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從【小觀音山】主峰眺望【七星山】群峰。
這篇匯集多次從不同路線走【七星山】拍攝觀察的植物。
- 植物紀錄:「【七星山】2020.04.17 〖七星公園〗植物賞」
- 植物相簿:2020.04.17 〖七星公園〗
- 植物紀錄:「2018.12.22 【凱達格蘭山】-【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南峰】」
- 植物相簿:2018.12.22 【凱達格蘭山】-【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南峰】
- 植物紀錄:「2018.03.14 【七星山主峰】(苗圃登山口-小油坑)〖水車寮水圳步道〗」
- 植物相簿:2018.03.14【七星山主峰】(苗圃線)
- FB:【好野遊 賞台灣】
地理資料
【七星山】主峰,小百岳編號02、標高1120m,台北市最高峰。
【七星山】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官方重點推廣的路線,陽明山大縱走的十個山頭當中的中心點,算是台灣北部相當熱門的登山路線。
陽明山國家公園官方規劃了三條登上七星山的路線,分別是:
- 〖冷水坑線〗:「冷水坑遊客中心」旁的登山口起登。
- 官方標示「七星山冷水坑線」,單程2.1km、爬升380m。
- 先經過【七星山東峰】,再到【七星山主峰】。
- 「東南-西北」走向。
- 〖小油坑線〗:「小油坑遊客中心」停車場旁的登山口起登。
- 官方標示「七星山小油坑線」,單程1.6km、爬升315m。
- 先經過【七星山主峰】,再到【七星山東峰】。
- 「西北-東南」走向。
- 〖苗圃線〗:陽明山童軍中心公車站旁的苗圃登山口起登。
- 官方標示「七星山苗圃線」:單程2.4km、爬升584m。
- 先到【七星山】主峰和東峰之間的鞍部叉路。
- 「西南-東北」走向。
「七星山苗圃線」是這三條當中,路程最長,爬升最多的路線。
- 遊記:多次遊【七星山】
- 植物紀錄:【七星山】植物篇(苗圃線、小油坑線、凱達格蘭山遺址區)
〖七星公園〗
- 植物紀錄:【七星山】植物篇
- 植物相簿:2020.04.17 〖七星公園〗
- 遊記:多次遊【七星山】
- FB:【好野遊 賞台灣】

這是在七星公園拍的「山寶鐸」,可能是花季末期,數量不多。
2020年在〖二子坪步道〗尋得「蘭崁馬藍」、〖菜弓坑步道〗尋得「紫花菫菜」「萎蕤」,希望來得及在花季末可以找到「山寶鐸」。
「2020.04.17 〖七星公園〗」這一次行程是為了尋找「山寶鐸」。
因為搜尋網路資料曾經有花友在夢幻湖附近看到「山寶鐸」,所以計畫從冷水坑登山口先沿著【七星山】步道上去到夢幻湖叉路,沿著戰備道下來一路尋找看看。
後來是因為整段路都沒有尋獲「山寶鐸」,又原路回到「七星公園」,才在芒草堆裡面發現兩三株花季末的「山寶鐸」。
尋花拍照時間耗費多一點,就放棄上【七星山】主峰,直接從苗圃線下山(其實只差一公里就到【七星山東峰】)。
除了「山寶鐸」,這次還有一個大收穫,就是「細辛」,在〖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這短短不到兩公里的步道旁,有一大堆的「細辛」,同時盛開著三種不同顏色的花,應該是「大屯細辛、「大花細辛」、「插天山細辛」,非常滿足。
冷水坑登山口
台北菫菜
「台北菫菜」

一走上〖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就開始出現大量的「台北菫菜」(冷水坑線陽光充足,「匐菫菜」同時也非常多)。
已經多次紀錄「台北菫菜」,這次比較想找類似的「普萊氏菫菜」,「普萊氏菫菜」主要特徵和「台北菫菜」非常像,個人知道的唯一差別是「普萊氏菫菜」翼瓣內側有細毛,而「台北菫菜」沒有,所以一路上看到「台北菫菜」卵形葉,就彎腰細看一下這些菫菜翼瓣內側。
可惜這次完全沒有發現「普萊氏菫菜」。
匐菫菜(如意草)
「匐菫菜(如意草)」
前幾週在〖二子坪步道〗記錄不少「匐菫菜」,這次就沒有花太多時間在「匐菫菜」。
三葉茀蕨
「三葉茀蕨」
相簿。
「蕨」相簿。

