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石梯嶺】【頂山】步道上,【頂山】-風櫃嘴之間看到比較成熟的〖雙葉蕨〗。
雙葉蕨,一般多稱作雙扇蕨,又名破傘蕨。

  1. 相簿:【孓遺彙整】雙葉蕨
  2. FB:【好野遊 賞台灣
  3. 相簿:【Nature精選】雙葉蕨


這是【耳空龜山】基點附近山坡上看到的〖雙葉蕨〗。
【耳空龜山】和【猴山岳-阿柔洋山】是目前看到最大範圍的〖雙葉蕨〗植披。

這是比較幼嫩的〖雙葉蕨〗,葉片上紅噗噗的很紅潤。

這篇彙整【孓遺植物】蕨類:〖雙葉蕨〗。
花了很長時間整理,內容有點繁瑣,尚且須要思考一些資料分類方式去彙整觀察到的一些細節,才會比較清楚目前看到的訊息。(所以目前只是整理個雛形)
「雙扇蕨」


雙葉蕨(又名「雙扇蕨」、「破傘蕨」),有些資料說明著這是從侏羅紀時代,留存下來近兩億年的「孓遺植物」。


甲、【相關資料】
以下是從網路搜查彙整的資訊,有些資訊似乎互相矛盾,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理解錯誤。

1、關於「雙葉蕨」分布區域:
教育部的教育百科「雙扇蕨」註明著分佈範圍:
「分布地區:雙扇蕨通常分布於太平洋群島、琉球、菲律賓、印尼、越南、中國大陸西南部等地區。」
其中有趣的是:「台灣分布情形:雙扇蕨在台灣多生長於南北兩端的低海拔山區。」

自己目前的觀察是:
台灣北部,在姜子寮山區和二格山區比較常見,陽明山區偶而可見。

個人第一次注意到,就是在擎天崗步道上(見遊記:〖帶著父母走步道〗風櫃嘴-擎天崗越嶺),再度注意到「雙扇蕨」,是在〖筆架連峰〗行程中,在【筆架山】基點附近看到大量的「雙扇蕨」群聚。

這是在【筆架山】基點下來小徑兩旁,滿滿的「雙扇蕨」。
(見遊記:台北二格山系:筆架連峰(西帽子岩、炙子頭山、筆架山)
當時開始狐疑,筆架山這裡為何雙扇蕨生長的如此茂盛??【筆架山】稜線上的雙葉蕨數量比擎天崗那一帶還要茂密還要多,後來在【耳空龜山】基點附近山坡看到更加大範圍的「雙葉蕨」。


2、關於「雙葉蕨」喜好生長環境:
教育部這篇「教育百科:雙葉蕨」提到:
『其一般被歸類為大型的岩生或地生植物,性好高溫多濕之環境,生長適合之溫度則大約在攝氏二十二度至三十度之間,其偏好較為陰潮蔽潮濕之地區。雙扇蕨大多分布於太平洋群島、琉球、菲律賓、印尼、越南、中國大陸西南部一帶,而在台灣則多生長於南北兩端的低海拔山區,偶見於向陽的林緣邊坡,岩壁群生之處。』

其中有幾個重點:『高溫、潮濕、陰潮蔽、岩生、地生』。

這些雙葉蕨出現在稜線,會不會是那些稜線岩石的原因?
若加上「陰潮蔽」,有可能是向陰面的稜線,而不是向陽面的稜線,「向陰、向陽」這點差異是我忽略的,下次要來注意看看。

另外,福星花園這篇「雙扇蕨」,則是提到:
「地生或岩生,主要生長在向陽的岩壁上或邊坡」這說法和教育百科那篇內容有點矛盾,日後提醒自己注意一下在不同旅程當中,去觀察和這些資料是否相左?

