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晨六點迎著細雨從同安街騎到永吉路的工作室,雖然全身有點濕淋淋地,不過腦袋反而異常地清爽,上網又看到這則新聞,突然覺得世界正朝著美麗的方向前進啊!(哈哈!為何這樣想啊?真是莫名其妙的我啊!)不囉唆,趕緊記錄下來。
其實從科學人雜誌可以感受到暗物質這個東西似乎是這幾年物理界的熱門課題,我從物理界逃離已經十數年了,根本插不上嘴。不過,我那從事高能物理理論,又是台灣動漫界名人的同學,不知會不會講什麼?下次有聚會再問問吧!


《證明X粒子 台大教授何小剛撼物理界》

:(來自UDN的新聞)

證明X粒子 台大教授何小剛撼物理界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開始玩花之後,才真正感受到春天的威力,尤其是那種連續幾天綿綿細雨,在艷陽高照個數日之後,植物、花朵長得是特別的好。
前幾日差點被二樓借酒鬧事的惡鄰居砸壞我的花園,趕緊來整理一下目前頂樓花園有哪些花吧:

1、這是翠菊,應該是第二次開花成功了,花朵數比上次多了,真好。


2、這也是紋白蝶愛吃的醉碟花(見之前的誘蝶),不知哪飄來的種子,我原來的都是白色醉碟,這是自己長出來的花色,雖然有點艷,不過若是一叢有白有紫的醉蝶,應該很漂亮。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The Who - Who Are You:


The Who - Won't Get Fooled Again:


The Who - baba o'riley:


我對THE WHO的印象一直停留在《TOMMY》這張華麗的音樂劇專輯,其他專輯幾乎是沒聽過,一直到迷上《CSI》這影集,才對那嘶吼的Who、Who.........Who、Who........Who .............Are You,感到莫大的興趣;原本以為選用這首歌曲只是因為Who Are You?這句話可以呼應《CSI》裡尋找無名屍身分或是罪犯的情節;不過《CSI》系列製作人都選用THE WHO的音樂當作主題曲,想來《CSI》系列製作人是THE WHO的超級FANS,我相信應該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會因為《CSI》系列再去聆聽THE WHO的音樂。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完美人類》(英文旁白無字幕)



接續 The Five Obstructions 五道難題:《完美人類》五重奏一
自從上次整理完對於第一道難題的文章,至今快要ㄧ年囉,雖然說是因為剛好去年底非常忙碌,不過最主要是許多關於這五道難題的想法還不是很清晰,似乎ㄧ直沒有辦法寫得很深入,間隔這麼久了,來看看是不是可以有些新的路子來幫助思索。
在上ㄧ篇文章裡曾經說到拉斯馮提爾想要在拍製這部《完美人類》的目的似乎不在於讓《完美人類》更加的好看或是「偉大」,在第二道難題的一開頭,拉斯馮提爾表明了這就像是一種治療(我想,說的應該是指心理治療吧?)。
第一道難題裡,所提出的條件限制,諸如「古巴」、「12FRAME」,由這些條件所再製的第一個影片,與原始版本的差異當中,可以看得出這些條件所造成的影響。
如果說,拉斯馮提爾想所說得「治療」是一種「了解」:了解《完美人類》,了解原作導演約根萊斯。那麼達到這個「治療」、「了解」的手段就是:提出條件限制。
我們會常常聽到有人因為非常景仰一部影片,因而想要去「了解」導演想法或是「了解」影片的內涵,為了達到這樣的「了解」目的,一般而言所聽到的手段不外乎就是:蒐集影片背景資料、了解導演過去作品、蒐集導演對這影片的說法、分析思辯這影片的元素。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公主追殺令》壹

接續《公主追殺令》壹,在上次的文章中,有朋友回覆了一些想法,點出一些幫助我思索的方向;
例如SS網友說道:「色情影片工業是對女體消費與剝削的..........WHY?那對於男同志的色情影片呢?還是男同志的慾望流動影像就不是色情影片工業了?........」
這是一個極度論述的問題方向,這樣關於同志的論述方向的確會顛覆了老舊的女性主義,關於色情工業的看法,「消費、剝削」這種字眼似乎過於八股陳舊了。但是這真是一個龐大的論述工作,似乎超過我的能力了。

或者像是另外一位網友BB的角度,從電影本身的論點出發,去思考所謂的批判是什麼?這樣從電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似乎是我可以處理的方向;既然《公主追殺令》導演宣稱自己的詮釋是對色情影片工業的批判,那麼我就先依循著導演所宣稱的這個批判道路來開始思考!

