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營越嶺道,舊名三條崙古道,國家級步道,和霞喀羅步道、能高越嶺、八通關越嶺道一樣早就享負盛名。
(見維基歷史簡單資料:浸水營古道
就走過之後來看,和巴福越嶺、霞喀羅越嶺、能高越嶺、桶后越嶺,這些著名單車越嶺道,相比較,
應該是最平易近人的越嶺道。

歷史部分,屏東縣政府這篇「浸水營古道(三條崙古道)」,介紹的比較詳細:
「清道光年間,西部平埔族利用路徑集體移民到東部後山埤南,未引起清政府注意;清同治年間「牡丹社事件」爆發後,開鑿通到後山越嶺道,清光緒八年(1882年)正式拓修,稱為「三條崙、卑南道」。「三條崙道」因古道起點附近有三修崙石頭營得名,為當時台灣重要東西越嶺道路。因潮溼多雨,有「浸水」稱呼,年平均雨量只少於基隆火燒寮。」
就如同在整理淡蘭古道這篇「淡蘭古道路線登山健行、Off Road遊記彙集」裡面所提到,
這些越嶺道,除了淡蘭古道,幾乎都是統治政府(不論是清代還是日據時代)為了管理原民部落而修築的道路。
所以地理遺址,多為日據時代的駐在所,
如同屏東縣政府這篇「浸水營古道(三條崙古道)」所言,
浸水營古道只剩下東段,西段為軍營所用的大漢林道取代,
所以一進入浸水營古道,幾乎就快要到達台東、屏東縣界,
浸水營古道的駐在所,分別有:(東邊)「姑仔崙舊社」、「出水坡遺址」、「浸水營清代營盤址」、「浸水營日警駐在所」(西邊),這些駐在所幾乎都在台東線內。
以高度來說,像這次軌跡,一進入浸水營古道,大約就快要到達最高點,過來往台東,是一路下滑,所以這些駐在所越往東邊,海拔就越低。

入口處,海拔大約1500m,到浸水營出口的姑子倫吊橋,大約15.5公里。
(吊橋到加羅板部落之間是大約四公里多的溪邊便道)
整段路一路下滑到海拔20m,所以就沒有特別記錄地理高度的轉折點。


這天清晨七點,我們約在高雄火車站集合上車,其他夥伴都是前一天到達高雄騎車玩耍,
自己無法來高雄兩天,所以當天清晨一點半坐和欣客運到高雄會合。

這是南部車友推薦的出租中巴,後面位子拆掉,可以放12台單車、坐12個人。
(我們九台車,還蠻鬆的,12台車可能是剛剛好,不會晃動)


單車兩台方向交錯就可以,
不過,高雄坐到屏東大漢林道末,浸水營入口,不塞車的狀況下,約三個多小時,大約十點多到達入口。
在車上可以好好睡一下。

這是接駁車聯絡資訊:

入口處的說明牌,路線左側,屏東方向,其實是大漢林道,整段都是柏油路面,已經沒有Off Road趣味,不過還是有不少人是騎上來,在中間的部落民宿住一晚,隔天再進入浸水營林道。


大漢林道整段柏油雙線道,接駁車可以直接開到Off Road入口,部落民宿還要在山下一點。
這裡還不算大漢林道終點,柏油路面還有段距離,才會到終點,看到不少車子往終點方向過去。


從高雄出發時,天氣還非常好,直上了入口,才開始下雨,看來這裡也有著相同氣候性格,迎著太平洋海風那一面,非常容易下雨。


沒多久,遇到一個叉路,標示牌說明著浸水營是走左邊小路,右邊的大路,不知道會延伸到哪裡?
聽另外一位車友 李元甲提到,第一次來就走到右邊,開始往下切,看google地圖,這裡沒有標示叉路。

這入口,Garmin有記錄一條短短的叉路,
入口算是最高點1460,過來的浸水營都是走陵線,比較緩,
而這條叉路,看起來會快速下切兩百公尺,到茶茶牙溪上游。


山謬不久前才剛剛來過浸水營,剛好過年期間回到台南太太娘家,可以再來玩一次。


浸水營,一路上的樹木枝幹上佈滿了蕨類、地衣,可見這裡是常年潮濕的氣候。


一路上有不少植物的解說牌,可惜無法一次吸收這樣多的知識。


台東縣和屏東縣界

這裡是縣界,台東縣和屏東縣交界處,
出發沒多久,就到達線界,可見浸水營入口已經非常接近台東縣了,今天的路程大部分在台東縣。
夥伴應該有看到縣界,不過,我匆匆經過,沒注意到,回來對上GPS才發現。