乙、【觀察歸納】
以下是從數次漫步山野行程中,觀察彙整的心得,不一定正確,常常需要和網路資料對照。

關於〖雙葉蕨〗,雖然2012年就在【頂山】認識它,但遲至2016年在【筆架山】、2018年在【耳空龜山】看到大爆發的〖雙葉蕨〗聚落,才真正有點點體會〖雙葉蕨〗這孓遺植物源自數萬年前流傳下來的矜持。
網路資料提到只有台灣北部和南部可以看到〖雙葉蕨〗,中部和東部都沒有〖雙葉蕨〗佇足的足跡。
但實際上,這幾年踏尋台灣北部幾條路線拍照留存的結果,就算是台灣北部,並不是很多地方都可以隨意看到〖雙葉蕨〗張開小手的身影。
〖雙葉蕨〗堅持聚落位置的範圍,比想像中的還要狹小。

察覺到分佈範圍狹小的現象,激起個人慢慢觀察「雙葉蕨」的興趣,目前慢慢歸納出幾個特點(備註:這幾個特點還需要慢慢去求證,尚無法完全確定):


1、分佈範圍的有限性:
以【姜子寮山脈】為核心的分佈區域。
這點就如同前面所言,「雙葉蕨」不僅僅只分布在台灣北部和南部,而且就算在台灣北部,也不是很多地方都會有「雙葉蕨」。
目前走踏過的台灣北部幾個方向:
北台灣稍微偏南一點,像是土城三峽以南的山頭,不論是稜線還是溪谷,都未曾發現〖雙葉蕨〗。
西北方的八里觀音山、南方的南港山稜線、東北方的黃金三稜、北方的大屯山群峰、小觀音山群峰,也都是未曾觀察到〖雙葉蕨〗。
東北方向,瑞芳〖黃金稜線〗還沒有看到雙葉蕨,倒是〖桃源谷步道〗看到一小叢(〖桃源谷步道〗這一小叢雙葉蕨是目前看到最接近海邊的)。
2021年前觀察的有【姜子寮山脈】的【耳空龜山】稜線、【猴山岳山脈】的【筆架山】分布數量最多(石碇一帶山區數量也很多,但是個人還沒有去探查)。


2、向陽性:
為了行光合作用,植物向陽性算是很普遍的性格,但是「雙葉蕨」的向陽性是要更容易獲得陽光的地理環境(幾乎是要直曬陽光的位置),像是開闊、沒有樹林遮陽的稜線,容易曬到太陽的邊坡。
所以很少在溪谷看到「雙葉蕨」,而有濃密樹林的稜線也不太容易看到「雙葉蕨」。


3、喜歡潮濕:
「雙葉蕨」畢竟還是蕨類,所以明顯地喜歡潮濕環境,這個個性和前面的向陽性,其實是相衝突的。
例如台灣北部很多向陽的稜線是乾燥環境,這就不適合「雙葉蕨」,而很多潮濕環境的溪谷又沒有直曬的陽光,這也不適合。



4、聚落群聚的方向性:
在【耳空龜山】基點附近稜線的「雙葉蕨」聚落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雙葉蕨」聚落只出現在一邊的山坡,對向的山坡則是沒有出現「雙葉蕨」聚落(短暫目視無發現)。
注意到這一點之後,發現其他地方出現「雙葉蕨」聚落的稜線也有類似現象,就是稜線兩邊山坡只有一邊會出現「雙葉蕨」聚落。


5、「根系」

雙扇蕨的根系非常的淺(如同一般蕨類),沒有能力附著在光滑岩石上,一但遇到強大外力(如狂風、暴雨、動物),很容易連根拔起。
因為是淺根,遇到乾旱,也很容易枯萎,難怪喜歡太陽又需要潮濕的地方。

像這片垂直岩盤,雙扇蕨幾乎就很難生長。


丙、【地區性】
前面觀察心得的第一點「分佈範圍的有限性」是最讓自己感到有趣的地方,目前觀察到兩個心得:
  1. 數量集中最大的聚落山區:【猴山岳】、【耳空龜山】。
  2. 分佈極限的邊界:北部山區,那些山頭開始不出現雙扇蕨。

、數量集中最大的聚落山區,都是在「東南-西北走向」稜線旁山坡:
在生長區域上,截至2019年的觀察,觀察到「雙葉蕨」數量範圍最大的有兩處:
  1. 【耳空龜山】基點附近山坡。
  2. 〖猴山岳步道〗接近【阿柔洋山】一帶的山坡。
目前觀察數量最多的這兩個山頭【猴山岳】、【耳空龜山】算是緊鄰的山脈,也都可以泛稱作「姜子寮山系」。

其他地方曾經觀察到雙扇蕨,但是偏數量不多的小型聚落,諸如:
二格山系的【筆架山】、【二格山】雙葉蕨數量算是不少,
稍遠的【土庫岳】也看到一大叢「雙葉蕨」分佈,

所以就開始好奇:
會不會雙扇蕨是以【姜子寮山脈】為核心向外擴散的分佈??
讓人好奇:【姜子寮山】會不會有很多的「雙葉蕨」?

