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 Four Thirds system,詳細的官方網站的鏡頭列表:Micro Four Thirds
Olympus M4/3鏡頭官方列表:Olympus PEN OM-D LENSES(備註:Olympus官方網站的「DIGITAL SLR LENSES」是4/3鏡頭,需要轉接才能接在M4/3機身上)
2008年開始使用M4/3的GF1相機之後,一直離不開M43這系列相機。
(備註這裡說的是M4/3,而不是之前的43系統)
雖然全幅相機尤其畫質獨到之處,近年價格也逐漸降低不少,工作上也常常使用C家的相機鏡頭,
目前分類:攝影相關資訊 (16)
- Jan 05 Tue 2021 10:11
M43鏡頭群(Micro Four Thirds system,MFT,M4/3)-2021.01更新中
- Dec 02 Wed 2020 00:39
L-Mount聯盟全幅鏡頭-2020.12.02更新
History
2018年真是熱鬧的無反全幅年。
自從Sony A7打下無反全幅江山,這幾年Nikon、Canon、Panasonic、Sigma陸續進入無反全幅領域。
- Nikon發表新的Z系列無反全幅FF機身。
- 2018.09.25,Panasonic和Sigma宣布加入成立L-Mount聯盟,Panasonic同步發表兩個機身,三顆鏡頭。
2020年東京奧運,日本各錄影器材都想要趁勢推出8K錄影,
Panasonic原來的M43聯盟,在錄影方面4k、6K已經是極限,Panasonic若要搭上8K錄影列車,勢必要增加全幅產品線:L-Mount。
(Panasonic2017才發表M43的GH5S機身,短時間內,應該會同步維持M43、L Mount兩個接口產品線)
L-Mount是Leica於2014年發表的接口,用在自家無反機身系列,Leica並於2015年推出L Mount的135全幅機身,這幾年一直獨立在發表這接口的產品,但孤掌難鳴,一直沒有什麼大動作,現在拉Panasonic、Sigma兩家加入,一個機身強,一個鏡頭強,剛好互補,很期待三家廠商的努力。(更加期待Olympus日後會加入,誰知道呢?)
- Aug 14 Wed 2019 10:31
微距測試:兩組環燈+接寫環(虎山溪步道 )
- Feb 02 Tue 2016 13:24
edelkrone電動滑軌
- Feb 03 Tue 2015 01:42
「Xyza Cruz Bacani」令人驚豔的街頭攝影師
前一陣子,幾位朋友都分享了「Xyza Cruz Bacani」這位菲律賓女攝影家的故事。
雖然大家分享的重點都在於她的身份:
原本是到香港工作的菲律賓女傭,由於,對攝影的熱愛推動下(分享文章都有提到菲律賓是個推崇攝影的國家),
她與僱主借些錢(這是分享文章的另外一個點),買了相機之後,開始她在香港邊工作邊街頭攝影之路。
是的,是「街頭攝影」!
在台灣,大部分推崇的是講求光影呈現的唯美攝影,
不論是風景、生態,亦或是人像、MD攝影,都非常強調光影、構圖、色彩,
- Sep 02 Tue 2014 15:28
2014年,關於相機錄影的二三事(A7s、GH4、C100、5D3大亂鬥)
- Dec 31 Thu 2009 17:35
GF1加上NIKON 85mmF1.4的小測試
前幾天,擁有大批NIKON鏡頭軍團的妹夫阿全,得知我在找尋大光圈手動鏡頭,很大方地讓我使用這顆老派紳士高檔鏡頭:NIKON 85mmF1.4。
雖然GF1的功能還沒有摸透,20MM那顆鏡頭也還在熟悉當中,不過看到這顆過去不敢買的好鏡頭,心裡還是很激動地想要趕快用看看!
先把NIKON 50mmF1.8、85mmF1.4擺在GF1旁邊,50mm這顆雖然算小顆了,但是還是比20mmF1.7大很多,
(上方那個斑馬紋是轉接環)
更不用說85mmF1.4這顆超大光圈的鏡頭囉,拿在手裡也是非常沈重,真是不愧為手動鏡頭的老派紳士!
