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猴山岳】稜線上的雙扇蕨。
【二格山】系、【耳空龜山】是目前看到「雙扇蕨」數量最多的兩個區域。
這篇將【二格山】系遊記的植物彙整在一起,目前有兩次行程彙整到這一篇。
一篇是五月走【猴山岳】、【二格山】,一篇是十月走【筆架連峰】,兩個不同季節,不同方向路線。
- 【二格山】、小百岳編號17,海拔:678m。
- 植物相簿:2019.05.12 【二格山】O型植物
- 遊記:2019.05.12 【二格山】O型
- FB:【好野遊 賞台灣】
- 遊記:2016.10.31 【二格山】系:筆架連峰
- 植物相簿:2016.10.31 石碇 筆架連峰
- 雙葉蕨相簿:【孓遺彙整】雙葉蕨
兩次行程都看到不少「雙扇蕨」,不過,【猴山岳】雙扇蕨數量出乎意料的多,會將雙扇蕨部分另外獨立彙整一篇:
- 植物相簿:【孓遺彙整】雙葉蕨。
- 【孓遺植物】『雙葉蕨(雙扇蕨)』遊記彙整。
「2019.05.12【猴山岳】、【阿柔洋山】、【二格山】、【南邦寮山】」
Part A、【猴山岳】前峰、主峰
〖斐豹蛺蝶〗雌蝶
一度以為這是樺斑蝶,不過,查了一下外翅紋路,這應該是「斐豹蛺蝶」(又叫:黑端豹斑蝶 Argyreus hyperbius),上翅尖端有白紋,應該是雌蝶。<
這隻蝴蝶算是不太怕人接近,用廣角鏡頭緩慢接近到這樣的短距離,都還沒有嚇走它。
爬郊山的時候,習慣帶12mm這顆輕便的廣角鏡頭,來減少攜帶的重量和體積,缺點就是很難去拍攝郊山這群翩翩飛舞的美麗蝴蝶。
這顆12mm廣角鏡頭能夠拍到的蝴蝶通常是不太怕人,反應遲鈍的品種。
雖然郊山路徑上,也很容易遇到像鳳蝶那種神經質、警覺性高的蝴蝶品種,但是一接近,就立刻被我驚嚇而非走,幾乎都無法拍到鳳蝶類的蝴蝶。
Olympus這顆12mm廣角鏡頭,除了輕巧的優點之外,還有兩個優點,就是:最近對焦距離短、光圈夠大(f2.0)。
所以,若是碰到這種不太怕人的蝴蝶,只要壓低身體高度,緩慢地接近,幾乎都可以接近到最近對焦距離來拍攝。
不過,這隻似乎在警覺了。
不知道這是不是同一隻?忙著停留在鬼針草花吸食花蜜,已經不太想理我,
這樣斜側角度,外翅上的眼圈好明顯。
「山月桃」(又叫:小月桃)
台灣的「月桃」種類大約19種,是台灣郊山非常常見的植物, 有趣的是【猴山岳】-【二格山】這條路線上,所見到的「月桃」幾乎都是「山月桃」(又稱小月桃)。
第一次遇到「哈哼花」是在菁桐古道前的菁桐街上,這時節剛好是花季,發現葉子也蠻好辨認的。
【雙葉蕨聚落分佈心得】
這次稜線路徑【猴山岳前峰】、【猴山岳】、【阿柔洋山】、【二格山】、【南邦寮山】大約9.4km,可以分成兩個稜線: 一段是【猴山岳】這段稜線,一段是【二格山】這段稜線,兩段稜線在「綠豆湯鞍部」交會。
【猴山岳】這段稜線是「西北-東南」走向, 【二格山】這段稜線「東北-西南」走向。
很明顯的,「雙葉蕨」聚落在「西北-東南」走向的稜線分比較多。
「東北-西南」走向稜線還是會出現「雙葉蕨」聚落,但是數量少很多。
有個猜想,「西北-東南」走向稜線迎向東北季風。
把這次紀錄的「雙葉蕨」聚落照片位置鑲在軌跡上,第一個出現「雙葉蕨」位置是在 【猴山岳前峰】,第一段〖猴山岳稜線〗,在【猴山岳】之後,到草湳鞍部之間,「雙葉蕨」減少許多, 草湳鞍部之後,數量突然急劇增加。