另外,這幾年「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將雙葉蕨當作淡蘭古道圖騰,因此將姜子寮山系、二格山系,淡蘭古道眾多路線當作未來重點觀察區域。


2、分佈極限的邊界:
目前走踏過的台灣北部幾個方向:
北台灣像是南方的土城天上山稜線、三峽以南的山頭,
西北方的八里觀音山、東北方的黃金三稜、北方的大屯山群峰、小觀音山群峰,不論是稜線還是溪谷,也都是未曾觀察到〖雙葉蕨〗。
(2021年在〖桃源谷步道〗看到一小叢雙葉蕨,是目前看到最接近海邊的)
即使是在【二格山】還可以少量的雙扇蕨,但是旁邊山頭的【南邦寮山】就已經看不到雙扇蕨。


丁、「雙扇蕨」聚落核心、方向性
這裏針對【耳空龜山】基點和〖猴山岳步道〗接近【阿柔洋山】這兩個數量範圍比較大的區域,做比較細緻的分佈說明,目前結論:
兩個數量最多的區域都是在「東南-西北走向」稜線旁的山坡上。
  1. 【耳空龜山】基點附近山坡。
  2. 〖猴山岳步道〗接近【阿柔洋山】一帶的山坡。

1、【耳空龜山】基點

  1. 植物相簿:2018.03.29 菁桐古道-耳空龜山-四分尾山-大尖山
  2. 遊記:2018.03.29 〖菁桐古道〗【耳空龜山】【四分尾山】【大尖山】
  3. 遊記:2018.03.18 〖一坑古道〗->【耳空龜山】
  4. FB:【好野遊 賞台灣

這次路線包含三條步道〖菁桐古道〗、〖耳空龜山步道〗、〖大尖山步道〗,以及三座山:【耳空龜山】、【四分尾山】、【大尖山】。
「雙葉蕨」數量範圍最大的是在【耳空龜山】基點附近山坡,越靠近【耳空龜山】越容易看到,越遠離,數量就越少。
這裏細項說明只節錄數量範圍比較大的區域,【耳空龜山雙葉蕨聚落分佈心得】:

這是「雙葉蕨」大約分布點。
(備註:這圖只有顯示位置,無法呈現分布密度)

這次路線包含三段路徑:〖菁桐古道〗、〖耳空龜山步道〗、〖大尖山步道〗。

第一段路徑,〖菁桐古道〗,是「淡蘭古道」當中的一段,算是是溪谷越嶺路,本來就預期不是適合雙葉蕨生長環境,果不其然,只有在魔神仔洞附近看到一小株雙葉蕨。
其他兩段路徑,〖耳空龜山步道〗、〖大尖山步道〗都是稜線步道,應該就有機會適合雙葉蕨生長。
但是有點出乎意料,第三段路徑〖大尖山步道〗上完全沒有看到雙葉蕨。
【大尖山】、【四分尾山】高度都在500m附近,應該不是海拔高度因素,不確定〖大尖山步道〗不適合雙葉蕨生長的原因??
前一兩次活動就發現【耳空龜山】幾點附近山坡有大量的雙葉蕨聚落,所以這一次也是以第二段路徑〖耳空龜山步道〗作為重點觀察路徑。
這是【耳空龜山】基點附近的「雙葉蕨」:

這次的觀察發現兩點:
1-A、
〖耳空龜山步道〗稜線呈現一個閃電之字形狀:
第一段:菁桐端入口到【581峰】:東北-西南走向,
第二段:【581峰】-【耳空龜山】-山腰古道叉路:東南-西北走向,
第三段:山腰古道叉路-鵠鴣崙路出口,又恢復成:東北-西南走向,
〖耳空龜山步道〗這三段當中,都有雙葉蕨分佈,主要在第二段東南-西北走向的稜線上,尤其是【耳空龜山】-山腰古道叉路這段,雙葉蕨明顯的數量多且範圍大。
【581峰】附近還沒有很明顯的雙葉蕨聚落分佈,過了雙石塔,【耳空龜山】前後有不少大型雙葉蕨聚落。
而第一段和第三段分布的比較零星,數量也比較少 。

