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The Forest Unseen: A Year’s Watch in Nature」
朋友推薦的書籍,一邊閱讀一邊在這裡整理心得。
博客來上摘錄的中文簡介:「美國最有創意教師,最精彩生動的43堂自然課,讓你從方寸之地,看見宇宙萬物的奧義」
生物學家大衛.哈思克以一年的時間追蹤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在這段期間,他不定期前往田納西州一塊面積僅一平方公尺的老生林進行觀察,並透過文字鮮活的呈現森林的面貌以及林中生物的情態。
他從單純的觀察著手,對象包括如疾行過落葉層的一隻蠑螈、春天綻放的第一批野花,將生物學、生態學與詩作巧妙的編織在一起。他在書中闡釋了最小的微生物與最大的哺乳動物之間的關連,並描述了數千年乃至數百萬年來那些週而復始、不斷循環的生態體系。
目前分類:就是一些書啊! (15)
- Sep 01 Tue 2015 02:00
Book閱讀筆記: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The Forest Unseen: A Year’s Watch in Nature(進行中)
- Dec 01 Mon 2008 11:23
「書」昆蟲偵探
【昆蟲偵探】這本昆蟲界的推理小說,顧名思義,是發生在昆蟲世界的殺蟲事件。
既然,在人類世界的殺人事件是因為人性矛盾而發生的案件,那麼昆蟲界的殺蟲事件,也是因應著蟲性矛盾而發生的案件。
只是所謂「蟲性矛盾」,一個一個撥開來看,也不過就是大自然運作的法則罷了。
但是這種「蟲性矛盾」正是這本書好玩的地方,在六個不可思議的案件當中(其實也沒多不可思議,呵),
熊蜂偵探依據不同「蟲性矛盾」抽絲剝繭,企圖破解案件當中的不可能。
而我們這些讀者,就可以在這熊蜂偵探的「抽絲剝繭」瞭解不少「蟲的習性」。
將推理和「蟲的習性」結合起來,日本人的創意真是厲害。
雖然CSI:LV的葛瑞森也常常依據蟑螂、螞蟻、蛆..........這些蟲的特性偵破案件,
不過蟲界的殺人事件各式充滿了各種大自然競爭的殘酷法則就是了。
- Mar 18 Sun 2007 10:33
一段話...來自《黑色之書》
《黑色之書》是最近正在閱讀的書,不過看得很緩慢,每次都只能翻個一兩頁 ,在今天進度裡,看到一句話,感到非常地滿足:
「當記憶的花園逐漸荒蕪,一個人會開始珍惜最後殘存的花草。為了不上它們凋萎,我從早到晚灌溉澆水,悉心照料。為了怕忘記,我回想、再回想。」(中譯本P48)
或許是我正屬於那種「正在逐漸荒蕪的記憶花園」,也或許,工作正逐漸佔去自己生命的絕大部分!不僅僅是一些記憶正在凋萎,而是周遭很多東西都慢慢減少,不論過世的NONO還是不再聯絡的朋友,而能夠認識的朋友慢慢只能是從工作中接觸的,即便是很認真、誠懇地對待,也常常會突然消失、冷淡;只能剩下記憶、只能慢慢的淡薄。
所謂的「活著」,就是每天都會有新的記憶產生,快樂的、討厭的、激烈的、淡淡憂傷的,這些新的感覺賦予記憶一種生命感,一同前進。又不像真正的花園,凋萎的花草,拔掉老枝,撒下新的種子,就可以有新的嫩芽冒出來。
- Mar 01 Thu 2007 14:12
書來閒閒看-
- Jun 17 Sat 2006 19:53
《The Monster Show魔鬼秀》這本書
自從知道CULT電影這樣的次文化風潮之後, 就開始有意無意地注意這方面的資訊。最近因緣際會得到兩本和CULT電影有關的書:
一本是在聯經上海書店聯經買到的 David J. Skal的《The Monster Show魔鬼秀》簡體中譯本。一本是朋友推薦的《Midnight Movies》。
《The Monster Show魔鬼秀》
由於我對CULT電影不是那麼熟悉,還在啟蒙階段,沒有辦法一口氣閱讀完或是寫成一篇心得網誌,所以先把這本《The Monster Show》納入讀書計畫,預定將各階段的讀書進展轉化成不同的網誌,並在這篇網誌裡彙整在一起,希望這讀書計畫能夠成功。
《The Monster Show》在前幾個章節是以女攝影家Diane Arbus受到TOD BROWNING的《FREAK》影響來帶出HORROR這個主題,隨後指出TOD BROWNING在馬戲團工作的經驗,以及1920《卡里加利博士小屋》對美國電影的影響。整理一下《The Monster Show》裡當時一些事件在時間順序的邏輯:
a.美國早期馬戲團或雜耍表演常常以畸形人來作為表演重點,像是侏儒、三條腿的人,沒有雙腳用爬行的人;甚至是TOD BROWNING自己表演的活死屍魔術。
- Apr 07 Fri 2006 20:59
好書小推薦-史卡德系列《繁花將盡》(勞倫斯.卜洛克)

(勞倫斯.卜洛克)
問:為什麼要推薦這本書啊?
