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植物彙整集合三次和【耳空龜山】相關旅程拍攝的植物集合成一篇。




這是清幽的〖菁桐古道〗。

這倆張一張是【耳空龜山】基點附近的雙扇蕨盛況,一張是稜線上盛開的金毛杜鵑。「2018.03.29 〖菁桐古道〗-【耳空龜山】-【四分尾山】-【大尖山】」這次路線,主要是想經由〖耳空龜山步道〗,從「菁桐車站」走到「汐止車站」,同時去回味一下【耳空龜山】基點附近雙葉蕨盛況。
這次旅程,包含三條步道:

  • 〖菁桐古道〗(2.7km)。
  • 〖耳空龜山步道〗(5.7km)。
  • 〖大尖山步道〗(2.6km)。

以及三座山:

  • 【耳空龜山】(588m)。
  • 【四分尾山】(641m )。
  • 【大尖山】(460m)。

  1. 遊記:2018.03.29 〖菁桐古道〗-【耳空龜山】-【四分尾山】-【大尖山】
  2. 路線:路線紀錄:〖菁桐古道〗【耳空龜山】【四分尾山】【大尖山】
  3. FB:【好野遊 賞台灣
  4. 相簿:【耳空龜山】-【四分尾山】-【大尖山】植物
  5. 植物:【耳空龜山】植物:〖菁桐古道〗【耳空龜山】【四分尾山】【大尖山】
  6. 遊記:淡蘭古道遊記路線彙整

【植物紀錄本文】


A、「菁桐車站」->〖菁桐街〗->〖菁桐古道〗入口。


【哈哼花】

(又名「家蛇草」「抱壁蟑螂」)



【哈哼花】(又名「家蛇草」「抱壁蟑螂」),聽說【哈哼花】北部低海拔山區比較多,南部比較少。
【哈哼花】葉形

【哈哼花】整個鋪在路邊的山壁上,無走莖,葉形是長卵形,網路資料說這葉形像蟑螂,匍匐在山壁上,所以又叫作「抱壁蟑螂」,聽說這是有名的降血壓藥草。
【哈哼花】花序

【哈哼花】花序:總狀花序,長長花莖,單朵花互生。


B、〖菁桐古道〗->〖耳空龜山步道〗入口。


【佛式通泉草】


常見的【佛式通泉草】,階梯旁邊應該水源豐沛,才會有茂盛的通泉草。


【雙扇蕨】


這是菁桐古道,魔神仔洞附近,坍方的舊路上,看到唯一一小叢雙葉蕨,菁桐古道目前的正路比較潮濕,完全看不到它的飛爪。
〖菁桐古道〗這裡的「雙扇蕨」很少,在後面的【耳空龜山】才會出現大量「雙扇蕨」,稍後再彙整一下這次「雙扇蕨」的聚落分佈。

「早田氏蛇根草」



自從在【加里山】遇到「蛇根草」之後,在許多不同海拔地方像是中海拔的【加里山】,地海拔的〖一坑古道〗、〖絹絲瀑布〗、以及今天的〖菁桐古道〗都遇到「蛇根草」,若不是在花季,光是看葉子,實在認不出來是「蛇根草」,這花萼上有許多突起的瘤狀物,這應該是「早田氏蛇根草」。


「台灣山菊」



這是很常見的「台灣山菊」,就算不是花季,特殊的葉子都很容易辨認出來這是「台灣山菊」。

「大金髮蘚」



很訝異在古道中央看到一叢旺盛的「大金髮蘚」。
「大金髮蘚」常出現在溪谷旁泥濘土壤或是石頭上,甚至在雨季溪水較多季節,可以長在水裡面,非常喜歡水多環境。
這些「大金髮蘚」是在〖菁桐古道〗步道中間發現的,有點訝異竟然長在完全沒有溪流的步道中間。
〖菁桐古道〗雖然很潮濕,但是旁邊的溪流非常小,甚至沒有名稱,步道也離這個小溪流有點距離,「大金髮蘚」應該是沒有辦法存活在步道中間的。 稍微觀察一下,這些「大金髮蘚」底下是人工沙袋,猜測曾經大雨將步道沖刷成溝,所以用人工沙袋來補強步道平整度,因此雨水累積在沙袋裡面,產生適合大金髮蘚的潮濕環境,因而滋養了這樣生氣蓬勃的「大金髮蘚」。