從一些評論來看,幾乎大家都會從幾個電影橋段來闡述「對色情影片工業的批判」:
1、小公主要將舅舅褲頭的拉鍊拉下。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黑色之書》是最近正在閱讀的書,不過看得很緩慢,每次都只能翻個一兩頁 ,在今天進度裡,看到一句話,感到非常地滿足:



「當記憶的花園逐漸荒蕪,一個人會開始珍惜最後殘存的花草。為了不上它們凋萎,我從早到晚灌溉澆水,悉心照料。為了怕忘記,我回想、再回想。」(中譯本P48)

或許是我正屬於那種「正在逐漸荒蕪的記憶花園」,也或許,工作正逐漸佔去自己生命的絕大部分!不僅僅是一些記憶正在凋萎,而是周遭很多東西都慢慢減少,不論過世的NONO還是不再聯絡的朋友,而能夠認識的朋友慢慢只能是從工作中接觸的,即便是很認真、誠懇地對待,也常常會突然消失、冷淡;只能剩下記憶、只能慢慢的淡薄。

所謂的「活著」,就是每天都會有新的記憶產生,快樂的、討厭的、激烈的、淡淡憂傷的,這些新的感覺賦予記憶一種生命感,一同前進。又不像真正的花園,凋萎的花草,拔掉老枝,撒下新的種子,就可以有新的嫩芽冒出來。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應該如何看待《公主追殺令》這部動畫電影呢?



我是不是應該要說,《公主追殺令》對色情影片工業的一種控訴,是對女體消費與剝削的一種反動?
還是我應該要說,《公主追殺令》是一部充滿著黑色暴力美學的歐洲動畫?
或者,我可以淡淡地說,如同《駭客任務》、《追殺比爾》等美國電影一樣,《公主追殺令》這部歐洲動畫也深受日本動畫的影響?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戰廢品


這是我的第一本哈金小說,也是第一次看到關於韓戰的傷痕文學(摁!這算是傷痕文學嗎?唉!像我這種連文學皮毛都不懂的人還是不要學人賣弄名詞啊!)。

不像越戰經由好萊塢,變得好像是台灣自家事一樣,韓戰對於台灣而言似乎太遙遠了;能夠像是自家事一般有著那股戰爭氣息的書,在台灣能夠感受到,似乎僅僅停留在二次大戰的中日戰爭,或是被日本徵兵所參與的二次大戰。因此看著《戰廢品》描述韓戰,有著莫名的疏離味;戰爭的殘酷,戰爭的折磨,被俘的求生存與求尊嚴,


PS: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Feb 25 Sun 2007 20:39
  • 誘蝶

誘蝶,這樣講真是好聽。
這幾日在花草論壇網路溜達溜達,才知道真的有人為了讓自己的花園有著各式各樣的蝴蝶,很認真地去養一些誘蝶植物
誘蝶植物應該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吸引蝴蝶來取蜜的,一種是吸引蝴蝶來產卵的(蝴蝶毛毛蟲非常挑食)。這篇文章整理得很棒:蝴蝶蜜源和寄主植物

說起來,應該很自然地:喜歡花草,自然會喜歡輕盈漂亮的蝴蝶,而且有花草的地方,很容易就會吸引蝴蝶覓蜜、很容易就會有小毛毛蟲在這裡蛹化、成蝶。
不過,經歷過一次樺班蝶的蜂湧與消失之後,才知道這其實是一件很吊詭矛盾的事情:吸引蝴蝶覓食的植物不一定會讓她產卵,更何況有些毛毛蟲非常挑食,像樺斑蝶的毛毛蟲只愛吃馬利筋唐棉;於是,在有限範圍的小花園,若沒有天敵,例如樺斑蝶就會肆無忌憚地生出一大堆的毛毛蟲,很快地,那有限的唐棉就被啃蝕殆盡,連梗的皮就吃掉了(這時候,這顆植物也就死透透了),一旦吃完了,這些毛毛蟲就會興沖沖地去蛹化,也不管自己體型夠不夠;此時,就會看到許多不夠大的蛹,永遠掛在那邊孵不出美麗的蝴蝶。
也就是說,若沒有足夠的植物,毛毛蟲不夠吃,蝴蝶就孵不出來(或者說數量就不夠看起來漂亮),而這些植物也都斷了繼續生存下去的機會,簡直是兩敗俱傷;只能再去想辦法拿到那些誘蝶植物的種子,再來這麼一次輪迴。