浸水營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這原始林,
以前,會留戀乾淨的柳杉林,現在漸漸喜歡原始林。


補充州界廳牌


一路上,其實有著不少小叉路,
不過,還好都有著相當明顯的指示牌,
左邊是往出水坡山,往右浸水營林道,
其實過了縣界之後,海拔高度已經要漸漸往下走了。


這時候遇到一個路跑團的先鋒部隊。 他的速度很快,過來都看不到他了!


一開始路面算是平整,只是有不少碎石,很像是被沖刷出來的,
有些路段,還有沖刷出來的凹洞陷阱。


浸水營駐在所

第一個駐在所:浸水營駐在所。
看說明,不是很清楚,「浸水營清代營盤址」、「浸水營日警駐在所」這兩個遺址是不是同一個地方??


這是駐在所遺址,浸水營駐在所只剩下小小的石牆了,看起來很脆弱可能怕石牆垮了!


常年潮濕的林道,不少路段用圓木做出小石階,還好圓木面不是很寬,要不然就很滑了。


台灣赤楊,又名:臺灣榿木,水柯仔,水柳柯,
在不少中低海拔古道、林道可以看到台灣赤楊的落葉,和冬季枯枝模樣。
除了人工林的柳杉、夾竹桃科的相思木(這兩種都算是經濟作物,相思木做木炭)
台灣赤楊的木材,也可以做簡易型的木料,只是不耐用,
但是在生態上,台灣赤楊有著更重要的角色。
這篇文章:「台灣赤楊」提到,原民會用I-Bu來叫小朋友,希望小朋友和台灣赤楊一樣,可以忍耐艱困、貧瘠。


這「台灣赤楊」說明牌提到的「有根瘤菌、先驅樹種」吸引了我。
在浸水營林道上不少這樣的樹,只是頗高,看不清楚樹葉的模樣。
台灣赤揚資料還不少,這「台灣赤楊」網頁整理的很詳盡,依據照片的葉子和果實,這似乎是在平地也常常看到的樹種,
「先驅樹種」顧名思義,就是在一篇荒蕪之地,作為其他樹種的先行者,
「先驅樹種」至少俱有忍耐惡劣環境的生長本能,
另外,還需要一些特殊能力引導後續樹種的生長,
也許是抓土、也許是集水氣、也許是讓土壤肥沃的能力。
「台灣赤楊」的特性就是可以在貧瘠的土地上發芽、生長,還有非常寬容的海拔氣候,平地~3000公尺海拔都可以生長。
最特別的地方是「根瘤菌」,這種菌類可以讓土壤肥沃,
在「台灣赤揚」這篇資料裡面提到,在荒蕪或是被破壞的山林,可以看到台灣赤楊生長恢復土地滋潤,引導後續樹種的發芽生長,
這種能力,在一些真菌,像是地衣、苔癬,也是有著相同先驅能力:土壤保濕、肥沃。
「根瘤菌」有著奇妙作用,就是可以抓住空氣中的「氮」,
氮是植物肥料成分裡面很重要的,空氣雖然有78%都是氮,但是植物抓不住,只能依賴土壤裡面的氮素,一般來自於動物、昆蟲排泄物,
但是沒有植物的地方,動物、昆蟲排泄物也就跟著減少很多,
這時候「根瘤菌」就扮演重要的抓住氮功能,讓土壤富含肥沃的氮元素,
可以與「根瘤菌」共生的植物,著名的就是大豆植物,所以每當農田過分生長造成土地貧瘠,農夫們就會種植大豆植物,來養成「根瘤菌」,讓土壤肥沃。
(見這篇文章:豆科的固氮作用
奇妙的是,樹木也有類似功能,就是台灣赤楊。
因此泰雅族曾經有個傳統,就是農耕土地三年之後,要種植台灣赤楊來恢復土地肥沃。(這和種大豆是一樣的功能)
所以有泰雅族的地方,都會有台灣赤楊。(見這篇文章:柯樹就是[台灣赤楊]) 