「變葉懸鉤子」



猜測這是「刺花懸鉤子」。

「紅子莢蒾」



葉子表面光滑,猜測是「紅子莢蒾」。
這次在兩個路段,看到好多「紅子莢蒾」,一段是在〖菁桐古道〗接近汐止端,一段是在〖大尖山步道〗已經準備要下天秀宮階梯的路旁。
〖菁桐古道〗上的紅子莢蒾含苞待放,天秀宮階梯路旁紅子莢蒾已經綻放雪花片片的小花朵,非常漂亮。


「腎蕨」



 這是「腎蕨」根部塊莖,「腎蕨」保存水分的方式,若缺水,可以吃這塊莖補充水分。
「腎蕨」分佈範圍很廣,低海拔郊山或是中級山都很容易看到「腎蕨」。

並不是每一個「腎蕨」都會長出塊莖,曾經拔過幾棵,都沒有發現,後來慢慢找到一個模式:就是生長在非常乾燥土壤的「腎蕨」,比較容易長出塊莖,不過這尚待驗證。


「寒莓」



好大一片「寒莓」,可惜沒看到漿果。


C、〖耳空龜山步道〗->【耳空龜山】->〖大尖山步道〗入口。

5.7公里的〖耳空龜山步道〗一路是稜線,一開始從〖菁桐古道〗進入之後是「東北-西南」走向,在【581峰】之後,就轉變成「東南-西北」走向。
一直猜測這稜線走向的轉折是不是影響雙葉蕨分布的因素??

因此這裏會將〖耳空龜山步道〗分成兩部分:

  • 〖菁桐古道〗入口-【581峰】:「東北-西南」走向。
  • 【581峰】-〖大尖山步道〗入口:「東南-西北」走向。

C-1、〖菁桐古道〗入口-【581峰】:「東北-西南」走向。

「牛奶榕」


「牛奶榕」嫩葉呈現鮮紅色,非常漂亮,成熟後轉變成綠色。

「曲紋黛眼蝶」(雌褐蔭蝶)雄蝶



看到翅膀上那一堆眼環,猜測是蔭蝶,比對之下,應該是「曲紋黛眼蝶」(雌褐蔭蝶)雄蝶。

「雙扇蕨」



走在〖耳空龜山步道〗稜線上,慢慢開始出現比較多的「雙葉蕨」,不過在【581峰】之前的稜線上,「雙扇蕨」還不是很多,要轉向【耳空龜山】,才會出現比較多。

這幾個路段,可以看到少量出現的雙扇蕨,零星分佈。



後面〖耳空龜山步道〗接近【581峰】附近,這個位置也有少量的雙葉蕨。

雖然雙葉蕨喜好陽光,但是如此裸露位置,雙葉蕨不見得比較多,(步道左右兩側)反而是有點樹蔭,但是陽光還是可以充分灑下來的山坡,是雙葉蕨分布比較多的區域。

典型稜線路徑,可能是高度不夠,旁邊有比較高的山擋著風,〖耳空龜山步道〗稜線上都還有不少比較高的樹種,不像其他稜線步道,只能出現抗風性強的矮灌木(像是杜鵑)。

這是比較接近【581峰】的小邊坡,有一個小聚落出現。


「眉眼蝶」



「眉眼蝶」又名「小蛇目蝶、紫帶眉眼蝶、擬稻眉眼蝶」。
剛看到翅膀上那些小眼睛和那一道白色線條,本來以為這是永澤黃斑蔭蝶,後來覺得翅膀形狀不太一樣,後來才查到蛇目蝶也有類似眼睛紋路,才查到「小蛇目蝶」。