目前,我的花園有三種誘蝶植物: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延續 ->回到攝影家-Diane Arbus作品速速看(一)

最近Diane Arbus的傳記電影要在台灣上映了:《皮相獵影》,三月二號上映,由妮可基嫚飾演Diane Arbus
妮可基嫚的形象感覺似乎太高貴了,或許適合還在哈波雜誌擔任攝影師時期的Diane Arbus,開始轉變專注freak攝影後的Diane Arbus,就不知道適不適合由妮可基嫚詮釋了。
不過至少有了妮可基嫚的加持,台灣才會有片商願意引進,否則有多少人知道Diane Arbus呢?

從台灣相關網站上,看看對於這部電影的描述:
然而,這部電影偏離了艾柏斯的真實生活,虛構出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故事和一段感情,想像她在創作出第一張人像攝影作品之前的歲月裡,心理和情感上可能有的起伏轉變。
萊諾的靈感來源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是薛伯格和威爾森在尋找人物構想時發現的,他們覺得這個角色必須是艾柏斯可能會拍攝的對象,卻又不能是侏儒、巨人或變裝癖之類的形象,於是塑造出萊諾這個一般人眼中的「怪胎」
FROM《皮相獵影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豬年,大年初一清晨,一晚沒睡,Janis Joplin 美好的聲音,讓我在這個年有個感動的開始。
真好!



不知為何睡不著?於是在大年初一的五點清晨騎著腳踏車來到工作室,想說乾脆來作點工作好了,反正過年是一定要趕著工作了(謎之聲:感謝馬克兄啊!),早作晚作是一樣要作的,此時,昏昏沉沉的腦袋又還想偷懶的心情,最適合來作抓帶子的無聊部份了。

不知道為何會想到去YouTube 聽聽Janis Joplin,一開始只是想要將《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轉到我的IPOD;沒想到一開啟YouTube之後,就看到Janis Joplin,那一聲「CRY BABY」敲開了我今年第一道清醒。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拜朋友之賜,前一陣子去參加博偉的試映會,看了《跳躍吧!時空少女》以及最近賣力宣傳的《地海戰記》。

地海戰記》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吸引人們注意這部動畫: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宮駿兒子宮吾郎的第一部導演作品、著名的原著奇幻小說、優美的主題曲。
這些條件大概讓代理的博偉對於賣座目標深具信心,大力推動宣傳!
不過就如同地海系列小說的概念一樣,一些具有正面力量出現的時候,其黑暗的勢力也悄悄地隱現。

看完 《地海戰記》,第一個想到是身為導演的宮吾郎在哪裡?吉卜力工作室高標準的動畫能力,以及和宮駿共同成長的歷史背景,使得 《地海戰記》的角色設定、動畫不無有著濃厚的宮駿作品風格,就算要說這就是吉卜力工作室風格,吉卜力工作室就是宮駿;那麼還是想找找宮吾郎在哪裡?甚至有些嚴苛的人會說:這根本是參缺不全的宮駿作品啊!
吾郎在台灣書展的宣傳記者會上,說過「父親不斷地質疑自己投入導演工作」,但宮吾郎仍堅定地製作《地海戰記》。或許宮駿和宮吾郎早就體察到吉卜力工作室力量的兩面性,只是一個選擇懷疑,一個選擇堅定。

試映會的主持人說道:《地海戰記》有其深刻的內涵;像我沒看過《地海戰記》小說,只是看完吉卜力工作室的《地海戰記》,雖然看到充斥在《地海戰記》當中一些說法,像是「平衡」、「生命」、「真名」;總覺得宮吾郎的《地海戰記》講得不清不楚的,實在不知到所謂真正的內涵是什麼?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來三個簡單有力的MV:



有陣子《流線胖小子》蠻紅,在不了解的狀況之下,我本來將他們定位成流行搞電子的EASY COME樂團,不過看到這MV之後,徹底改觀我對他們的印象。

這個MV非常地質樸,質樸地像是家庭VIDEO,在目前追求誇張視覺印象的浪潮中,真的是一股清流。
而這質樸的影像作法將最後一個簡單的重點強而有力地講了出來: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第一個是歐洲航空公司的CF,整個創意概念和視覺蠻正經八百的,但是有一點非常地浪漫,就是:將小孩環遊世界的夢想隱射轉化成一個飛機的影子。
當然,喜歡分析影像的人會說,這個隱射『將小孩環遊世界的夢想隱射轉化成一個飛機的影子。』是隱含了將慾望透過影子投射在歐洲航空公司上面。不過,這不就是這CF的目的嗎?或許說,這應該是所有航空公司都希望達到的目的;只是這個CF所用的影子隱喻手法蠻高明且浪漫地。



這個統一食品在泰國所作的廣告(其實我也不確定是不是在泰國製播的,聽起來像是日文發音,只是代理和製作公司都是曼谷公司),也是善用了小孩的慾望,在這CF裡,運用的是一個小毛毛蟲對茶葉清鮮嫩芽的渴望。
有別於上一個用大人口吻講小孩子夢想的語氣,這個茶飲料CF既然運用了毛毛蟲這個角色,朝向童話式趣味的方向發展,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期待,不過片尾的小毛毛蟲和摘茶葉人的對決(哭泣耍賴、催眠)還是出乎意料地有趣。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次出班當中,遇到一個熱愛栽種植物的攝影師描述種植植物的點點滴滴,似乎被他的熱誠感染到,冬藏在心中那一絲絲古老的記憶,因而有著冬蜇的蠢動,於是開始認真在自己的地方展開種植的行動:
像之前的文章:
頂樓花園
小花小草
我的花園
那位攝影師也提過他正在熱心於香料植物,所以一開始所嘗試的這些觀花植物和觀景樹木之外,我也一直寄望於種植香料植物(去建國花市逛逛應該可以發現香料植物似乎是這幾年熱門的植物),不過香料植物不太容易維護,經過幾次失敗之後,目前只有成功培養檸檬薄荷(或許是檸檬薄荷比較容易栽植吧!呵呵)。

搜尋一下檸檬薄荷的功效,上面說著「舒緩緊張情緒且有抗憂鬱的效果」,真是不賴;老父一直有容易情緒急躁、不易入睡的毛病,摘幾片檸檬薄荷的葉子,在加上菲律賓帶回來的蜂蜜(老父愛吃甜食),希望對他的失眠可以有些微幫助。
檸檬薄荷的培養:
(來自雅虎知識薄荷怎樣繁殖和照顧?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久沒文章囉!

沈寂如此久,腦袋已經不太靈光,要加熱一下下,電子的術語就是要RUN IN一下!
這個主題的好處就是很輕鬆,又有點動腦筋。
第一次看到這CF,還沒有意會到什麼有趣的地方,直到最後的SLOGAN:ABBA TO ZAPPA,才了解,原來玩的創意是類似於上次那個CF《來玩猜猜看吧!究竟有哪些電影?》。當然,這次的CF有些不同的趣味,像是ABBA TO ZAPPA這種A到Z的用法,還有每個樂手的ICON所描繪的形象出處。


以下是我想不出來的: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投給綠黨

今天看到這活動,不說二話,先支持!
晚點再說說想法!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如同【陽台裡,我和蜘蛛之間糾纏關係】所說, 之前都是在陽台上栽植我的花苗,自從頂樓的防水工程完工之後,我就將整個植物移到頂樓了,或許是場地更為寬敞的原因,蜘蛛在一夕之間都搬走了。
不過拜頂樓日光充足之賜,再加上充足的澆水,花圃比再陽台更為蓬勃。過去一直不開化的玉蘭花、七里香、波斯菊、百日草、五彩菊、鳳蝶花、松葉牡丹、勳章菊都開始大鳴大放!
此時,蓬勃生長的花圃,似乎也開始了另一波的生態系統,這幾天在黃果(從大陸廣東汕頭老家帶回來的種子)、以及一個不知名植物上發現大量的毛毛蟲:

這是黃果上孤獨的幼蟲,前幾天曾經看到一隻更大且是綠色(像黃果葉子一般綠)的蟲,不過已經消失不見了,希望是已經成為美麗的蝴蝶,而不是被鳥叨走!
(還是這是同一隻,只是不同的保護色呢?)