「雙葉蕨」聚落數量最高峰是在500m無名山頭。
過了阿柔洋產業道路之後,往綠豆湯鞍部路上,一開始還有不少「雙葉蕨」聚落,但是在叉路10之前,就差不多減少到看不到。
第二段〖猴山岳稜線〗一直要到【二格山】才又出現「雙葉蕨」聚落,但是數量已經少了不少,而且在【南邦寮山】前一個小山頭就已經看不到「雙葉蕨」聚落。
【南邦寮山】到叉路12都看不到「雙葉蕨」聚落,叉路12~13這種直切等高線的路段,基本上在各處路段都是看不到「雙葉蕨」。
草湳鞍部和【阿柔洋山】之間這500m無名山頭是今天路程「雙葉蕨」聚落分佈最多的一段稜線。
細看「500m無名山頭」-【阿柔洋山】之間「雙葉蕨」聚落照片的分佈,這段短短幾百公尺稜線,是這次路程數量最大的一段稜線。
擴大範圍來看石碇、深坑、貓空、新店之間山脈稜線,並把「雙葉蕨」聚落照片鑲進軌跡,大致可以區分成三條:
一條是東北-西南方向的〖筆架連峰〗(藍色線),主要的山頭有:
(東北石碇老街)【西帽子岩】、【炙子頭山】、【筆架山】(西南綠豆湯鞍部)
一條是東北-西南方向的〖二格山脈〗(紅色線),主要的山頭有:
(東北綠豆湯鞍部)【二格山】、【南邦寮山】、【四面頭山】、【六分山】(西南新店)
一條是西北-東南方向的〖猴山岳山脈〗(綠色線),主要的山頭有:
(西北指南宮)【猴山岳前峰】、【猴山岳】(東南綠豆湯鞍部)
如同「路線說明」段落所言,這三條山脈稜線在貓空「綠豆湯鞍部」會合,這三條山脈都有「雙葉蕨」聚落分布。
東北-西南走向的〖筆架連峰〗、〖二格山脈〗路線雖長,但還是沒有西北-東南方向的〖猴山岳山脈〗「雙葉蕨」聚落分佈來的密集且數量多。
備註:遊記見:〖筆架連峰〗
這次的【猴山岳】、【二格山】觀察很開心推翻了之前的歸納:
1、阿柔洋山附近有一大片不輸於耳空龜山的雙葉蕨聚落。
2、有幾處稜線,左右兩邊的坡都有雙葉蕨。
雙葉蕨聚落:【猴山岳】
【猴山岳前峰】基點旁已經開始出現「雙扇蕨」大型聚落,今天陽光充足,想透光拍一下「雙扇蕨」葉脈。
這是【猴山岳】 稜線上的「雙葉蕨」聚落。
這張反面拍下的葉脈好清楚,很適合觀察葉脈。
前面提到這次走【猴山岳】-【二格山】主要目的就是探索「雙葉蕨」,而探索方向主要有三個:
1、紀錄分佈(這記錄很不嚴謹,因為只能在步道上看,無法看到山坡上的聚落分佈。)
2、記錄聚落方向(這次探索結果否定自己之前幾次的假設,還蠻開心的。)
3、觀察「雙葉蕨」裂葉的模式型態。
因此一路上,只要有「雙葉蕨」就一定要停下來拍照記錄位置,方便回去貼到軌跡上。
遇到完整「雙葉蕨」葉脈,正反面都要細細拍照,來看葉脈和裂葉的關係。
這幾片「雙葉蕨」葉子長得非常健康,面積非常大片,只有邊緣微微捲曲,像是倒扣的大圓盤。
「守城山滿紅」、「鵝掌柴」
花朵是杜鵑「守城山滿紅」,背後的葉子應該是「鵝掌柴」。
〖琉球紫蛺蝶〗(又叫:幻蛺蝶、幻紫斑蝶)
(Hypolimnas bolina)
〖琉球紫蛺蝶〗(Hypolimnas bolina又叫:幻蛺蝶、幻紫斑蝶)蛺蝶科、幻蛺蝶屬
這隻可能是雌蝶,因為顏色比較暗沈,那幾條白色橫紋比較淡。
雄蝶上下內翅裡面會各有一塊非常鮮艷的紫斑,若有機會拍到,就比較容易確定。
昆蟲動物界通常是雄性的顏色比較鮮豔多彩,雌性多半低調灰沉。