1-B、
另外一點有趣的是,〖耳空龜山步道〗這三段的雙葉蕨聚落都生長在北邊的山坡,南邊的山坡則沒有雙葉蕨聚落,也就是:
第一段東北-西南走向稜線,雙葉蕨聚落生長在西北方向山坡,
第二段東南-西北走向稜線,雙葉蕨聚落生長在東北方向山坡,
第三段東北-西南走向稜線,雙葉蕨聚落生長在西北方向山坡,

結合上述兩點,也就是說〖耳空龜山步道〗東北方向山坡出現大量的雙葉蕨聚落。
(備註:雙葉蕨比較少出現在稜線上,但是喜歡群聚在稜線旁邊山坡)

2、〖猴山岳步道〗近【阿柔洋山】小山頭

  1. 植物相簿:2019.05.12 【二格山】O型植物
  2. 遊記:2019.05.12 【二格山】O型(【猴山岳前峰】、【猴山岳】、【阿柔洋山】、【二格山】、【南邦寮山】))
  3. FB:【好野遊 賞台灣

這次路徑經過五座山頭【猴山岳前峰】、【猴山岳】、【阿柔洋山】、【二格山】、【南邦寮山】,可以分成兩個稜線:
 一段是【猴山岳】這段稜線,一段是【二格山】這段稜線,兩段稜線在「綠豆湯鞍部」交會。
【猴山岳、阿柔洋山、二格山雙葉蕨聚落分佈心得】

【猴山岳】這段稜線是「東南-西北」走向, 【二格山】這段稜線「東北-西南」走向。
 很明顯的,「雙葉蕨」聚落在「東南-西北」走向的稜線分比較多。(這點和【耳空龜山】的觀察是一致的)
「東北-西南」走向稜線還是會出現「雙葉蕨」聚落,但是數量少很多,有個猜想:
「東南-西北」走向稜線迎向東北季風。

把這次紀錄的「雙葉蕨」聚落照片位置鑲在軌跡上,第一個出現「雙葉蕨」位置是在 【猴山岳前峰】,第一段〖猴山岳稜線〗,在【猴山岳】之後,到草湳鞍部之間,「雙葉蕨」減少許多, 草湳鞍部之後,數量突然急劇增加。
「雙葉蕨」聚落數量最高峰是在500m無名山頭。

過了阿柔洋產業道路之後,往綠豆湯鞍部路上,一開始還有不少「雙葉蕨」聚落,但是在叉路10之前,就差不多減少到看不到。
第二段〖猴山岳稜線〗一直要到【二格山】才又出現「雙葉蕨」聚落,但是數量已經少了不少,而且在【南邦寮山】前一個小山頭就已經看不到「雙葉蕨」聚落。
【南邦寮山】到叉路12都看不到「雙葉蕨」聚落,叉路12~13這種直切等高線的路段,基本上在各處路段都是看不到「雙葉蕨」。

草湳鞍部和【阿柔洋山】之間這500m無名山頭是今天路程「雙葉蕨」聚落分佈最多的一段稜線。
細看「500m無名山頭」-【阿柔洋山】之間「雙葉蕨」聚落照片的分佈,這段短短幾百公尺稜線,是這次路程數量最大的一段稜線。

擴大範圍來看石碇、深坑、貓空、新店之間山脈稜線,並把「雙葉蕨」聚落照片鑲進軌跡,大致可以區分成三條:
一條是東北-西南方向的〖筆架連峰〗(藍色線),主要的山頭有:
(東北石碇老街)【西帽子岩】、【炙子頭山】、【筆架山】(西南綠豆湯鞍部)

一條是東北-西南方向的〖二格山脈〗(紅色線),主要的山頭有:
(東北綠豆湯鞍部)【二格山】、【南邦寮山】、【四面頭山】、【六分山】(西南新店)

一條是西北-東南方向的〖猴山岳山脈〗(綠色線),主要的山頭有:
(西北指南宮)【猴山岳前峰】、【猴山岳】(東南綠豆湯鞍部)