GF1原來接上20mm的輕巧模樣:
GF1接上50mm的模樣,有種利落的俊俏模樣,還蠻有復古味道:
- Dec 25 Fri 2009 13:58
最近的一些相機情況:5DII的攝影、CANON85MMF1.2
某次在HDCLUB上看到分享的CANON 5DII錄影作品,就對相機FULL HD的錄影能力大為讚賞,
尤其接上定焦鏡頭所呈現的色彩飽足感與層次,根本不是一般HD攝影機可以比擬的。
(當然HD機身功能上的方便性,還有高檔HD機身+定焦鏡所呈現的細膩還是據有絕對的優勢)
例如這個5DII的影片作品:
canon 5d mark 2 愛戀故事MV示範(妳也可以是明星) from wei on Vimeo.
(這是原作者的網頁,如有侵權,麻煩告知!: http://vimeo.com/6726182)那天又聽到朋友東嶢說,新推出CANON 7D可以高格數錄影,功能上又推進一步(可惜7D不是全幅機身!),
相信這功能很快會出現在新的全幅機身,CANON在錄影功能方面的實力,真的比NIKON強太多!
- Oct 05 Sun 2008 19:55
今日和攝影有關的三件事情:塔可夫斯基的攝影集、「不合理的行為」這本書、羅伯卡帕的一則新聞」
今天一整天都在效率非常地的狀況下工作。
工作進度緩慢不說,自己的腦袋也打了一個大結。
這三件事情,可說是一點薄荷,多少打通了點腦袋,今天這種狀況可能無法有什麼心得,先紀錄一下吧!
1、關於羅伯卡帕的一則新聞:
失蹤70年 卡帕戰地經典影像重現
(聯合報的新聞: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151858)
- Aug 31 Sun 2008 10:33
我的微距之路第二站 - Olympus 35mm MACRO
終於下定決心買這顆Olympus的35mm MACRO鏡了。
自從種起花草,開始接觸毛蟲、認識蝴蝶之後,就開始對微距攝影產生了興趣。
之前為了省錢,還特別去試驗幾種便宜的微距攝影方式。
(見這兩篇文章:MACRO鏡的小小測試、倒接環、接寫環的測試)
但是這些便宜的微距方式都有個問題,就是必須手動對焦,
微距之下,常常觀景光度不夠,而我的數位單眼機身L1還沒有改裝裂像對焦,
要手動對焦,對於我的弱視加近視,真是一個大折磨,
- Mar 12 Wed 2008 21:33
倒接環、接寫環的測試-3分析
接續:倒接環、接寫環的測試-2
- Mar 09 Sun 2008 02:28
倒接環、接寫環的測試-2
接續:倒接環、接寫環的測試-1
測試結果不是很理想,接著試試MACRO端+接寫環,不知道會不會有意外的結果?
感覺上倍率似乎提高了!
20、(SIGMA 70-300MM FOR NIKON) Macro端+接寫環1節 |
光圈 | 快門 | ISO | 距離 |
F5.6 | 60 | 100 | 94 CM |
MACRO端只加一節接寫環,有了顯著的倍率變化,本來有所期待的,
可是加了兩節之後,倍率反而和上面第16張圖相似,倍率又縮回去了,
真是古怪!
- Mar 08 Sat 2008 01:57
倒接環、接寫環的測試-1
開始接觸攝影,是在大一的時候,那時候用的是Nikon的FM2配的是標準鏡和28MM廣角鏡,
不過當個兵,似乎這股熱情就硬生生地澆熄一大半了!
雖然中間一度買了MINOLTA的7XI自動對焦相機,但是近幾年,因為工作的原因,這兩組相機早就躺在防潮箱發霉。
今年開始會重拾相機,買了PANASONIC的L1偽萊卡,應該都是為了想拍毛毛蟲,
想想會喜歡上毛毛蟲,應該是前幾年開始在頂樓拈花惹草;如果再想想,會開始搞園藝,應該是前幾年.............................