這是「三葉茀蕨」,年紀還很小,所以尚未裂葉成三爪,「三葉茀蕨」小嫩葉有一排漂亮的孢子囊突起。
冷水坑往七星公園這短短路徑都沒有樹叢,也沒有溪流,這一片「三葉茀蕨」都長在岩石陰暗面,
2018年在苗圃線上也曾遇到「三葉茀蕨」,當時看到葉面上成對的凸起,還以為是蟲癭?或是某種肉穗野牡丹?後來才知道那是孢子囊。
插天山細辛
相簿:「插天山細辛」相簿。
紀錄:〖細辛彙整〗大屯細辛、大花細辛、插天山細辛
相簿:「細辛」相簿。

不要以為偷偷和一大群「大屯細辛」躲在一起,就看不到你。
這是「插天山細辛」,竟然在〖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看到它,真是大驚喜。
一走上〖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沿途滿滿細辛,本來不抱著期望,隨手翻一翻,才發現幾乎都是紫色的花,而且還有一朵綠色三瓣的「插天山細辛」偷偷藏在裡面,驚喜之餘,決定翻開每一棵細辛去看看底下的花是什麼顏色??
冷水坑到七星公園這短短不到800公尺的路,花了大約一個小時,就是為了這些細辛,雖然只找到一棵「插天山細辛」,還是很滿足了。)
「細辛」葉子紋路非常多變,葉形又像天南星(有點變葉天南星的味道),光是從葉面紋路,目前個人能力是很難分辨是哪一種細辛?想同時拍葉子和花,又有點困難,花藏得太好了。
除了「大花細辛、大屯細辛、插天山細辛」,最近還聽說一種神秘湖細辛,不過只看過照片,尚未親眼看到。
在【七星山】【大屯山】【小觀音山】都可以看到不少「細辛」,只是,能力還不夠可以從那些細辛的花來判斷是「大屯細辛」紫色的花??
大屯細辛
「大屯細辛」
相簿。
紀錄:〖細辛彙整〗大屯細辛、大花細辛、插天山細辛
「細辛」相簿。

終於看到紫色花的「大屯細辛」,「大屯細辛」連葉梗都是紫色(沒注意到「大花細辛」的葉梗是什麼顏色??)。
第一眼看到「大屯細辛」花瓣紫色,還不太敢確定,看看這株側面也是紫色,當下才吃下定心丸。
還好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這一端這幾天比較乾燥,「大屯細辛」這些花還沒有泡爛,顏色還可以分辨得清楚,終於可以體會網路資料說的以紫色花來分辨。
很難拍到雌蕊柱頭,除非切開來。
〖七星山步道〗冷水坑線從冷水坑登山口開始的800公尺,沿途草叢下有非常多的細辛,細辛似乎還蠻喜歡有遮陰的陽光。
大花細辛
「大花細辛」
相簿。
紀錄:〖細辛彙整〗大屯細辛、大花細辛、插天山細辛
「細辛」相簿。

這就是典型的「大花細辛」了。
在冷水坑到七星公園沿途翻了800公尺,把台灣北部三種細辛都翻齊了。(還沒有查台灣有幾種細辛?)
細辛們葉子多變的姿態比花好看許多。
不太確定的菫菜
「台北菫菜」
乍看這朵菫菜時,直覺是「台北菫菜」,它的葉子就是典型菫菜模樣。
可是從側面看,花距如同「台北菫菜」短。
只是萼片上沒有細毛,讓我非常疑惑,畢竟「台北菫菜」萼片細毛是非常顯著的。
不禁懷疑這會不會是「茶匙黃」?或是「普萊氏菫菜」?
不過,前面照片顯示花冠翼瓣內沒有細毛,
網路資料說「茶匙黃」、「普萊氏菫菜」兩者的翼瓣內似乎都有細毛。
這讓我非常疑惑。
長行天南星
「長行天南星」
相簿。
「天南星」彙整相簿)
一開始誤以為這是「台灣天南星」。
細看到佛焰苞裡面柱頭是圓柱狀,才知道是「長行天南星」。
這柱頭圓潤、翠綠模樣真是優雅。
個人喜歡這兩張的角度,雖然兩張只有很細微的差異。
電台叉路
在電台叉路口先轉往夢幻湖旁的戰備道,等下再回程到七星公園。
因為不知道那裡會出現「山寶鐸」,為了探尋也只能這樣繞一圈。
台北菫菜
「台北菫菜」
夢幻湖戰備道的「台北菫菜」花朵好茂盛。
風輪菜
「風輪菜」
相簿。

