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綱」

「青蛙、蟾蜍」


這是在〖象山步道〗遇到的「拉都希氏赤蛙」,可能被我嚇到,動都不動一下。
【四獸山】區雖然離都會區很近,不過依然蘊藏著大量青蛙,在下雨過後的夜晚,可以在人比較少的【四獸山】區步道上看到許多青蛙,還沒有靠近,就看到不知名的青蛙快速跳離。(可能大部分都是常見拉都希氏赤蛙)
能夠有緣分拍到的,大部分是來不及躲開來,只好停下來裝傻,希望我拍完就會自己默默離開。
(備註:比較熱鬧的觀光步道路線,像是六巨石路段,就不是很容易看到青蛙。)

「赤蛙」

台灣赤蛙種類算是不少,有:
  1. 斯文豪氏赤蛙(特點:趾有吸盤,其他赤蛙沒有吸盤)。
  2. 拉都希氏赤蛙(特點:側腹部有顆粒疣、黑色圓圈)。
  3. 腹斑蛙(特點:背部有條細條)。
  4. 豎琴蛙(特點:背部有條細條)。
  5. 貢德氏赤蛙(特點:鼓膜有白邊)。
  6. 梭德氏赤蛙(特點:鼓膜後有黑色菱形)。
  7. 長腳赤蛙(特點:鼓膜後有黑色菱形)。
  8. 金線蛙(特點:背部三條線、保育級)。
  9. 台北赤蛙(特點:側腹有線條、保育級)。
外來種:
  • 美洲牛蛙。

「拉都希氏赤蛙」
相簿:〖蛙:赤蛙〗拉都希氏赤蛙 相簿


「拉都希氏赤蛙」可能是雨後夜晚【四獸山】區步道最常見到的青蛙。(也有可能其他品種青蛙比較緊張,一下子就跳走)
記得有次下午下過雨,八點多天黑之後,從松德院區上去,幾乎是每五六階就會看到青蛙跳離,大膽還留在原地不跳,蹲下去看幾乎都是「拉都希氏赤蛙」。
「拉都希氏赤蛙」主要特徵是側腹部有黑色小圓圈、顆粒疣,從下列兩張標示圖,可以看到幾個幫助辨識的特點。
  1. 赤蛙普遍性特點:「吻端-眼-鼓膜」一帶有黑色塊。
  2. 赤蛙普遍性特點:前臂、大腿、小腿有線條斑紋。
  3. (以上兩點可以辨認為「赤蛙」。)
  4. 拉都希氏赤蛙自有特點:黑色小圓圈、顆粒疣。
  5. (這點辨認為「拉都希氏赤蛙」可能性大為提高。)
  6. 差異排除點:趾沒有吸盤。(這點可以排除掉「斯文豪氏赤蛙」)
  7. 差異排除點:鼓膜沒有白邊。(這點可以排除掉「貢德氏赤蛙」)
  8. 差異排除點:鼓膜後方黑色塊不是菱形。(這點可以排除掉「梭德氏赤蛙、長腳赤蛙」)
  9. 差異排除點:背部沒有細線條。(這點可以排除掉「腹斑蛙、豎琴蛙、金線蛙」)
  10. 差異排除點:側腹部沒有細線條。(這點可以排除掉「台北赤蛙」)
  11. 以上五個差異排除點可以排除其他8種赤蛙。




比較成熟的「拉都希氏赤蛙」側邊顆粒疣更為明顯。

腹部沒有什麼紋路,大腿內側有些雲斑紋、小白點。

其他照片請見:〖蛙:赤蛙〗拉都希氏赤蛙 相簿


「斯文豪氏赤蛙」
相簿:〖蛙:赤蛙〗斯文豪氏赤蛙 相簿


乍看「斯文豪氏赤蛙」,有點像「拉都希氏赤蛙」,不過,最明顯差異是:
  • 「斯文豪氏赤蛙」趾有吸盤。
  • 「斯文豪氏赤蛙」體型比較大。
  • 「斯文豪氏赤蛙」背部常出現是綠色。
「趾有吸盤」讓斯文豪氏赤蛙可以做出類似樹蛙的動作(不是樹蛙又有吸盤的特殊性。),「趾有吸盤」這點是斯文豪氏赤蛙最容易辨認的特徵。

斯文豪氏赤蛙體型頗大,幾乎一個手掌大小,明顯地比拉都希氏赤蛙大了許多。



「狹口蛙科:雨蛙(姬蛙)、小姬蛙、狹口蛙」

狹口蛙的特徵就是嘴寬度小,
雖然身形也小,但是嘴寬相對身體比例,就比較小一點,
所以俯瞰背部,看起來像是三角形。

台灣狹口蛙品種比較少一些,「雨蛙(姬蛙)、小姬蛙、狹口蛙」這三類加起來只有本土種四種、外來種一種:
  1. 巴氏小雨蛙Microhyla butleri。
  2. 黑蒙西氏小雨蛙Microhyla heymonsi。
  3. 小雨蛙Microhyla fissipes。
  4. 史丹吉氏小雨蛙Micryletta steinegeri。
  5. 外來種:
  6. 亞洲錦蛙(花狹口蛙) Kaloula pulchra pulchra。