浸水營過去應該不是林場,出現的人工林柳杉並不多,
只有這裡有一小片,大部份都是原始林相。這讓我驚喜不已。


浸水營這樣陡下切的原木階梯不是非常多,
相對起來,巴福很多陡下圓木階梯,潮濕環境下,都長滿青苔,非常滑,是眾多陷阱之一。
浸水營好很多。


山謬下這樣溼滑的圓木段,已經駕輕就熟了。


浸水營濕氣真的很重,一路上,常常出現披著濃厚綠衣的樹幹。


乍看,以為是地衣、苔蘚,不過,這不太像啊,好像某種蕨類。
查了蕨類圖鑒,沒有看到類似的蕨類,所以這還是地衣,葉狀地衣!


過了縣界附近的高點之後,是一路下滑的,
若不是路面被沖刷掉一些、以及坍方,
這路面非常好騎,尤其寬度夠,
不像巴福越嶺,路面狹小,緊鄰陡邊坡,石塊、樹根又多,心理壓力很大。
後來,就昇哥、山謬、我三人互拍,當壓隊大軍!


休息涼亭

出發的時候,已經接近10點,所以沒多久就到了要午餐時間。這涼亭非常舒適,又寬敞,豪華的休息場所。


剛下南部的時候,原以為天氣很好,沒想到,一上浸水營,就開始下雨,台東方向的山,濃濃霧氣啊!


午餐過程,路跑團也上來了!
我們坐車經過大漢林道的路上,就已經看到他們,
前面那位跑者,應該也是他們一員,
他們是從大漢林道入口開始跑,聽說有兩位是從枋寮車站開始跑,真是厲害。


午餐後,休息沒多久,就要出發了,反正今天算是輕鬆,
而且又和接駁車司機約好大約三點~四點在台東部落匯合。


過了涼婷,較為困難的路面,間歇出現,不過路寬,都算是可以克服的,
站起來抽車的照片,看起來比較有殺氣啊!哈哈


又來到我喜愛的畫面,海拔降低之後,樹木的大小,似乎矮小了些。


我們越騎越慢,因為沿路互相拍照,哈哈,
前鋒部隊要等我們一陣子了,真是不好意思啊。


這些垂掛在樹上的應該是松蘿吧!


卡布也加入我們拍照團了,哈哈。
GPS顯示附近有個里保湖,可是沒看到啊!真是奇怪??


我們到了這附近,海拔下降,山嵐才開始席捲整個林道,視野反而比入口處、海拔比較高的地方差。
昇哥抓到拍照訣竅,一入鏡就用站姿,哈哈。


這張,我個人還蠻喜歡的,盤踞在台灣赤揚(其實不是很確定是不是台灣赤揚)上的山蘇張牙舞爪,昇哥穿梭而出。


過來是山謬,換比較緊的鏡頭,我們幾乎是三人輪流互拍,真的玩太久了,哈哈。
近的鏡頭,樹幹上的地衣斑駁還蠻清楚的。


寬闊平整的路況,非常舒適。


過來的照片,幾乎是寫真集了,哈哈,
一路上,大家聯合找景,看到一個人停下來,
就擺pose過之後,到遠方停下來等幫忙拍。




卡布也加入輪流拍行列。


這時候,開始注意到路旁的樹,好像一叢一叢的緊密靠在一起。
一開始以為只是長得比較密。


後來漸漸發現一些年輕的樹,好像是一顆多根樹莖。


這棵樹就很明顯,這八根樹莖不知道是不是同一株?

這張照片,我還蠻喜歡的,
卡布從樹後衝出來!