「小青斑蝶」



青斑蝶和紫斑蝶都非常喜歡澤蘭花香,每次遇到盛開的澤蘭,都會看到青斑蝶或是紫斑蝶在附近飛舞。
這青斑蝶的白紋面積比較大,應該是「小青斑蝶」。

「大屯尖葉槭」



令人驚喜的是,在〖耳空龜山步道〗上竟然看到「大屯尖葉槭」,這裏溫度應該不像擎天崗那樣低,竟然也適合「大屯尖葉槭」生長。

這張可以看到稜線上的「大屯尖葉槭」,相對於旁邊比較高大一點的樹種,「大屯尖葉槭」在這裡顯得矮小。



這次行程雖然是三月,但是都沒有看到這裡的「大屯尖葉槭」有花朵,也沒有翅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海拔低、又比較熱,翅果已經提早成熟掉落??




【大屯尖葉槭聚落分佈心得】

很驚喜地會在 這裡看到「大屯尖葉槭」,這是這次【耳空龜山】路線「大屯尖葉槭」大約分布點。
(備註:這圖只有顯示位置,無法呈現分布密度)


「黑線黃尺蛾」


Q3290008 (1)

楊大哥眼睛很利,這躲在葉子下,都被楊大哥發現,這以前有找出名字,但是當下又想不起來,後來查出來是「黑線黃尺蛾」,沒想到尺蛾的成蟲也如此漂亮。


C-2、【581峰】-〖大尖山步道〗入口:「東南-西北」走向。


【581峰】很像一個假山頭,沒有什麼明顯的山頭模樣,也沒有基點,這裏是條三叉路:
從〖菁桐古道〗過來:東北-西南方向。
往【耳空龜山】方向(續行往【四分尾山】):東南-西北。
往【石底觀音山】(〖一坑古道〗方向):西。


【雙扇蕨】



這是「雙石塔」-【耳空龜山】之間,靠近【耳空龜山】附近山坡的大型雙葉蕨聚落,當時是個人看過最大聚落,後來在【猴山岳】稜線上【阿柔洋山】附近也看到類似大型雙葉蕨聚落。

【雙葉蕨聚落分佈心得】


這是「雙葉蕨」大約分布點。
(備註:這圖只有顯示位置,無法呈現分布密度)

這次路線包含三段路徑:〖菁桐古道〗、〖耳空龜山步道〗、〖大尖山步道〗。
第一段路徑,〖菁桐古道〗,是「淡蘭古道」當中的一段,算是是溪谷越嶺路,本來就預期不是適合雙葉蕨生長環境,果不其然,只有在魔神仔洞附近看到一小株雙葉蕨。

其他兩段路徑,〖耳空龜山步道〗、〖大尖山步道〗都是稜線步道,應該就有機會適合雙葉蕨生長。
但是有點出乎意料,第三段路徑〖大尖山步道〗上完全沒有看到雙葉蕨,【大尖山】、【四分尾山】高度都在500m附近,應該不是海拔高度因素,不確定〖大尖山步道〗不適合雙葉蕨生長的原因??
前一兩次活動就發現【耳空龜山】幾點附近山坡有大量的雙葉蕨聚落,所以這一次也是以第二段路徑〖耳空龜山步道〗作為重點觀察路徑。

這次的觀察發現兩點:
1、
〖耳空龜山步道〗稜線呈現一個閃電之字形狀:
第一段:菁桐端入口到【581峰】:東北-西南走向,
第二段:【581峰】-【耳空龜山】-山腰古道叉路:東南-西北走向,
第三段:山腰古道叉路-鵠鴣崙路出口,又恢復成:東北-西南走向,
〖耳空龜山步道〗這三段當中,都有雙葉蕨分佈,主要在第二段東南-西北走向的稜線上,尤其是【耳空龜山】-山腰古道叉路這段,雙葉蕨明顯的數量多且範圍大。
【581峰】附近還沒有很明顯的雙葉蕨聚落分佈,過了雙石塔,【耳空龜山】前後有不少大型雙葉蕨聚落。
而第一段和第三段分布的比較零星,數量也比較少 。
2、
另外一點有趣的是,〖耳空龜山步道〗這三段的雙葉蕨聚落都生長在北邊的山坡,南邊的山坡則沒有雙葉蕨聚落,也就是:
第一段東北-西南走向稜線,雙葉蕨聚落生長在西北方向山坡,
第二段東南-西北走向稜線,雙葉蕨聚落生長在東北方向山坡,
第三段東北-西南走向稜線,雙葉蕨聚落生長在西北方向山坡,

