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四種蕨類,是很容易在低海拔郊山看到的蕨類,這四種都是桫欏科的樹蕨,分別是:筆筒樹、臺灣桫欏、臺灣樹蕨、鬼桫欏。
(備註:還有兩種比較少見的韓氏桫欏、南洋桫欏,這兩種桫欏的分佈範圍很小,南洋桫欏僅分佈在南部的浸水營林道、韓氏桫欏僅分布在北部的陽明山山區,見參考網誌說明)
這裡來試試學著分辨這四種樹蕨桫欏。(桫:ㄙㄨㄛ一聲)
〖FB紛絲頁:好野遊賞台灣〗
1、常見的錯誤:看到高大的樹蕨,一律稱作筆筒樹。
每每在郊山漫步時,常常會遇到這樣高大的蕨類,然後不禁說出口:「啊!好漂亮的筆筒樹」,但是這真的是筆筒樹嗎?
首先,先來看一下這四種樹蕨的高度:
臺灣樹蕨 | 鬼桫欏 | 臺灣桫欏 | 筆筒樹 | |
樹高 | 30~50cm | 可至2m | 可至5m | 可至10m |
筆筒樹、臺灣桫欏、臺灣樹蕨、鬼桫欏這四種樹蕨,的確只有筆筒樹、臺灣桫欏比較高大,所以看到如此高大的樹蕨,只有筆筒樹和臺灣桫欏這兩種可能。
臺灣桫欏可以長到5~10公尺,筆筒樹可以長到10公尺以上,筆筒樹的確比較高大,但是很難用樹高來判斷,尤其,遇到年輕的臺灣桫欏、筆筒樹,樹高可能都差不多。
還好,筆筒樹、臺灣桫欏有個很大差異。
就是臺灣桫欏的枯葉,通常會在頂端殘留一陣子,看起來像是裙襬。
而筆筒樹的枯葉,會一下子就掉光,因而在樹幹上殘留一孔一孔的紋路,像蛇皮一般(所以又叫蛇木)。
因此,「樹高」輔以「枯葉」這個特徵,上面這張照片中的高大樹蕨是:臺灣桫欏。
臺灣樹蕨 | 鬼桫欏 | 臺灣桫欏 | 筆筒樹 | |
樹高 | 30~50cm | 可至2m | 可至5m | 可至10m |
枯葉特徵 | 頂端枯葉殘留 | 頂端枯葉脫落,有蛇紋 |
下面這兩張照片的高大樹蕨,頂端沒有枯葉殘留,就是筆筒樹。
2、年初,去阿里山奮起湖遊玩,在台灣杉林步道看到這一棵樹蕨,大約一個人高度,是哪一種樹蕨呢?
這樹蕨高度還不到一個人高,大約一公尺多,初步可以排除台灣樹蕨,但是,這顆幼小樹蕨是「鬼桫欏、臺灣桫欏、筆筒樹」當中哪一種?
來看看這四種樹蕨生長環境海拔:
臺灣樹蕨 | 鬼桫欏 | 臺灣桫欏 | 筆筒樹 | |
樹高 | 30~50cm | 可至2m | 可至5m | 可至10m |
生長地區海拔 | 低海拔 | 低海拔 | 中低海拔 | 低海拔 |
阿里山奮起湖海拔近1400m,已經是中海拔高度,所以就算不考慮樹高,也都可以確定奮起湖這棵樹蕨是臺灣桫欏。
3、如果,這些樹蕨躲在樹叢中,可以只看樹高,就判斷這是哪一種樹蕨嗎?
臺灣樹蕨 | 鬼桫欏 | 臺灣桫欏 | 筆筒樹 | |
樹高 | 30~50cm | 可至2m | 可至5m | 可至10m |
前面提到這四種樹蕨的樹高範圍,只有台灣樹蕨明顯的矮小,幾乎是趴在地面上。
因此,通常是在步道邊,比較容易發現台灣樹蕨,若是躲在遠方樹叢之中,應該是看不到台灣樹蕨。
(但是,有非常多品種的蕨類都是這樣矮小,所以無法根據身高,就判定這是台灣樹蕨,很有可能是其他蕨類)
筆筒樹雖然可以長得很高大,但是除非可以高過五公尺以上(兩三層樓高),要不然「鬼桫欏、臺灣桫欏、筆筒樹」這三者是很難分辨。
所以,單單依賴「樹高」,大概只能確定「台灣樹蕨」。
4、年初,阿驊引領大家走在深坑的Jennifer Road,茂密的低海拔山區樹叢,可以看到這張照片當中,在阿驊左右兩邊有三種樹蕨。
右邊大約阿驊一個人高的是鬼桫欏,右下趴在地面上的是台灣樹蕨,左邊大約阿驊肩膀高的可能是臺灣桫欏或是筆筒樹。
從樹高可以分辨出來,趴在右下地面的是樹蕨,那怎麼知道右邊一個人高度的是鬼桫欏呢?
這問題要根據這四種樹蕨的羽狀複葉來分辨:
臺灣樹蕨 | 鬼桫欏 | 臺灣桫欏 | 筆筒樹 | |
樹高 | 30~50cm | 可至2m | 可至5m | 可至10m |
羽狀複葉 | 三回羽狀複葉 | 二回羽狀複葉 | 三回羽狀複葉 | 三回羽狀複葉 |
從「樹高」、「羽狀複葉」這兩個特性可以看得出來,若是一個人高度、又是二回羽狀複葉就是「鬼桫欏」,如同上面照片中,阿驊右邊那棵樹蕨。
所以,要回答第四個問題之前,要先了解「蕨類」羽狀複葉的型態:
5、究竟什麼是「二回羽狀複葉」?什麼又是「三回羽狀複葉」?
