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駭客任務MATRIX》三部曲不僅僅將港式武打風格吹捧成一種電影風格顯學,在《駭客任務MATRIX》動畫集與《追殺比爾》的推波助攔下,日式動畫特色也成為閃耀之星(當然,日本動畫迷會說:我們老早就在高喊日本動畫的迷人之處了)。
這些好萊塢電影風靡台灣民眾之際,來談日本動畫或是談論日本動畫作者,算是水到渠成,不用多費口舌去辯駁日本動畫究竟有無資格被當作一種作品來談論。
此刻幸運的是,重要的問題是怎麼談(how)?而不再是該不該談(why)!
當 然,不論就生產脈絡、成果表現或是愛好者的熱情等等各方面來說,日本動畫早已發展成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體系(若是再結合漫畫電玩這兩個體系來看,更是巨大而 多樣化);面對如此龐大的體系,認為會有個單一全面而深入的方法來進行剖析了解,這樣的想法似乎是太天真了。相對地,認為解析動畫只需要單純地反應熱情、 喜好與感動,這樣的思索也太簡化,太過於忽略動畫的蓬勃發展現況。
因此,面對如此複雜而多面向的發展,取代熱情的讚揚或是冷酷的數落,改以採取一種崎嶇零散的分析比較思路來試著發掘隱含的可能關連性。
這系列的文章是由許多短篇小文章所組合而成的;一開始,這些零散的文章並沒有依循共同的主題或是有意識地聚焦在某種論調上。只是在某一天,赫然發現原來這些文章都是圍繞在押井守這位日本動畫監督身上。(仔細地檢討,筆者自己甚至沒有其他關於日本動畫主題的文章。)
以幾位佔有重要地位導演作為出發點,不論是景仰這些導演的成就還是企圖以此為基石去了解日本動畫,這樣出發點非常地直覺而自然;當然這出發點本身就是站在作者論和伴隨作者的作品論這 兩個方法的基礎上,因此這出發點所展開的了解思路也將會包含這兩個方法的優缺點;姑且不論這些優缺點為何,要注意的是避免一些簡化毛病的態度,一是那種作 者論簡易版:這一切都是大師的深邃表現,是我們凡人無法理解之處(這種大師簡易版令筆者不解的是:究竟這種態度是想說明什麼?對大師的批評都是一種誤解? 那麼除了大聲喝彩還能做什麼?);另外一種要避免的類型是廉價批判的窘境:急於下判斷卻毫無蛛絲馬跡可供進一步思索與比較,遭遇修正批評壓力的時候,只能 淪落於說:啊!這只是你我觀念上的差異。(這是最常見的推托之詞,推卸掉修正批評的壓力。)
嚴格說來,筆者並沒有資格稱作一個迷,不論是動漫迷還是電玩迷。雖然,動漫電玩還是給予筆者大量的娛樂快感,但是,我缺乏迷特有的義無反顧地支持熱情,也因此沒有因為熱情而展開的收集狂或是歷史資料發掘狂。(因為缺乏熱情,常常懷疑我所撰寫關於動漫的文字,難以引起迷關於動漫熱情的共鳴。)
沒有迷特 有的熱情,又站在作者論與作品論的出發點上,我並沒有堅守作者論與作品論這兩個方法該有的責任,這責任就是去詳細剖析一個導演作品的各種面向;筆者反而是 先著手粹取這導演作品所出現的某個概念,然後以這萃取出來的概念去尋找該導演在各作品當中不同的呈現,並試圖擴及其他導演作品所出現的類似概念,以比較的方式來釐清概念各種呈現的差異。
這種比較的方法相當程度地背離了作者論的道路。如果,將每個作品當作一個分子,作者就是串連起各作品的明顯巨鏈,但是隱性牽動著各作品分子的鏈結力量不僅僅是導演,還有生產體系、概念呈現變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