如同「路線說明」段落所言,這三條山脈稜線在貓空「綠豆湯鞍部」會合,這三條山脈都有「雙葉蕨」聚落分布。
東北-西南走向的〖筆架連峰〗、〖二格山脈〗路線雖長,但還是沒有西北-東南方向的〖猴山岳山脈〗「雙葉蕨」聚落分佈來的密集且數量多。
備註:遊記見:〖筆架連峰〗

這次的【猴山岳】、【二格山】觀察很開心推翻了之前的歸納:
1、阿柔洋山附近有一大片不輸於耳空龜山的雙葉蕨聚落。
2、有幾處稜線,左右兩邊的坡都有雙葉蕨。


戊、【地區性邊界】
如果把【耳空龜山】基點、〖猴山岳步道〗當作「雙葉蕨」分布密度最高、數量最多的核心區域,往四周去彙整。

1、往西北方向:
到【大屯山】區域的【石梯嶺】【頂山】附近稜線,以及【竹篙山】旁箭竹坡下,都可以發現些許數量不多的「雙葉蕨」。
但是【七星山】【小觀音山】【大屯山】【磺嘴山】這些近1000m山頭,或是更遠的八里【觀音山】則是尚未看到「雙葉蕨」。
備註:
【姜子寮山係】和【大屯山係】之間是內湖一帶的山脈,聽聞發現些許「雙葉蕨」,這是未來要去注意的地方。

2、往西南方向:
西南方向的【筆架山】,「雙葉蕨」分布數量雖然沒有【耳空龜山】多,但也算是不少。
更西南一點的【土庫岳】又更少一點。
繼續西南方向的【南港山】稜線,最近才在九五峰附近稜線旁發現一小片「雙葉蕨」。
(這次沒有紀錄遊記,所以只貼這張照片)
繼續往土城、三峽之間的【南勢角山】【天上山】「長壽山」這條稜線則是還沒有看到「雙葉蕨」

3、往東北方向:
往東北方向,東北季風效應會更強烈,所以很期待未來對【姜子寮山】的觀察。

只是往東北的【五分山】或是更遠的【茶壺山稜】,目前個人都沒有看到「雙葉蕨」。

2021年在〖桃源谷步道〗看到一小叢雙葉蕨,是目前看到最接近海邊的雙葉蕨。
(大約位置在這步道旁:〖桃源谷步道〗雙葉蕨,離內寮入口大約幾百公尺。)


己、【雙扇蕨習性】
〖雙葉蕨〗有些無法妥協的習性,也讓它們非常挑惕聚落的所在,〖雙葉蕨〗喜歡:
濕氣重、又喜歡陽光普照的溫暖。

同時擁有「濕氣重、陽光溫暖」這兩個條件的地方,就是有著強烈東北季風帶來濕氣的稜線。

之前就知道「雙葉蕨」喜好潮濕環境,但是不能接受陰暗處,所以它們就很不喜歡〖內雙溪古道〗、〖大屯溪古道〗、〖一坑古道〗這一類潮濕陰暗的溪谷地形。

像是在【筆架山】稜線,山腳的溪谷環境幾乎看不到「雙葉蕨」,一直到【筆架山】基點附近的稜線才開始大量出現「雙葉蕨」。
這讓我思考,「雙葉蕨」是不是同時喜好潮濕和陽光?所以溪谷反而不利於「雙葉蕨」生長?
(擎天崗的「雙葉蕨」,也是在陽光比較充足的步道上,〖內雙溪古道〗則是看不到雙葉蕨)

所以很多稜線路線,像是土城【天上山】稜線、八里【觀音山】稜線,雖然有著濃烈的陽光照拂,但是濕氣不夠重,無法讓〖雙葉蕨〗聚落好好的發展。

同時擁有濕氣重、陽光溫暖這兩個條件的地方,就是有著強烈東北季風帶來濕氣的稜線。

有著最豐饒〖雙葉蕨〗聚落的【耳空龜山】、【筆架山】稜線正是「濕氣、陽光」這兩個條件皆具備的稜線。

〖黃金稜線〗雖然是正面迎向東北季風,但是稜線太過於裸露,〖雙葉蕨〗無法生存,目前猜測〖雙葉蕨〗可能無法抵擋〖黃金稜線〗太過強烈的風,或是太陽直曬的酷熱。
這一點還是屬於猜測當中,等走過更多〖黃金稜線〗來證實這一點。
而【大屯山群峰】、【小觀音山群峰】猜測可能是因為北降現象,稜線上氣溫過低,導致〖雙葉蕨〗退縮,這一點也是尚待去觀察。