聽說「琉球紫蛺蝶」幼蟲是吃地瓜葉的,我養了好久的地瓜葉,一隻琉球紫蛺蝶也沒有出現過?就連甘藷天蛾也沒有出現過~泣。
對台灣原生蘭還是很陌生,雖然羊耳蒜、根節蘭、軟葉蘭算是郊山中級山常見的台灣原生蘭種類,不過,不太會辨認,尤其不開花的時候,都覺得羊耳蒜、根節蘭、軟葉蘭這幾種的葉子好像啊。
乍看這「插天山羊耳蒜」的葉子,以為是某種「根節蘭」。
這花型只有下瓣有花瓣的樣子,其他三根花瓣像是三根柱子。
一開始還以為這花的花瓣被大雨打落,經由社團厲害的前輩點醒之後,才知道原來這是它原本的樣子。
『瓦葦???』
〖單帶蛺蝶〗也是郊山非常常見的蝴蝶,春夏秋三個季節,在郊山走動很容易遇到〖單帶蛺蝶〗,雄的雌的都很容易遇到(雌性是兩條白色環帶),而且也不太怕人,記得這是最早在爬山活動中拍到的蝴蝶。
側邊的外翅紋路其實比較偏向灰褐色帶有些許橘色,只是逆光下,感覺像是黑色底。
這隻〖單帶蛺蝶〗翅膀邊緣的斑駁形狀應該是損傷,網路上的資料照片都是比較平滑的。
「蟲癭???」
Part B、【阿柔洋山】
雙葉蕨聚落:【阿柔洋山】
以下把【阿柔洋山】的雙葉蕨集中:
過了【猴山岳】主峰之後,非常驚喜的是,「雙扇蕨」聚落似乎越來越大,尤其過了鞍部往不知名小山頭,「雙扇蕨」聚落達到最高峰,這裡的「雙扇蕨」比較成熟。
從草南鞍部前行,很快就會遇到這叉路,離線地圖上沒有這叉路,等下往左往【阿柔洋山】。
在這【阿柔洋山】叉路和【阿柔洋山】基點之間,還有一個海拔500m的無名小山頭。
雖然這無名小山頭有明顯的高點,海拔高度也比【阿柔洋山】基點高一些,不過不知道為什麼並沒有被命名?
這段路還是屬於【猴山岳】稜線,本來以為【猴山岳】附近的「雙葉蕨」聚落已經很茂盛,出乎意料的是這500m無名小山頭反而是這次路線(【猴山岳】、【二格山】兩段稜線)當中,「雙葉蕨」聚落最大量和密度高的區域。
500m無名小山頭前後都有許多這樣大片「雙葉蕨」聚落,這聚落規模和【耳空龜山】的「雙葉蕨」聚落差不多,所以特別提到這500m無名小山頭。
500m無名小山頭前後幾片山坡都有許多這樣大片「雙葉蕨」聚落,這聚落規模和【耳空龜山】的「雙葉蕨」聚落差不多。
這株是還很年輕的雙扇蕨,葉片尚未完全張開,從正俯視圖往下看,還是圓形。
500m無名小山頭前的小攀繩,500m無名小山頭就是這攀繩上去的大岩塊。
在攀繩旁岩石淺土上,可以看到幼小「雙葉蕨」,細細的葉脈從土裡長出來,並不是有強壯根系緊緊抓住岩塊。
猜測「雙葉蕨」只需要淺土就可以發芽成長,但是沒有厲害根系可以攀附岩石,所以赤裸岩壁上無法好好長出「雙葉蕨」。
〖500m無名小山頭〗
〖500m無名小山頭〗只是一塊大岩石,旁邊山坡滿滿都是「雙葉蕨」聚落。
以「雙葉蕨」聚落的量來說,500m海拔無名小山頭>【猴山岳】稜線>【二格山】稜線。
在〖500m無名小山頭〗旁,可以看到幼小「雙葉蕨」。
上面這張可以看到,如同大部分蕨類一樣,「雙葉蕨」沒有主莖,「雙葉蕨」直接從土裡長出葉脈,一根葉脈生出一片兩裂,像是張開雙手的裂葉。
一直很喜歡「雙葉蕨」幼小紅潤的臉龐。
雙扇蕨根系很淺,抓不住土壤很薄的岩壁,可以看到岩壁上完全沒有雙扇蕨。
「雙葉蕨」聚落小徑
好夢幻的雙扇蕨小徑,左右滿滿雙扇蕨簇擁著。
【阿柔洋山】是個沒有視野的小山頭,海拔高度也沒有前面無名小山頭高,不太知道為何會有基點?