結合上述兩點,也就是說〖耳空龜山步道〗東北方向山坡出現大量的雙葉蕨聚落。
(備註:雙葉蕨比較少出現在稜線上,但是喜歡群聚在稜線旁邊山坡)


「刺花懸鉤子」


這應該也是前面看到的「刺花懸鉤子」。


C-3、【耳空龜山】


「金毛杜鵑」


離開【耳空龜山】之後,往【四分尾山】方向續行,開始出現盛開的金毛杜鵑。
不太確定【耳空龜山】和〖菁桐古道〗之間稜線是否有金毛杜鵑?不過,這次只有【耳空龜山】、【四分尾山】之間可以看到盛開的金毛杜鵑。

這張可以看到金毛杜鵑生長在稜線上,雙葉蕨生長在山坡上。
〖風擎步道〗有著類似情境,稜線上生長著金毛杜鵑和大屯尖葉槭,邊坡則長著雙扇蕨,只是〖風擎步道〗稜線上有著非常多的大屯尖葉槭,非常少量的雙扇蕨。

下面這張,已經快要接近鵠鴣崙路出口,還可以看到盛開的金毛杜鵑,這樣一大叢金毛杜鵑真的很華麗。


【雙扇蕨】



往【四分尾山】方向,【耳空龜山】基點附近還有幾大聚落的雙扇蕨。

這段緩坡也開始出現大量雙葉蕨。

數量雖然沒有剛才邊坡得多,不過,這裡地勢平緩非常方便接近去拍雙葉蕨,尤其幼苗。

這棵雙葉蕨幼苗紅噗噗的非常漂亮,毛茸茸的像小毛球,從上方的角度看這棵幼苗,似乎更加紅潤。



這兩張可以看到邊坡旁,茂盛的雙扇蕨聚落。



續行已經快要到〖耳空龜山步道〗出口(鵠鴣崙路),本來以為不會在看到雙葉蕨,沒想到在這平緩山坡又看到一大片雙葉覺聚落,看著紅嫩葉片真是蠻開心的。

雖然已經走得很累,忍不住停留一會,多拍些特寫。

這一片真是完美無瑕,是這一陣子拍到最完整無缺的雙葉蕨葉片。


往「小坑山」叉路牌,這裡是最後看到「雙扇蕨」身影的地方。


「大屯尖葉槭」




這裡又發現一棵大屯尖葉槭,一路上並沒有發現太多大屯尖葉槭,但是已經非常驚喜。



雖然只有幾棵大屯尖葉槭,數量比想像中的多,本來以為〖耳空龜山〗上會完全沒有大屯尖葉槭。




「蕨」



這兩張照片是為了記錄一下,二回羽狀複葉和三回羽狀複葉,排列在一起,就比較看得出來明顯差異。
本來以為這樣矮小的可能是「台灣樹蕨」,不過也有可能是幼小的「觀音座蓮」,這需要再查證。


「栗蕨」



這是栗蕨的嫩芽,也是非常漂亮,上次在大油坑拍了不少。


D、〖大尖山步道〗

2.6km的〖大尖山步道〗,經過兩個山頭:【四分尾山】、【大尖山】,其中【大尖山】是小百岳。



D-1、【四分尾山】->【大尖山】


進入〖大尖山步道〗之後,已經看不到雙葉蕨蹤跡。
「大屯尖葉槭翅果??」



在這地面上發現灑落一地的翅果,還不太會從翅果去分辨這是青楓翅果?還是大屯尖葉槭翅果?
這翅果體型很小,不像是青楓的翅果,猜想應該是大屯尖葉槭的翅果。


「栗蕨」



〖大尖山步道〗雖然也是稜線,不過步道兩旁的蕨類是栗蕨較多,而不是芒萁,猜測這裏水氣比較重一點。(右下角有些細嫩的杜鵑)