庚、【外表觀察】
關注「雙葉蕨」已經好一陣子。(嚴格的說,這一兩年才是認真地去細細品味)
就如同物理實驗一般,當用不同方式去接近觀察,就會切入到不同面向所呈現的 #雙扇蕨 。
例如,在各種不同行程hike活動中,就會看到不同區域的分佈。
例如,在不同區域,才發現 「雙葉蕨」 有些莫名的風水方位堅持。
例如,在不同天氣氣候,去和 「雙葉蕨」 打招呼,在太陽溫暖下,可以看到 「雙葉蕨」 稚嫩的紅潤。


這次,想用鋼筆勾勒一下「雙葉蕨」稚嫩幼葉,才又發現新的微妙。
這次臨摹採用兩張不同模樣的「雙葉蕨」嫩葉,一張是像手掌張開一般的嫩葉,一張是像鷹隼正要張翅一般的捲曲。
這兩張都是在土庫岳基點旁雙葉蕨小聚落拍到的照片,下面這張就是像手掌張開一般的嫩葉。



下面這張就是像像鷹隼正要張翅一般的捲曲。

這兩張都是嫩葉照片,拍照的時候就注意到「雙葉蕨」有著鮮艷紅潤和絨毛,這種紅潤和落葉楓紅不太一樣,嫩葉的紅比較充滿水份,有著滋潤光澤。
成熟的雙葉蕨葉子不僅僅紅潤消散,絨毛也不見蹤影。
這次臨摹過程才看到一些過去只拍照所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以手掌張開的那張來說,左右兩邊掌葉的裂葉,各有六指的分裂,每一指又有一個分叉的淺分裂(有點像蛇的舌尖雙叉)。

辛、【遊記紀錄】
關注「雙葉蕨」已經好一陣子。(嚴格的說,這一兩年才是認真地去細細品味)
就如同物理實驗一般,當用不同方式去接近觀察,就會切入到不同面向所呈現的 #雙扇蕨 。
例如,在各種不同行程hike活動中,就會看到不同區域的分佈。
例如,在不同區域,才發現 「雙葉蕨」 有些莫名的風水方位堅持。
例如,在不同天氣氣候,去和 「雙葉蕨」 打招呼,在太陽溫暖下,可以看到 「雙葉蕨」 稚嫩的紅潤。
  1. 植物相簿:【孓遺彙整】雙葉蕨
  2. FB:【好野遊 賞台灣

【二格山】山系

【二格山】、【猴山岳】O型

  1. 相簿:【孓遺彙整】雙葉蕨
  2. 生態:【二格山】植物:【猴山岳】主峰前峰、【阿柔洋山】、【二格山】、【南邦寮山】+筆架連峰
  3. 相簿:植物賞:2019.05.12 【二格山】O型植物
  4. 遊記:2019.05.12 【二格山】O型(【猴山岳前峰】、【猴山岳】、【阿柔洋山】、【二格山】、【南邦寮山】))

【猴山岳】



【阿柔洋山】



【二格山】



【筆架連峰】

  1. 相簿:2016.10.31 石碇 筆架連峰
  2. 遊記:2016.10.31 【二格山】系:筆架連峰(西帽子岩、炙子頭山、筆架山)

【炙子頭山】

PA310370 (1)

【筆架山】

PA310455 (1)

【姜子寮】山系

【耳空龜山】、〖菁桐古道〗
  1. 植物:【耳空龜山】植物:〖菁桐古道〗【耳空龜山】【四分尾山】【大尖山】
  2. 相簿:【孓遺彙整】雙葉蕨
  3. 遊記:2018.03.29 【耳空龜山】:〖菁桐古道〗【耳空龜山】【四分尾山】【大尖山】