來這裡是確定一下,這裡也有「雙葉蕨」聚落(「雙葉蕨」聚落要比500m無名小山頭稀落許多)。
「阿柔洋產業道路」叉路
「變葉懸鉤子」
乍看這有點點像「大屯尖葉簇」,不過,兩個明顯特徵,很容易看到差異,一個是葉子是互生,不是「大屯尖葉簇」對生,第二個是莖上有刺,「大屯尖葉簇」莖無刺。
互生、莖有刺,這是「懸鉤子屬」的明顯特徵,品種名稱進一步查,應該是「變葉懸鉤子」。
雙葉蕨聚落:【二格山】
Part C、【二格山】
雙葉蕨聚落:【二格山】
以下把【二格山】的雙葉蕨集中:
過了阿柔洋產業道路,往【二格山】前進,雙扇蕨聚落、數量明顯少了許多,而且越接近【二格山】,數量就越少。
「守城滿山紅」
「守城滿山紅」(中低海拔杜鵑的一種)
一進入【二格山】路徑,就遇到一棵盛開的杜鵑,這是「守城滿山紅」,今天遇到兩棵開花的「守城滿山紅」,靠近阿柔洋產業道路這棵「守城滿山紅」就非常高,我只能遠眺,根本拍不到花,一時無法確定這是什麼品種的杜鵑。
「守城滿山紅」
這款杜鵑叫做:「守城滿山紅」,又名「三葉杜鵑」、「馬禮士杜鵑」。分佈區域大約在台灣北部中部,生長海拔約200~1800m,算是中低海拔的杜鵑。
這次遇到兩棵盛開的「守城滿山紅」,一棵在阿柔洋產業道路往【二格山】的路徑上,一棵是【二格山】往【南邦寮山】路徑上(已經很接近【南邦寮山】)。
若不是盛開著,可能會認不出來這是杜鵑,一開始看到花,直覺是杜鵑,但不知道品種,中低海拔的原生杜鵑,我個人只認得「金毛杜鵑」和「紅星杜鵑」。
回來查資料才知道是「守城滿山紅」,第一次正式見面,請多指教。
「守城滿山紅」有五片花瓣,其中一片有明顯的紅色斑紋,這算是杜鵑明顯特徵,另外兩種中低海拔杜鵑,「馬銀花」、「西施花」花瓣也有斑紋,「西施花」是黃色斑紋,「馬銀花」斑紋比較稀疏。
看資料,「守城滿山紅」的花季是春天的三四月,花先開,再長葉子,能夠五月份看到的「守城滿山紅」,應該是花季末,零星剩餘的花,真是幸運,要不然應該會錯認識她的機會。
為何叫作「三葉杜鵑」?看到自己拍的這張葉子特寫,就明瞭原來是每一樹枝末梢的葉子是三片。
至於為何叫做「守城滿山紅」?聽說是在南投守城大山上發現的植株命名,也不是很確定這資料是否正確?