「小雨蛙(飾紋姬蛙)」
相簿:〖蛙:姬蛙〗小雨蛙(飾紋姬蛙)相簿


小雨蛙(飾紋姬蛙)體型很小,加上背部有明顯的「爻」字對稱花紋,有別於常見的赤蛙,




「黑蒙西氏小雨蛙(小弧斑姬蛙)」
相簿:〖蛙:姬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小弧斑姬蛙)相簿
特徵:「背部中間線條上方會有兩個()黑色括弧紋路」(一個位置接近眼部、一個約在中間上方)
缺。


「樹蛙」

台灣樹蛙種類也有10多種:(第一個單字相同代表同一個「屬」)
  • 溪樹蛙屬:
    1. 周氏樹蛙Buergeria choui。
    2. 太田樹蛙Buergeria otai。
    3. 褐樹蛙Buergeria robusta。
  • 原指樹蛙屬:
    1. 面天樹蛙Kurixalus idiootocus。
    2. 艾氏樹蛙Kurixalus eiffingeri。
    3. 碧眼樹蛙Kurixalus berylliniris。
    4. 王氏樹蛙Kurixalus wangi。
  • 泛樹蛙屬:
    1. 布氏樹蛙Polypedates braueri。
  • 樹蛙屬:
    1. 莫氏樹蛙Zhangixalus moltrechti。
    2. 諸羅樹蛙Zhangixalus arvalis。
    3. 橙腹樹蛙Zhangixalus aurantiventris 。
    4. 台北樹蛙Zhangixalus taipeianus。
  • 張樹蛙屬:
    1. 翡翠樹蛙Zhangixalus prasinatus。
外來種:
  • 斑腿樹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已經有危害疑慮,外表和「布氏樹蛙」相似)。
備註:
「艾氏樹蛙、面天樹蛙、王氏樹蛙、碧眼樹蛙、周氏樹蛙(原:日本樹蛙)、太田樹蛙」這六種樹蛙的外表有著高度相似之處,可以大致區分三大差異點:
  1. 前肢腋下有圓形黑塊:面天樹蛙。
  2. 趾吸盤前有白色突起,像關節模樣:艾氏樹蛙、王氏樹蛙、碧眼樹蛙。
    2016年,王氏樹蛙、碧眼樹蛙從「艾氏樹蛙」獨立,三者差異請參考:
    觀察家網誌:「碧眼樹蛙、王氏樹蛙與艾氏樹蛙」
  3. 背部中央有突起(類似人類背部肩夾骨突起):周氏樹蛙、太田樹蛙。
    2016年,台灣原有「日本樹蛙」從日本原來日本樹蛙獨立並改名「周氏樹蛙」,並分離出「太田樹蛙」,見:「台灣生命大百科:周氏樹蛙」
    兩者差異:腹部底部、大腿內側紋路(見: 「林業試驗所:周氏樹蛙」


原指樹蛙屬:「面天樹蛙Kurixalus idiootocus」
相簿:〖蛙:樹蛙〗面天樹蛙 相簿

2014年神秘湖之旅,第一次見到面天樹蛙,當時只能遠觀,只能從一些特徵猜測是面天樹蛙,
相隔七年之後,在〖象山步道〗巧遇這隻樹蛙,才學到如何去分辨面天樹蛙、艾氏樹蛙。

面天樹蛙有別於其他相似樹蛙的最主要特徵:
  1. 兩個前肢腋下有片圓形黑塊。
  2. 腹部:許多圓形小黑點。

其他特徵,面天樹蛙和其他相似種很接近,不易分辯:
  1. 背部皮膚有許多疣粒。。
  2. 背後明顯「爻」字型斑紋。
  3. 「前肢、大腿」有斑馬紋。
  4. 趾有吸盤(樹蛙特徵)。

面天樹蛙「爻」字型斑紋外體色:黃棕色(會變色淡或深,但是不會有綠色)

面天樹蛙白天喜歡趴在樹葉上休息,此時體色會變成淡棕色,
到了夜晚,面天樹蛙喜歡躲在枯葉或是樹梢覓食,體色變深(黃棕色)。


泛樹蛙屬:「布氏樹蛙Polypedates braueri」
相簿:〖樹蛙〗布氏樹蛙(白頷樹蛙) 相簿

布氏樹蛙,AKA:白頷樹蛙。

這天看到這隻體色純淨無斑紋,還以為遇到台北樹蛙,還好有前輩指正,這是變色消除紋路的「布氏樹蛙」。
(台北樹蛙會是純綠色,不會變色到黃棕色系。)