在這不知名的植物,則有兩種幼蟲:
(2006.11.01補注,經由下面強者提供資料,這不知名的植物叫做馬利筋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這是朋友spiky在英國唸書的作品:

spiky的說法:


跟你們分享一下一部12分鐘,線上龐克(punk)紀錄片:【20年的混亂 Charlie Haper, 20 years of Choas!】

剛剛上我以前的倫敦電影學校找資料,結果看到最近學校要做50年的校慶網頁,然後看到這個專題“Student films of this decade. In 1990s”,每隔10年的學校最佳學生影片。
結果當時(1997年) 我第三學期分組的紀錄片影片:【20年的混亂 Charlie Haper, 20 years of Choas!】 龐克紀錄片,獲選為這十年來最佳學生影片!
http://www.lifs.org.uk/50th/archives/90s-archive/20_years_of_chaos.php
http://www.lfs.org.uk/50th/index.php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Oct 08 Sun 2006 08:12
  • NONO



那天iPOD放出Lou Reed這首《Perfect Day》,頓時NONO的身影又湧到心理面!
一個多月過去了,那聲哀鳴還是很清晰的在心頭蕩來蕩去的。

總是精力旺盛 的NONO

我一直很後悔,那晚好多徵兆,告知著NONO就要離去了,我卻不以為意,以為和過去一樣,隔天醒來就可以看到NONO努力的搖著尾巴,然後趴下休息;雖然心理面早知道牠撐不久,但總是希望牠可以奇蹟般的好起來,和以前一樣的活潑。

如果,一個遺憾的如果,知道那是牠的最後一晚,多麼希望一直陪著牠身邊。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常常看到網路上有人掀起看場景猜電影的討論串,每次看到都讓人嘆為觀止,真是好厲害,這樣冷門的電影都猜得到,強!

這是MOTOT的CF,雖然是用動畫的表現形式,不過也是沿用了好多電影的場景,都算是蠻經典的電影,並不難猜,不過還是有一兩個場景,我不是很確定,不知有沒有超厲害的道友可以幫忙解惑一下!

這應該是電影初期那個像萬花筒跑步人的影片吧? 這是迪士尼早期的米老鼠,呵呵!
這應該是卓別林! 這到底是哪一步電影啊?是ALAN PARKER的《THE WALL》嗎?
這是《大都會》嗎?超熟悉的,可是完全不能確定! 這看起來也是很熟悉的畫面,在蘋果電腦的CF《1984》和最近的《V怪客》都有這樣的畫面,《V怪客》裡將這畫面和《奇愛博士》指揮部場景結合起來。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好久沒po文了,來點藝文消息吧!

售票網站:兩廳院售票系統

-----------------
8/10-9/26-新潮實驗室
-----------------

當週一到週三,當各種藝術媒介也可能循徑參與──
牯嶺街小劇場 >> 新潮實驗室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道電影難題-繁體中文The Five Obstructions》,一部關於1967年黑白老電影「再製」的影片,這算是一部「紀錄片」吧,呈現整個再製過程的紀錄。

《完美人類》(英文旁白無字幕)


這部影片開宗明義就是:拉斯馮提爾在學生時代非常景仰約根萊斯1967年黑白短片的《完美人類》;拉斯馮提爾表現景仰的方式就是設定了五個條件,希望約根萊斯在這在這五個限制條件下,約根萊斯重拍《完美人類》。
拉斯馮提爾似乎很喜歡設定限制條件,以前就搞過著名的Dogma宣言;不過這次拉斯馮提爾並不是要弄一個像十誡那樣的Dogma宣言,這次這五個條件比較隨性、個人化一些,有趣的是:並不是一開始就講得很清楚的究竟是哪五個難題?而是在拉斯馮提爾與約根萊斯閒聊當中,逐漸將條件成型。例如第一道難題的古巴,就是因為約根萊斯提到:「飯後一根海地雪茄對於思考很有幫助,雖然哈瓦那雪茄才是好東西,...........我從沒去過古巴」;拉斯馮提爾抓住約根萊斯這句話「從沒去過古巴」所透露出的些微訊息,因而將第一道難題設定成要去古巴拍攝(拉斯馮提爾甚至不知道就竟有沒有足夠的預算讓約根萊斯去古巴拍片)。
這樣的狀態讓這五道難題變得很有趣;這樣的難題究竟有沒有意義?有了這五道難題就可以創作出好看的電影嗎?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心中有這樣的疑惑。當然「創作好看的電影」顯然不是這次五道難題的主要目標,就連拉斯馮提爾、約根萊斯不約而同地表示討厭的形式:動畫,都成為第四道難題了,「創作好看的電影」應該並不是主要目標。