夢幻湖車道旁的「風輪菜」。
「風輪菜」是蠻普遍的小花朵,如果不開花,看起來就是路邊雜草。
單看一顆小花朵,「風輪菜」花形很像「通泉草」花朵,不過,整體葉形、花序完全不一樣,不太容易混淆。
(倒是中海拔才會出現的「台彎風輪菜」,花型大很多,形狀和「通泉草」很像,所幸花色、葉形差異還是頗大)。
花冠裡面,尤其翼瓣上,有很多小粘毛,這很有可能是方便把花粉粘黏在採蜜昆蟲身上。
「風輪菜」花序:輪生垂繖花序。
就像這樣,一圈花再往上一圈花,每一圈大概兩三層輪生小花朵。
細看是很有趣的開花方式。
「風輪菜」每一圈大概兩三層輪生小花朵,每一圈底下有兩片像是對生葉子,不過,這可能是副萼片。
細看每一圈有點像「夏枯草」開花方式,就是這一圈的兩三層環狀的花苞不會同時開花,會分散的開花,這樣應該可以提高授粉機率。(雖然視覺上,一起開比較好看)
「風輪菜」葉子對生,從葉柄處由長出另外一對葉子。
【雙葉蕨】
相簿:【孓遺植物彙整】雙葉蕨
植物彙整:【孓遺植物】『雙葉蕨(雙扇蕨)』遊記彙整
七星山區域的「雙葉蕨」非常的少,這樣一叢已經算比較茂盛的了。
夏枯草
「夏枯草」
相簿。
夢幻湖車道旁水泥塊上拍到的「夏枯草」,最近花季,幾次大屯山區行程,看到不少盛開的花朵。
這個聚落雖然匍匐在水泥面上,不過,要開花時,還是會昂起花梗。
葉序:對生。
如果沒有開花,會以為是什麼普通小草。
「台北菫菜」
「台北菫菜」

在夢幻湖車道水溝旁看到這一叢應該是「台北菫菜」,萼片上有細毛,翼瓣內無細毛。
這一從吸引我注意的是這走莖,從一個蓮座延伸出第二個蓮座,這是第一次注意到這走莖。
細拍蓮座上的嫩芽,可以看到莖上有細毛,隱約看到嫩芽旁的托葉是披針狀。
「假石松」
相簿:「假石松」相簿。
潮濕環境常見的「假石松」,這是一種蕨類,細看很漂亮。
「不知道名稱」
(猜測可能是「桔梗蘭」)
在一個小株燈稱花旁邊看到這很像蘭花葉子的小花朵,花朵已經快凋零,猜測可能是「桔梗蘭」。
七星公園
在短短一公里夢幻湖車道上,遍尋不到「山寶鐸」,失望之餘決定走回七星公園,再碰碰運氣。
「山寶鐸」
相簿:〖百合彙整〗山寶鐸相簿。
心得: 〖百合科〗「山寶鐸、南投山寶鐸、台灣山寶鐸」遊記彙整
相簿:【植物彙整】百合。

「七星公園」不大,中間是人工擺設的草皮石頭,應該是不會有「山寶鐸」,決定沿著邊緣繞一圈尋覓「山寶鐸」。
果然在芒草從裡面看到這小小的黃色花朵。
「山寶鐸」:百合科寶鐸草屬(也有資料寫:萬壽竹屬,不是很確定),台灣有三種山寶鐸:「山寶鐸」、「台灣山寶鐸」、「南投山寶鐸」。
開花時,可以明顯分辨出三者差異,這篇文章將三者差異寫得很清楚:「台灣山寶鐸、南投山寶鐸、山寶鐸花」。
- 「山寶鐸」・花
- 一梗三朵花、繖型花序、垂掛、整朵黃色(接近花柄前端是綠色)。
「台灣山寶鐸、南投山寶鐸、山寶鐸花」三者最大差異就是花瓣尖端顏色:
山寶鐸花:花朵黃+前端綠、台灣山寶鐸:花朵黃+花瓣尖端紅色、南投山寶鐸:花朵黃+前端白+花瓣尖端紫色有斑點。
- 腋生。
- 長花筒、花瓣披針形、六片花瓣、花柄長。
- 花蕊、花藥、柱頭
和「萎蕤」類似,「山寶鐸」的花蕊柱頭藏在花冠內裡面,採蜜的昆蟲要爬進去才能吸到蜜,因而可以將讓昆蟲沾滿花粉。
- 一梗三朵花、繖型花序、垂掛、整朵黃色(接近花柄前端是綠色)。
- 「山寶鐸」・果
「山寶鐸」果非常小,和花朵差距頗大。
- 「山寶鐸」・葉
- 「山寶鐸」・植株
- 植株體型小。
雖然是百合科,體型大小很像路邊雜草,如果沒有開花,我的眼力忽略它可能性非常高。
- 生長在草叢陰暗處。(七星公園這裡是芒草陰暗處)
- 直立、匍匐。
網路資料,「山寶鐸」是匍匐生長,不過,因為偏好草叢陰暗處,所以有些會先直立生長,長到陽光處再匍匐。
「萎蕤」植株體型大,又喜歡樹林開闊處,所以一開始就會匍匐生長,這點和「山寶鐸」不太一樣。
- 植株體型小。
夏枯草
「夏枯草」
相簿。
「七星公園」非常人工化,本來沒有抱著太高的期待,不過找到「山寶鐸」之後,時間足夠可以慢慢繞一圈看看是否還有別的驚喜??
慶幸繞了這樣一圈,看到一大叢盛開「夏枯草」,盛開的「野鴉樁」、「昆欄樹」,結實累累的「大屯尖葉槭」。
這一叢「夏枯草」為了讓花朵可以被昆蟲發現,盡情的昂首生長,非常華麗。
野鴉樁
相簿:「野鴉樁」相簿。