其實已經多次遇到「疑似」布氏樹蛙,只是都未能抓穩,拍攝大腿內側紋路,來判斷是否「不是」斑腿樹蛙,所以只能歸納到下列「「布氏樹蛙?斑腿樹蛙?」(尚不確定) 」相簿。
從下面相簿可以看到比較常見體色斑紋的布氏樹蛙。



「布氏樹蛙?斑腿樹蛙?」(尚不確定)
相簿:〖樹蛙〗「布氏樹蛙?斑腿樹蛙?」(尚不確定) 相簿

將這些無法確定是「布氏樹蛙?斑腿樹蛙?」都歸納到這相簿。
主要是因為沒有拍攝到重要差異點:「大腿內側網紋路」,青蛙就跳走,無法進一步確認。

雖然有共同特徵:
趾有吸盤、「背部有「爻」字紋路、大腿有橫向斑馬紋。 這兩點和外來種「斑腿樹蛙」特徵也是相符合的,
沒機會拍到近一步大腿內側特徵,只能存疑了。


「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

台灣「叉舌蛙科」有3種、一個外來種:
  • 陸蛙屬Fejervarya
    1. 澤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田蛙)。
    2. 海蛙 Fejervarya cancrivora。
      (這是外來種)
  • 虎紋蛙屬:虎皮蛙 Hoplobatrachus rugulosa。
  • 大頭蛙屬:福建大頭蛙(古氏赤蛙) Limnonectes fujianensis。

陸蛙屬:澤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田蛙)
相簿:〖蛙:陸蛙〗澤蛙 相簿


好像比較常用「田蛙」這稱呼,這隻很嬌小,躲在枯葉裡,想等我離開。

背上那兩道V字紋(背部是倒V紋)是最顯著的特徵。

其他特徵還有:
  • 背部有許多皺摺、疣粒。
  • 趾尖、無吸盤。
  • 大腿、前肢有斑⾺馬紋。
  • 眼後頜摺明顯。
  • 吻尖、吻邊有斑⾺馬紋。
  • 瞳孔⿊黑⾊色部分⼤大。


有些澤蛙背部中間有條淡黃色線條,遇到的澤蛙比例上,具有中間線條的數量還蠻多的。
像是這隻,應該是最早遇到的澤蛙,一開始因為吻邊的白色,誤以為不是澤蛙,是其他青蛙。

後來遇到幾隻澤蛙,都有類似的體色、中間線條(只是吻邊是斑馬紋),例如下面這隻。
(這隻躲在一片枯樹皮下,被我翻開來才發現的)



「蟾蜍」
相簿:〖蛙〗辨識圖鑑。 台灣蟾蜍有兩種:「盤古蟾蜍」、「黑眶蟾蜍」,兩者外表差異點比較顯著,是比較容易分辨。

「盤古蟾蜍」、「黑框蟾蜍」最主要差異就是:眼眶是否有黑邊??
眼眶有黑邊就是:黑眶蟾蜍。
個性差異:「盤古蟾蜍」比較不怕人,不太會跳走,「黑框蟾蜍」很容易被驚嚇而跳走。


「盤古蟾蜍」
相簿:〖蟾蜍〗盤古蟾蜍 相簿

不論是在陽明山區,還是郊山,目前紀錄過的蟾蜍都是「盤古蟾蜍」,尚未紀錄過另外一種「黑框蟾蜍」。
其實一開始沒有注意到這隻盤古蟾蜍,當時正在專心拍旁邊的拉都希氏赤蛙,正準備要離開時,才注意到同一個時階梯旁邊距離大約30公分處有一隻站姿奇怪的蟾蜍。
查資料過程才知道這奇怪站姿是盤古蟾蜍警戒恐嚇敵人的姿勢。

剛看到背部這條線,還有點期待是某種青蛙,不過看到那些密麻的大小顆粒疣,應該是某種蟾蜍,只是很少看到這樣壯碩精實的蟾蜍啊。

再看到那粗壯的耳後腺,就比較確定是盤古蟾蜍。

這是另外一隻盤古蟾蜍,就比較像印象中的蟾蜍模樣。



「黑眶蟾蜍」
相簿:〖蟾蜍〗黑眶蟾蜍 相簿


這小石階縫應該是影片這隻「黑眶蟾蜍」的家,已經連續兩天看到它趴在門口東張西望,這隻是目前看到最豔麗的黑眶蟾蜍,不僅僅有眉線,好似還有塗黑指甲油、眼輪臥蠶黃色底粉鋪著煙燻紫。

這隻「黑眶蟾蜍」眼眶黑線特徵明顯。
一直納悶為何很少碰到「黑眶蟾蜍」?原來是「黑眶蟾蜍」個性緊張,一有騷動就立刻跳走,所以我才以為很少碰到「黑眶蟾蜍」。
arrow
arrow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