蕨類羽狀複葉,會根據分叉的程度,來細分三回羽狀複葉、二回羽狀複葉,這張圖解說明三回羽狀複葉的意思。
下面這張,到第三根黃線,兩邊已經沒有複葉(裂葉),所以只能算是二回羽狀複葉。
上下兩者相比,就很清楚。
備註:
如果只是看羽狀複葉,「觀音座蓮蕨」和「鬼桫欏」非常的像,兩者最明顯差異在於「鬼桫欏」是很高大的樹蕨,「觀音座蓮蕨」沒有像樹蕨一般的主幹,「觀音座蓮蕨」像是從土裡面生長出複葉。
所以這張照片要看是否有主幹來排除「觀音座蓮蕨」,這張照片並沒有辦法完全確定是「鬼桫欏」。
像下面這張鬼桫欏,在第三回的葉脈,沒有裂葉開來,所以只能算是二回羽狀複葉,根據羽狀複葉模式,應該是鬼桫欏。
備註:
這張照片也有可能是「觀音座蓮蕨」。
6、在郊山的古道活動,常常在溪谷邊看到一個人高度的桫羅,這要怎麼判斷呢?
(上面這張照片是二回羽狀複葉,所以算是容易判斷為:鬼桫欏。下面這張照片,就比較無法肯定是筆筒樹)
前面第3點提到,如果是一個人身高高度的桫欏,初步可以排除矮小的台灣樹蕨,剩下就是「鬼桫欏、臺灣桫欏、筆筒樹」三種可能。
過來再根據第4點,如果是三回羽狀複葉,可以排除鬼桫欏,剩下「臺灣桫欏、筆筒樹」兩種可能。
剩下的問題就是,如果桫欏不夠高大,不像第1點那樣提到的「殘留的枯葉」來判斷是不是臺灣桫欏,所在位置海拔也不夠高,無法像是第2點來判定是臺灣桫欏。
那要如何分辨「臺灣桫欏、筆筒樹」呢?剩下的方法就是靠近葉子。
先看兩張桫欏葉子特寫,這兩張照片都是一個人高度的桫欏,葉脈也是三回羽狀複葉,要如何分辨呢?
A桫欏:
B桫欏:
這兩張照片A桫欏的葉子會超越中間莖脈:筆筒樹。
B桫欏的葉子則不會超越中間:台灣桫欏。(如下圖說明)
A桫欏是「筆筒樹」,B桫欏是「臺灣桫欏」,整理要點如下:
臺灣桫欏 | 筆筒樹 | |
葉子主軸 | 複葉不會覆蓋葉子主軸 | 複葉交錯掩蓋葉子主軸 |
總結一下上述六個點:
1、看到差不多一個人高度的樹蕨,初步可以排除「台灣樹蕨」。
2、接近去看蕨葉的羽狀複葉分佈,二回羽狀複葉就是「鬼桫欏」。
(左:二回、右:三回)
3、若是三回羽狀複葉,再看看中間複葉會不會交錯覆蓋中間莖脈?會,就是「筆筒樹」。不會,就是「臺灣梭羅」。
4、看到非常高大,一層樓高度以上的樹蕨,初步可以排除「鬼桫欏」、「台灣樹蕨」,這時候遠眺頂端有沒有殘留枯葉?有殘留枯葉,就是「臺灣梭羅」。沒有殘留,就是「筆筒樹」。
(左:有殘留、右:沒有殘留)
5、矮小的蕨類,要分辨的不是其他桫欏,而是其他眾多一樣矮小的蕨類,這分佈太多,暫時不深究。
彙整各種特徵圖表:
臺灣樹蕨 | 鬼桫欏 | 臺灣桫欏 | 筆筒樹 | |
樹高 | 30~50cm | 可至2m | 可至5m | 可至10m |
羽狀複葉 | 三回羽狀複葉 | 二回羽狀複葉 | 三回羽狀複葉 | 三回羽狀複葉 |
生長地區海拔 | 低海拔 | 低海拔 | 中低海拔 | 低海拔 |
葉子主軸 | 複葉不會覆蓋葉子主軸 | 複葉交錯掩蓋葉子主軸 | ||
枯葉特徵 | 頂端枯葉殘留 | 頂端枯葉脫落,有蛇紋 | ||
環境喜好 | 耐陰 | 耐陰 | 耐陰 | 向陽 |
備註:
1、「韓氏桫欏」和台灣樹蕨一樣都是矮小的樹蕨,差別在於「韓氏桫欏」是二回羽狀複葉,台灣北部山區偶見,主要出現在陽明山山區。(見下列參考網誌:福星花園)
2、「南洋桫欏」各方面都和筆筒樹非常相似,枯葉也是會脫落、不形成樹裙,也是三回羽狀複葉,僅分布在浸水營。(見下列參考網誌:福星花園)
參考網誌:
1、網誌:「樹蕨有三種:筆筒樹、台灣桫欏、鬼桫欏三種的分辨」
2、網誌:「筆筒樹、臺灣桫欏和鬼桫欏的分辨方法」
3、網誌:「鬼桫欏 vs 台灣桫欏 vs 筆筒樹」
4、福星花園的「台灣樹蕨」
5、福星花園的「鬼桫欏」
6、福星花園的「臺灣桫欏」
7、福星花園的「筆筒樹」
8、福星花園的「韓氏桫欏」
9、福星花園的「南洋桫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