(查不到資料為何叫做「馬禮士杜鵑」)
這葉子模樣和一般見到的杜鵑非常不一樣,很光滑,飽含水分的翠綠,若不開花,只看葉子,實在不會聯想到杜鵑。
這張側面拍的葉子就比較明顯的「樹枝末梢三片葉子一組」的模樣。
聽說「守城滿山紅」葉子冬天會完全落葉成枯樹模樣,算是杜鵑當中少見的模式。
「守城滿山紅」雖然是灌木,但是樹形高度其實蠻高的,比一個人高不少,【南邦寮山】旁這棵剛好在下切稜線上,我才有機會拍到花。
像前面在阿柔洋產業道路附近路徑看到的「守城滿山紅」,大約兩層樓高,根本拍不到花朵模樣。
「2016.10.31 【二格山】系:筆架連峰(西帽子岩、炙子頭山、筆架山)」
Part A、上稜線前的農家路
「仙草」
在農家之前,看到這一大叢的串花,有鼠尾草的模樣,先拍照記錄,回去再請教達人。
感謝坤哥告知這是仙草的花(就是我們常常喝的仙草茶、青草茶),喝仙草這樣久,第一次看到仙草的花,真是高興。
隨後,在農家旁邊看類似白色串花,應該也是仙草,這一次看到白色和粉紫色仙草花,不知道是否還有別種顏色的仙草花??
「??」(尚不確定品種)
這路徑旁邊粉紫色小野花的名稱,本來以為是竹葉草?或是求米草?看葉子不太像。
名稱待查?
看葉子形狀,以為是秋海棠科,查了一下【福星花園秋海棠科】,裡面只有台灣秋海棠、鹿谷秋海棠、圓果秋海棠的葉子比較像,但是花形都不一樣,這讓我有點懷疑是不是秋海棠了??(當然也有可能這是已經凋零的花,不太能確定)
這是北部郊山潮濕步道常見的樓梯草屬,不過,還不太會分辨冷清草和台灣樓梯草的差別,猜想這是冷清草。
冷清草、闊葉樓梯草、赤車使者,這大概是在北部水氣重路線最常見的三種草,都是蕁麻科的,見:【福星花園:蕁麻科】,只是這種草不太好分辨。
這應該是大菁,也就是馬藍,藍染植物,沒有開花的時候,不太會分辨和台灣馬藍的差異。
【鼠刺】的花。
其實吸引我注意的是「鼠刺」的葉子,那葉邊像刺棘的造型也是這樹名「鼠刺」,過去常常在低海拔郊山上看到這種葉子,一直誤解以為是某種櫟,最近網友告知,才知道這是「鼠刺」。
還有一種和「鼠刺」類似的是「小花鼠刺」,花型很像,最大差異是「小花鼠刺」成熟之後,葉子就沒有這些刺棘邊。
【山露兜】(又名:山林投)
在筆架連峰稜線上,一路看到的植物,除了那些堅強的喬木之外,還有不少這些盤爬在樹上的植物,而且這植物有些不需要攀爬,可以自己獨立生長。
一開始,誤以為這是林投,但是葉片上沒有刺,應該不是林投,搜尋一下類似林投的植物,果然有一些露兜樹科植物,在低海拔稜線上,常看到就是這種山露兜,或是叫山林投。
【山露兜】的莖,感覺很脆弱,需要依附在大樹或是石頭上,網路上搜尋【山露兜】的花、果,長得也很有趣。
(這裡的破傘蕨長得好茂密啊,這是台灣北部、南部特有的蕨類!)