「紅子莢蒾」



這是前面標示過的「紅子莢蒾」,花苞已經快要綻放。

「台灣赤楠」




看這紫紅色嫩葉,猜測應該是「台灣赤楠」。


D-2、【大尖山】->天秀宮。


「紅子莢蒾」



這裏有一株小棵的「紅子莢蒾」,小型白色花朵已經完全綻放,原來花朵如此迷你。

本來有點懷疑這幼小的莢蒾會不會是「呂宋莢蒾」??不過葉片表面沒有細毛,應該還是「紅子莢蒾」。




2018.01.06 〖紙寮坑古道〗-【上鹿窟崙山】-【四分尾山】-【大尖山】

  1. 遊記:2018.01.06 〖紙寮坑古道〗-【上鹿窟崙山】-【四分尾山】-【大尖山】
  2. 路線:路線紀錄:〖紙寮坑古道〗-【上鹿窟崙山】-【四分尾山】-【大尖山】
  3. FB:【好野遊 賞台灣
  4. 相簿:2018.01.06 〖紙寮坑古道〗-【上鹿窟崙山】-【四分尾山】-【大尖山】
  5. 植物:【耳空龜山】山系植物
  6. 遊記:淡蘭古道遊記路線彙整
  7. 無尾熊百爬的55爬:「無尾熊愛爬100目標紀錄


第一張圖,這次旅程所經過的四個福德宮(大都清朝年間,近百年土地公廟)。

第二張照片是這次的主旅程路線,沿著永定溪而上的〖紙寮坑古道〗,非常漂亮典型的台灣小溪流古道。
〖紙寮坑古道〗、〖一坑古道〗、〖菁桐古道〗都是〖淡蘭古道〗中段銜接汐止-菁桐之間的古道,只是〖紙寮坑古道〗、〖一坑古道〗路線非常短,需要搭配其他路線來完成「汐止-菁桐」,而〖菁桐古道〗規模大了許多,可以獨立銜接「汐止-菁桐」之間。
「2018.01.06 〖紙寮坑古道〗-【上鹿窟崙山(紙寮山)】-【四分尾山】-【大尖山】」這次路線,大致是將三段路線組合起來:

  • 〖紙寮坑古道〗
  • 【上鹿窟崙山(紙寮山)】步道
  • 〖大尖山步道〗。

其中經過三座山頭:

  • 【上鹿窟崙山(紙寮山)】
  • 【四分尾山】(641m、超級棒視野,只是這次霧、風很大 )
  • 【大尖山】(460m、小百岳)

這三條路線的特色,分別揉合了台灣北部三種不同的山徑風格:

  • 沿溪而行的〖紙寮坑古道〗(和內雙溪古道風格很相似)。
  • 直切等高線登小山頭的【上鹿窟崙山(紙寮山)】。
  • 〖大尖山步道〗則是典型稜線路線(【四分尾山】【大尖山】兩座山頭之間的稜線)。

算是一次滿足三種不同路線風格的北部山區。


【植物紀錄本文】

B、〖紙寮坑古道〗:

(〖紙寮坑古道〗這整段約2.29km,爬升238m,沿著永定溪蜿蜒而上,是今天最漂亮的一段路程,這段路徑會經過兩座福德宮。)



「紙寮溪」
P1067898 (1)

「馬藍」
P1067904 (1)


P1067911 (1)


P1067914 (1)


P1067916 (1)


P1067931 (1)


P1067933 (1)

P1067967 (1)


P1067968 (1)



D、【上鹿窟崙山(紙寮坑山)】



P1067975 (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fei 的頭像
    afei

    阿非邦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