睜大眼睛地高音答:因為這是卜洛克的史卡德系列新書耶!
(暗之音:光是這理由就夠了吧!)
瞇著斜眼問:偵探推理小說這麼多,卜洛克寫的系列小說也不只史卡德系列,
就算是史卡德系列也有好多本.......
再提高分貝搶答:只要是史卡德系列的書我都推薦.....
(暗之音:不要跟這吹毛求疵的人瞎攪豁了.)
- Mar 23 Thu 2006 23:42
READING這件事-關於《香水》的閱讀
那天,3月六日,是個非常適宜走路的天氣,
下午快四點了,心中盤算一下,
現在幾乎是春天了,天黑約莫是六點半,
走到台大,也許在天黑前還可以有一個小時可以在校園裡靜靜地看書;
這是最近開發出來的WALKING路線:
從永吉路穿過101,經由基隆路,在辛亥路十字路口有個小小的邊門,
就可以進入以前的舟山路(這條路已經消失了,變成校園裡的一條路);
這條路線缺點很多,尤其沿著基隆路到了快速高架橋下時,車輛非常多,空氣很糟糕,
- Mar 19 Sun 2006 14:01
回顧<<萬延元年足球隊>>
看到413的死亡的化學,編號∥▎▋▍0016 死亡化學兩篇文章,
忽然勾動我想起>,
可能是書中這段描述一直烙印在我的腦海裡,接近五六年了,痕跡一直無法消散:
赤裸著身體,臉塗成朱紅色,死者死亡前的最後裝扮,屁眼插著一根黃瓜,
死者死亡前最後的儀式,死者自己上吊死的,由一根繩子完成死亡的過程。
死就死吧,為何要有奇怪的姿勢,是有未完成的最後心願嗎?
還是,死者要傳達某些訊息給活著的人?
以死亡所造成的強大壓力,將死亡姿勢的映像烙印在活著的人的思考中。 或者是像死者的祖母所說:誰都會死,過了百年之後,誰都不知道自己如何死?
用自己最屬意的死法死去,才是最上上之策。
會開始閱讀大江健三郎,是因為死者的傲氣 飼養這本書,
自此就愛上大江健三郎冷冷自我批判的書寫,
以下是2002年當時所寫的關於>的零碎想法:
- Feb 28 Tue 2006 17:05
博士熱愛的算式
- Feb 20 Mon 2006 14:51
關於一些書,書展裡--趕緊紀錄一下
有陣子沒用到小筆記本紀錄事情,
似乎一些曾經記得要做的事情都忘了,
前兩天和朋友們到川巴子聚餐,
拿出小簿子記東西,
才翻到前一陣子逛書展想要記得的一些瑣碎事.
還是趕緊記下來,免得又忘了,
一直搞不清楚是否逛過書展,
能確定的是應該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 Feb 18 Sat 2006 21:46
誰來演史卡德
勞倫斯的史卡德系列,
我想在台灣的粉絲應該很多,
雖然我也是愛好者,
畢竟對於這種硬漢式的偵探小說,
我涉獵的真得太少了,
所以應該沒有辦法寫出什麼感想,
還好某位朋友是真正的愛好者,
我才有辦法好好地看完史卡德系列,
每次經過書店,我總是會想起唐諾先生在序言所問的問題:
- Feb 05 Sun 2006 21:26
上海書店
今天第一次踏進台北的上海書店,
當然沒有上海的上海書店來得大,
不過小小的地方反而比較可以找到書,
有時覺得書店太大真是可怕,
(左下是一本剪紙的書,平常不太會買的,不過印刷實在太漂亮了.)
這是今天的成果,
三國演義書繪本
- Jan 22 Sun 2006 12:43
關於代工這件事
這是中國時報的一篇報告,關於一本書的文章:
書名:委外革命:全世界都是你的生產力!
作者:麥可考貝特(Michacl F.Corbett)
出版社:經 濟新潮
台灣以代工為傲,應該有好幾拾個年頭了,
不論是傳產的高爾夫球頭,喇叭,腳踏車,
- Jun 25 Sat 2005 15:10
僧侶和科學家的對談
緣起
最近這一兩年,有幾位朋友對佛教產生莫大的興趣,我也因此接觸到一些這方面的東西,
這本書是其中一位朋友強力推薦我去看的,
雖然朋友聲稱我是學物理的,應該容易上手,不過我的物理只有到大學,佛學也不專精,
而這本書的僧侶是法國分子生物學家背景,科學家是個天文物理學家,
對於這本書,目前看起來只能整理一些摘要,要談心得可能還需一些時間.
(其實會願意閱讀這本書並不是因為與科學家的對談,而是那位僧侶是藏傳佛教的僧侶,我另一位朋友曾經簡單介紹密宗的世界觀,因此我產生點興趣)
- Dec 25 Sat 2004 09:55
再這個字 - 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剛剛在半睡半醒之間
突然想起很久很久沒有用到的一句話了:
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這是馬克思主義裡常用的一種概念!
不過我是在阿圖塞在意識型態與國家機器這本書裡,
(嚴格說是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和國家機器的意識形態這篇文章裡)
才真正理會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