這張沒有幫昇哥拍好,時間沒抓准。


待大家過去,忍不住幫這八位連體兄弟拍一張!
這樣連體樹,這裡很多。


出水坡駐在所

這出水坡駐在所營地非常寬闊,幾乎可以停好幾檯汽車了,
駐在所前有一段平直的路可以加速,
卡步和元甲,在這裡玩起飛跳。


元甲這次,拍照時間抓得比較好,飛的高度比較高。


水坡駐在所,只看到一個現代涼亭,不知道遺址在哪裡?是否還看得到?
這裡只剩我們玩得太兇的人,其他三位先鋒,已經衝到很遠的地方了。


出水坡遺址說明牌


原來這裡還有個神社,以及古里巴堡諾駐在所,資料上沒看到這駐在所資料。


華八仙,平地的華八仙都很小株,這棵華八仙體型好大。


過了出水坡駐在所,路面更加平整,
整體來說,要比縣界那附近好騎太多。


這10公里標誌是從浸水營古道入口開始計算,所以離出口的姑子倫吊橋約剩下五公里多。


山嵐一直沒有散去,好像從出發到現在都隱匿在山嵐之中騎乘。


漸漸出現一些些樹根,有樹根,比較難騎一些,拍起來也比較好看。


出水坡山登山口,這裡海拔大約650m,距離姑子倫吊橋只剩下約四公里了。


這張是這次浸水營,我最喜歡的照片,整體氣勢內斂且高昂,
尤其那些盤踞地面的巨大樹根,張牙舞爪地潛伏著更是襯托出激情。

這些樹根雖然巨大,但是方向算是整齊,不是放射狀,
從拍攝角度來看,是有機會下滑的。


漸漸路徑寬度變小,樹木林相也改變了,山嵐此時好像已經遠去,
這一切的變化,不知道是不是海拔高度降低的原因。


這時候出現岩壁路徑,山謬說,這樣的岩壁路徑有兩個,
第二個就離出口很近了。


對岩相非常不熟悉,
這種像是刀削的岩壁,不知道是不是某種特徵??


木炭窯遺址在說明牌後方,不是很清楚。
會有木炭窯,這一代應該不少相思木,
就高度來說,也是相思木活躍的海拔。


這是山謬提到的第二個岩壁,這很像是開鑿出來的痕跡啊!

昇哥、山謬特別在這裡等我一起拍照。


這樣的岩壁當做背景,拍照起來的味道和一路上的山嵐叢林不一樣,
後來對照軌跡,這裡是姑子崙山,已經不是出水坡山。


碰到這個坍方高繞處,就是快到達出口的姑子倫吊橋了。這是坍方靠近出口的一端。
這應該碰到唯一的坍方。


新姑子崙駐在所

這裡距離出口只剩下一兩公里。
這駐在所完全沒有腹地,只剩下路邊的說明牌。


這是芸香科植物,葉子有辛辣味,
這應該是鳳蝶類喜歡的植物,只是不知道它們是否咬得動?


這樣路面在浸水營古道上,算是少見,
(錐麓古道燕子口吊橋那一端非常多這樣的巨石步道)


看到大武溪了!(本來以為是姑子崙溪,看了地圖才知道是主溪流:大武溪)


在這裡遇到路跑團最後兩位,
聽說他們是從枋寮車站跑上來的,現在就追上來了,真是神速。


這裡竟然出現一個拱形橋,有點不協調,一下子轉不過來。


浸水營古道出口

過了這個鐵門,就算出了浸水營古道。


姑子崙吊橋

下方的溪流是大武溪,左前方是姑子崙溪和大武溪匯流口。


現在是枯水期,所以下吊橋之後,可以走溪邊便道往加羅板部落前進,
(吊橋到加羅版部落大約四公里)
聽寶珠姐說,在豐水期,要從溪邊上方道路到加羅板部落,
這段四公里的路程走了快兩個小時。
照片左側還可以看到吊橋(吊橋下是大武溪),
右邊就是姑子崙溪,照片位置已經是大武溪。


這段溪底便道,還蠻好走,這四公里的路,我們只花了半小時,就到了加羅版部落。


終於看到皮蛋和Jack,自從中餐之後,就再也沒有跟上他們了。


接駁車司機早已經在加羅板橋,等我們了,聽說當天大塞車,許多人趁年假要去墾丁玩,
還好司機先生,知道一條小路,才沒有塞很久,
光我們坐車走南迴,回屏東,再回高雄車站,就要四個多小時。


回到高雄車站之後,時間有點接近八點,(做了四個多小時的車,真是久啊,哈哈)
山謬急著回台南,昇哥向當地車友打聽一下,推薦高雄後火車站附近美食餐廳,
昇哥、卡布、元甲、小羅和我,等下都要坐客運回臺北,
一天來回屏東騎車,雖然有點累,不過,好滿足啊!



2014.02.02 境南、境東 浸水營越嶺穿梭


EveryTrail - Find trail maps for California and beyond
arrow
arrow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