看葉子形狀,以為是秋海棠科,查了一下【福星花園秋海棠科】,裡面只有台灣秋海棠、鹿谷秋海棠、圓果秋海棠的葉子比較像,但是花形都不一樣,這讓我有點懷疑是不是秋海棠了??(當然也有可能這是已經凋零的花,不太能確定)
「冷清草??」(尚不確定品種)
這是北部郊山潮濕步道常見的樓梯草屬,不過,還不太會分辨冷清草和台灣樓梯草的差別,猜想這是冷清草。
冷清草、闊葉樓梯草、赤車使者,這大概是在北部水氣重路線最常見的三種草,都是蕁麻科的,見:【福星花園:蕁麻科】,只是這種草不太好分辨。
「馬藍」
這應該是大菁,也就是馬藍,藍染植物,沒有開花的時候,不太會分辨和台灣馬藍的差異。
Part B、筆架連峰-【西帽子岩】
「生根卷柏」
這是【生根卷柏】,在低海拔潮濕地區很常見的蕨類。
網路搜尋一下,低海拔卷柏有三種:全緣卷柏、異業卷柏、生根卷柏,差異分辨,見這網誌:〖全緣卷柏 vs 異葉卷柏 vs 生根卷柏〗。
「某種桫欏??」
這應該是某種桫欏的嫩芽,只是光從嫩芽,不太會分辨,每次都被這樣的嫩芽所吸引。
「鼠刺」
【鼠刺】的花。
其實吸引我注意的是「鼠刺」的葉子,那葉邊像刺棘的造型也是這樹名「鼠刺」,過去常常在低海拔郊山上看到這種葉子,一直誤解以為是某種櫟,最近網友告知,才知道這是「鼠刺」。
還有一種和「鼠刺」類似的是「小花鼠刺」,花型很像,最大差異是「小花鼠刺」成熟之後,葉子就沒有這些刺棘邊。
Part C、筆架連峰-【炙子頭山】
「山露兜」
【山露兜】(又名:山林投)
在筆架連峰稜線上,一路看到的植物,除了那些堅強的喬木之外,還有不少這些盤爬在樹上的植物,而且這植物有些不需要攀爬,可以自己獨立生長。
一開始,誤以為這是林投,但是葉片上沒有刺,應該不是林投,搜尋一下類似林投的植物,果然有一些露兜樹科植物,在低海拔稜線上,常看到就是這種山露兜,或是叫山林投。
【山露兜】的莖,感覺很脆弱,需要依附在大樹或是石頭上,網路上搜尋【山露兜】的花、果,長得也很有趣。
「雙扇蕨」
【雙葉蕨】(又名:破傘蕨)
筆架連峰的稜線上有不少雙葉蕨,很早以前就在北部山區注意到這雙葉蕨,後來查詢才知道,這只有分布在台灣北部和南部低海拔山區,
除了陽明山區,在二格山和猴山岳的遊記也常常看到雙葉蕨的蹤影。
其實,去辨認去記得這些林道山徑兩側的小花小草名字,在開始騎林道、走山路的初期,完全沒有任何幫助,也沒有什麼成就感~
但是,隨著遊記累積越來越多,有些重複出現的小植物開始出現意義。
尤其是非人工種植,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著明顯的地理位置因素。
例如,冷清草、赤車使者、桫羅、台灣馬藍、秋海棠通常會出現在溪流附近,在陽明山系的內雙溪古道、大屯山古道,很容易看到這些植物。(但是在中級山高度的松蘿湖和南勢溪,這些植物就不太多了)
筆架稜線上的雙葉蕨數量比擎天岡那一帶還要茂密還要多,之前就知道雙葉蕨喜好潮濕環境,但奇妙的是,筆架稜線山腳的溪谷環境,幾乎看不到雙葉蕨,一直到筆架山基點附近的稜線才開始大量出現。
這讓我思考,雙葉蕨是不是同時喜好潮濕、陽光?所以溪谷反而不利於雙葉蕨生長?
(擎天岡的雙葉蕨,也是在陽光比較充足的步道上,內雙溪古道幾乎沒有雙葉蕨)
另外,這是第一次看山徑上注意到山林投,很容易在海邊步道看到兄弟植物:林投,東北角沿岸,或是南部的門馬羅山溪谷,滿滿的林投。
山林頭也有著類似雙葉蕨的情形,潮濕的溪谷環境幾乎看不到山林投,但是一走上筆架連峰的稜線,稜線一路上滿滿的山林投,不知道山林投是不是比較抗風,所以可以在稜線上生存?
Part C、筆架連峰-【筆架山】
「圓葉雞屎樹」
「圓葉雞屎樹」
常在台北周遭潮濕山區看到這種樹葉,一直沒有認真去查詢這是什麼樹。
第一次看到在葉基開出的五瓣小花朵,猜想用低海拔五瓣小白花,可以查到這植物名稱,但是太多種類,很不容易查到。
最後還是用低海拔灌木來查詢,找到「雞屎樹」這一類別,「雞屎樹」有19種,大多葉形都是細長形,只有「圓葉雞屎樹」比較像。
低海拔有不少灌木和雞屎樹一樣,從葉基長出小白花,果實呈現藍紫色,一串串鑲在葉基上,非常好看。(網路上資料是說,雞屎樹果實是竹雞的最愛)
「雙扇蕨」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