前一個月在〖二子坪步道〗就拍了不少「野鴉樁」的小型迷你花朵,這次有點期待可以看到果實,不過,當下似乎還在花季盛開中。
圓錐花序,可以看道花梗基部是紅色的。
葉序:互生,葉緣淺鋸齒,葉柄長、顯著,基部也是紅色,難怪果實也是紅色。
【大屯尖葉槭】
相簿:【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紀錄彙整:【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彙整:台灣六種原生「槭」:青楓、掌葉楓、尖葉楓、紅榨槭、樟葉槭、三角楓。

在「七星公園」座椅旁看到一株頗為大型的「大屯尖葉槭」,上面垂掛著滿滿翅果。
這翅果體型比起過去三月看到的要大很多,翅果表面也是非常紅潤。
不知道離成熟掉落還有多久??
翅果花柄處,飽滿的種子。
昆欄樹
「昆欄樹」
相簿。
心得:【孓遺植物】昆欄樹

「七星公園」緊鄰「野鴉樁」、「大屯尖葉槭」的這棵「昆欄樹」還在盛開中,雖然已經拍過多次「昆欄樹」,不過時間還很早,想再慢慢欣賞。
剛好看到一朵「昆欄樹」花上有一對可能正在交配的「耀夜瑩」。
最近朋友拍到「耀夜瑩」,我才認識的,沒想到自己也可以拍到,哈哈,可能最近數量頗多,剛剛認識「耀夜瑩」,還不是很熟悉。
右下的「雌蕊」入焦。
一直想要將「雄蕊、雌蕊」拍攝完整入焦,可惜總是失敗,理論上,要帶足夠補光設備,將光圈縮小以擴大焦段範圍,下次要記得改善。
葉緣淺鋸齒,葉序:輪生。
七星山主峰步道(苗圃線)
離開「七星公園」,時間還算足夠,就從苗圃線下去搭乘公車到石牌(因為還沒有試著坐這一班公車下山)。
「威氏聖蕨」
相簿:「威氏聖蕨」相簿
好像還蠻常看到「威氏聖蕨」,不過總是匆匆一撇,沒有駐足欣賞,
一開始看到「威氏聖蕨」,還不太認得,還猜想會不會是「三葉茀蕨」成熟體,所以紀錄一下,還好差異很大,很好辨認。
蘭崁馬藍
「蘭崁馬藍」
〖七星山主峰步道〗苗圃線的「蘭崁馬藍」其實並不多,只有這一兩處有小聚落,和〖二子坪步道〗【大屯山南峰】數量差距很多,這裡拍照紀錄一下GPX位置。
【大屯尖葉槭】
相簿:【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紀錄彙整:【槭彙整】大屯尖葉槭
彙整:台灣六種原生「槭」:青楓、掌葉楓、尖葉楓、紅榨槭、樟葉槭、三角楓。
〖七星山主峰步道〗苗圃線的「大屯尖葉槭」數量也很少,大約只有三四株,都是小苗,這裡也是拍照紀錄一下GPX位置。
苗圃登山口
這裡就是苗圃登山口,入口就有公車站牌可以上下山,是個非常方便的地方。
(其實慢慢走到陽明山公車總站,也只有一兩公里,時間足夠的話,可以慢慢走到公車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