【耳空龜山】、〖一坑古道〗
  1. 相簿:【孓遺彙整】雙葉蕨
  2. 遊記:2018.03.18 【耳空龜山】(〖一坑古道〗【耳空龜山】〖耳空龜山步道〗



【土庫岳】
  1. 相簿:【孓遺彙整】雙葉蕨
  2. 遊記:2018.05.04 〖更寮古道〗-【土庫岳】-【山豬窟尖山】-【三腳木山】-【大坑山】-【倒照湖山】



【小格頭 獅頭山】
  1. 相簿:【孓遺彙整】雙葉蕨
  2. 遊記:2018.04.08 【小格頭獅頭山】「鱷魚島觀景平台」「雲海國小」



【大屯山】山脈

【大屯山】火山山系,大致可以分成:

  • 【七星山】山系
  • 【大屯山】山系
  • 【小觀音山】山系
  • 【磺嘴山】(魚路古道)、
  • 〖石梯嶺、頂山步道〗(【竹篙山】)
  • 【竹子山】
出乎意料,「大屯山系」的雙扇蕨不是非常多。
目前只有在〖石梯嶺、頂山步道〗的【石梯嶺】、【頂山】、【竹篙山】,以及【七星山】山系的【凱達格蘭山】看到少量的「雙葉蕨」族群。

  1. 遊記:二訪 【七星山】
  2. 遊記:多次訪〖冷擎步道〗〖風擎步道〗
  3. 遊記:【竹篙山】
  4. 遊記:【大油坑山】〖挑硫古道〗

【七星山】、【凱達格蘭山】
  1. 植物:【七星山】植物篇(苗圃線、小油坑線、凱達格蘭山遺址區)
  2. 相簿:【七星山】、凱達格蘭遺址區
  3. FB:【好野遊 賞台灣
  4. 遊記:凱達格蘭遺址區:【凱達格蘭山】-【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南峰】
  5. 路線紀錄:凱達格蘭遺址區

  1. 數量:非常少。




〖風擎步道〗
  1. 植物:植物:〖風擎步道〗(「擎天崗」【石梯嶺】【頂山】「風櫃嘴」)
  2. 相簿一:2020.03.12 雨飄〖風擎步道〗植物賞
  3. 相簿二:2018.03.25 「擎天崗-石梯嶺-頂山-風櫃嘴」植物賞
  4. FB:【好野遊 賞台灣
  5. 遊記:【石梯嶺】【頂山】「風櫃嘴」(〖冷擎步道〗〖風擎步道〗)
  6. 路線紀錄:路線紀錄:「冷水坑」「擎天崗」【石梯嶺】【頂山】「風櫃嘴」(〖冷擎步道〗〖風擎步道〗)

  1. 分佈地區:〖石梯嶺、頂山步道〗上,「金包里大門」-【石梯嶺】之間,【頂山】-風櫃嘴之間。
  2. 數量:少(幾小叢群聚)。
  3. 無分佈:〖冷擎步道〗、【石梯嶺】【頂山】之間柳杉林,沒有觀察到。

【石梯嶺】

這是〖風擎步道〗剛剛展翅的「雙葉蕨」。








〖坪頂古圳〗〖碼礁古道〗【竹篙山】〖冷擎步道〗
  1. 遊記:〖坪頂古圳〗〖瑪礁古道〗【竹篙山】
  2. FB:【好野遊 賞台灣
  3. 相簿:2018.03.09〖坪頂古圳〗〖碼礁古道〗【竹篙山】植物賞
  4. 路線紀錄:路線紀錄:〖坪頂古圳〗〖碼礁古道〗【竹篙山】〖冷擎步道〗

  1. 分佈地區:〖擎天崗環狀步道〗:接近【竹篙山】的箭竹叢下。
  2. 數量:少(一小叢群聚)。
  3. 無分佈:〖坪頂古圳〗〖瑪礁古道〗沒有觀察到。










【大油坑山】
  1. 2018.02.20 【大油坑山】〖挑硫古道〗

  2. FB:【好野遊 賞台灣

  1. 分佈地區:〖挑硫古道〗上,【大油坑山】「陽金公路」之間的〖挑硫古道〗。
  2. 數量:少(有一小叢群聚)。
  3. 無分佈:〖魚路古道〗、【大油坑山】、「大油坑礦區」都沒有觀察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稀子蕨 不定芽
    全站熱搜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