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半睡半醒之間
突然想起很久很久沒有用到的一句話了:
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這是馬克思主義裡常用的一種概念!
不過我是在阿圖塞在意識型態與國家機器這本書裡,
(嚴格說是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和國家機器的意識形態這篇文章裡)
才真正理會這句話.

阿圖塞的理論被人歸類為結構馬克思主義,
阿圖塞在這本書裡不斷強調要重讀馬克思主義:
生產關係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
無產階級的概念都是根源自生產關係理論,

簡單地說,
各種社會諸如農業社會,手工業時代,都是某種生產模式產生的不同經濟關係,
所謂生產模式就是:(生產者運用生產工具生產出產品)這件事.
不同的生產模式,也就是不同的(生產者-生產工具-產品)三者關係造就出不同的社會關係,
而工業社會的生產模式就是:
集中而量大的資本,分工細膩的大規模機械生產,生產者單純地操縱某一部分機械,
(生產者工人並未擁有生產工具與產品,而是資本擁有機械和產品),
此時工人才被稱為無產階級(沒有生產工具的階級).

(這是非常古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面對目前複雜的資本主義,需要修正的地方非常多.)

然而,這種理論談的是社會關係,一個單一生產過程,如何擴充成一個社會關係呢?
阿圖塞將生產關係擴充成:生產關係與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簡單地說:每一次生產都會將生產條件消耗掉:
工人會累(不想工作,或是技術退步),原料會用完,機械會損壞(或是機械要更新),
產品會堆積賣不出去(資本無法回收).
如果不補充恢復這些生產條件:工人,原料,機械,資本,
那麼生產就無法持續,這個生產關係所造就的社會就會停滯而垮掉,
所以一個社會的生產關係,必然有相對應的生產關係再生產,來補充生產條件,讓生產不斷地持續下去,
也就是一個社會是由生產關係和生產關係再生產兩者交織起來的.
這種生產-再生產的鍊結才是社會的本體.

BY THE WAY
不過現在還有誰在乎這些話呢?
馬克思主義,生產關係,再生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