- Feb 10 Sun 2008 02:59
MACRO鏡的小小測試
這兩天北部的綿綿細雨,工作室頂樓的醉蝶種子像是注入萬年功力一般,失控地冒了許多小芽。
只好將一些已經稍大的苗,整理一下,打算移植到台北同安街的河濱公園,以騰出空間給這些新出來的小苗。
沒想到竟然在這一小撮的醉蝶小苗上,看到一個白紋蝶的毛蟲,
想想應該是兩週前,在工作室頂樓上,飛舞的那兩隻白紋蝶產下的卵,
這樣寒冷的天氣,還能孵出來,真是堅強的生命力。
這樣的機會,剛好可以在家裏試試新入手的L1和幾顆老鏡頭的組合,尤其macro的一些操作性。
目前小弟有四顆鏡頭:
1、唯一的新鏡頭,L1 KIT鏡
2、剛清回來的NIKKOR 50MM F1.8(接上轉接環+倒寫環)
- Jul 12 Wed 2006 20:00
攝影家-Diane Arbus作品速速看(一)
|
|
前幾天在【Diane Arbus】算是第一次比較認真去看Diane Arbus的作品,尤其是在誠品找到一本簡體的攝影集,裡面所蒐錄的照片,尤其是她所關心的議題:「巨人、诛 儒、低能儿、残障者、变性人、双胞胎、三胞胎、天体营」這方面,倒是在誠品裡面其他Diane Arbus英文攝影集裡,似乎忽略這些方向的作品,側重Diane Arbus所拍攝的「上流社會」作品。
以下是從網路上搜尋得來的照片:比較偏重「巨人、诛 儒、低能儿、残障者」。
過些日子,希望能補齊一點Diane Arbus的作品。
- Jul 10 Mon 2006 20:07
[※魔鬼秀]Diane Arbus
第一次在《The Monster Show魔鬼秀》這本書看到Diane Arbus這個名字,還沒有意識到這就是以前常常聽到的名字,一直到在誠品看到攝影集當中的這張雙胞胎照片,才赫然想起來 當年經由阮義忠先生的介紹而得知的Diane Arbus:
Diane Arbus的藝術是反動的藝術,這種反動是對上流趣味的反動,是對約定俗成的反動。這就是她讓時髦、時尚和美的東西統統滾他媽的蛋的方式--蘇珊宋塔
先繞過遠路去說說當年阮義忠先生推廣攝影的努力。
不知還有多少記得解 嚴這件大事情。20年前,1987年,解 嚴這件政治上的大事件,不僅僅是在政治上重要的分水嶺,在人文藝術社會方面,解 嚴也代表著觀念上的緊箍咒從此解開來。
解 嚴之前,為避免政治干擾或是迫害的,人文藝術常常一昧地強調線條色彩美感以及個人享受;當這個「政治所導致的觀念緊箍咒」解放開來的時候,「時代的、當下的、關懷的、紀實的、批判的、庶民的、本土的、族群的.............」等等超越線條、色彩、個人享受美感的概念像是衝破巨籠的野獸奔馳在各個人文藝術領域。當然,在解 嚴的20年後,這樣觀念上解放的成果已經成為顯學。(其實在這20年當中,隨著網路和電視MTV世代的興起,個人式、感官、享受的概念也早已興起成為新的顯學。)
在這片解 嚴之後所興起的關懷的、紀實的、批判的、庶民的、族群的概念當中,攝影一直處於奇特的地位;在戒嚴時期,攝影一直不被認可成正式美術的一環(除了郎靜山的仿山水墨畫攝影之外),大都被視為個人興趣嗜好(例如攝影學會的模特兒外拍活動、風景旅遊);然而在解 嚴之後的風起雲湧當中,攝影又不若布袋戲、歌仔戲、台語歌曲、原住民美術有著強烈的「庶民的、本土的、族群的」色彩。因此,在攝影這領域所興起的概念不在於視覺上的民俗形式,而是態度上的:「關懷的、紀實的、批判的」,這正是當年阮義忠先生推廣攝影所努力的焦點;也就是一般所俗稱的紀實攝影、報導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