一座的相對位置。
「山神廟一」環景:
從這簡圖看出來,若要從「凱達格蘭遺址區」直接到【七星山南峰】,回到「恐籠接吻石」旁那條溪谷路,就可以直接到【七星山南峰】。
我們後來決定先上【七星山主峰】再去【七星山南峰】,路線有三個選擇:
1、從叉路03回到「七星山苗圃線」,經鞍部到【七星山主峰】。
2、從叉路04直接上到【七星山主峰】。
3、叉路05回到「七星山小油坑線」,到【七星山主峰】。
因為當下,我們在「山神廟一」,所以決定走最近路徑,從叉路04直接上到【七星山主峰】,沒有想到這蠻陡峭的,哈哈。
C-4-1、往「叉路04」岩石,距離:4.65km、高度:1077m。
往叉路04的路徑就在「山神廟一」後面這顆岩石旁,岩石左右兩邊都有路徑,繞過岩石就會會合一起。
一繞過大岩石,再度進入箭竹林,而且馬上變得非常陡,幾乎是四肢一起爬上去,還好沒有大落差的石塊需要攀爬,沿路抓著箭竹就可以往上。
一路路跡不是非常明顯,不過主峰人群的聲音指引我們正確方向。
這張照片是走上【七星山主峰】觀景岩,往回看剛剛鑽過的箭竹林,從山神廟爬上來,就是從岩石下這片箭竹鑽出來。
站在岩石上,往下看剛剛的路徑,從上方的角度完全看不出來有路徑藏在裡面。
覺得「叉路04」這條路徑根本是硬走出來的,哈哈。
(遠方是【七星山南峰】)
C-5、「叉路04」(【七星山主峰】觀景岩),距離:4.83km、高度:1116m。
鑽出來的地方就是【七星山主峰】觀景岩旁的這小小的路。
【七星山主峰】觀景岩就在【七星山主峰】下20公尺位置,上面好多人,我們決定在觀景岩上休息一下。
站在【七星山主峰】觀景岩眺望【七星山東峰】,上面滿滿人潮。
站在【七星山主峰】觀景岩眺望【七星山南峰】,完全沒有人,相對起來真是冷門啊!
還好【#七星山主峰】下觀景岩 也有許多咩在拍照,害我們不禁逗留許久。
這樣拍【#七星山東峰】果然好看................疑?
路段D、(橘色路段)【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6-【七星山南峰】-「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7
D-1、【七星山主峰】,距離:4.91km、高度:1124m。
D-2、「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6,距離:5.21km、高度:1064m。
D-3、【七星山南峰】,距離:5.31km、高度:1097m。
D-4、「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7,距離:5.51km、高度:1066m。
D-1、【七星山主峰】,距離:4.91km、高度:1124m。
工作日的七星山主峰還是這麼多人,那根木牌拍照自動排隊,這一排外國旅客好像有三成。
【七星山主峰】環景:
已經拍過很多次【七星山主峰】,就懶得去排隊,看看萬里方向有雲海慢慢飄過來,擔心等下變天,就趕緊出發去【七星山南峰】。
D-2、「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6,距離:5.21km、高度:1064m。
「七星山小油坑線」上,照片左下(哈迪後方)箭竹林有個像狗洞的小缺口,就是叉路6,等下鑽進去走向【七星山南峰】。
入口看起來非常小,好像狗洞,哈哈。
從「七星山小油坑線」上還有一個叉路05,是往「山神廟二」的叉路。
叉路05和叉路06非常接近,要搭配離線地圖來判斷。
從叉路06進入,第一個叉路左邊往「恐龍接吻石」,右邊往【七星山南峰】,第二個叉路右邊回到「七星山小油坑線」,左邊往【七星山南峰】
往【七星山南峰】箭竹隧道路跡蠻清楚的,只是鑽進去之後,看起來好多都是路徑,還好有布條,不至於跑去竹雞的家,讓我們確定沒走錯路。
越接近【七星山南峰】箭竹隧道路跡越清楚。
D-3、【七星山南峰】,距離:5.31km、高度:1097m。
【七星山南峰】有兩條路可以上來,一個是我們走的路線,從「七星山小油坑線」上來,這路線比較平緩好走。第二個就是從【金露山】上來,我們遇到一個山友從【金露山】上來,聽說那條路不好走。
【七星山南峰】海拔也超過1000m,不過還是略低於左邊的【七星山主峰】和右邊的【七星山東峰】。
一開始以為前方這小石堆是基點,後來才找到基石。
在剛剛的石堆旁發現這衛星點,這應該才是基石。
D-4、「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7,距離:5.51km、高度:1066m。
【七星山南峰】下來,從叉路07回到「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7就在這說明牌旁,反而比較好認。
路段E、「七星山小油坑線」叉路09-小油坑遊客中心
E-1、【七星池】叉路09,距離:6.05km、高度:981m。
E-2、【七星池】叉路10,距離:6.53km、高度:890m。
E-3、「小油坑遊客中心」登山口,距離:6.75km、高度:83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