第一道難題:古巴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古屋兔丸
古屋兔丸, 這是經由朋友介紹的日本漫畫家,原本對他十分不熟悉,於是在網路上搜尋一下,在台灣發行的漫畫作品只有《π圓周率》,之前也沒有特別注意這部作品,當然也就沒有特別注意古屋兔丸了.還好有朋友熱情的推薦(似乎也應該感謝一下誠品進了一兩本古屋兔丸的作品),我才不會錯過古屋兔丸的怪趣味。

   

是啊!古屋兔丸的作品並不是甚麼令人感動的曠世巨著,以上面右邊這個四格漫畫為例;說穿了,不就是超現實繪畫、達利那一套雙重視覺的遊戲;或許有人會嗤之以鼻地認為這已經是近百年的古董了,不過好玩的地方是,古屋兔丸利用這古老的雙重視覺將哆啦A夢的角色和愛情動作戲碼結合起來。這就是我說得怪趣味。
朋友借我的這本古屋兔丸作品以四格漫畫為主,時而像上面左邊那個單元那般抽象,時而像下面這兩個單元一般,將寫實、童趣、血腥結合起來,成就一股多樣的享受:

   

當然,人才濟濟、佳作輩出的日本漫畫界,也不是只有古屋兔丸有這樣的怪趣味,湯尼嶽崎的《科學的愛情》、古谷實的《稻中桌球社》都是怪趣味家族的必備良方。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前幾天在【Diane Arbus】算是第一次比較認真去看Diane Arbus的作品,尤其是在誠品找到一本簡體的攝影集,裡面所蒐錄的照片,尤其是她所關心的議題:「巨人、诛 儒、低能儿、残障者、变性人、双胞胎、三胞胎、天体营」這方面,倒是在誠品裡面其他Diane Arbus英文攝影集裡,似乎忽略這些方向的作品,側重Diane Arbus所拍攝的「上流社會」作品。

以下是從網路上搜尋得來的照片:比較偏重「巨人、诛 儒、低能儿、残障者」。
過些日子,希望能補齊一點Diane Arbus的作品。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第一次在《The Monster Show魔鬼秀》這本書看到Diane Arbus這個名字,還沒有意識到這就是以前常常聽到的名字,一直到在誠品看到攝影集當中的這張雙胞胎照片,才赫然想起來 當年經由義忠先生的介紹而得知的Diane Arbus


  Diane Arbus的藝術是反動的藝術,這種反動是對上流趣味的反動,是對約定俗成的反動。這就是她讓時髦、時尚和美的東西統統滾他媽的蛋的方式--蘇珊宋塔

先繞過遠路去說說當年義忠先生推廣攝影的努力。

不知還有多少記得解 嚴這件大事情。20年前,1987年,解 嚴這件政治上的大事件,不僅僅是在政治上重要的分水嶺,在人文藝術社會方面,解 嚴也代表著觀念上的緊箍咒從此解開來。
解 嚴之前,為避免政治干擾或是迫害的,人文藝術常常一昧地強調線條色彩美感以及個人享受;當這個「政治所導致的觀念緊箍咒」解放開來的時候,「時代的、當下的、關懷的、紀實的、批判的、庶民的、本土的、族群的.............」等等超越線條、色彩、個人享受美感的概念像是衝破巨籠的野獸奔馳在各個人文藝術領域。當然,在解 嚴的20年後,這樣觀念上解放的成果已經成為顯學。(其實在這20年當中,隨著網路和電視MTV世代的興起,個人式、感官、享受的概念也早已興起成為新的顯學。)
在這片解 嚴之後所興起的關懷的、紀實的、批判的、庶民的、族群的概念當中,攝影一直處於奇特的地位;在戒嚴時期,攝影一直不被認可成正式美術的一環(除了郎靜山的仿山水墨畫攝影之外),大都被視為個人興趣嗜好(例如攝影學會的模特兒外拍活動、風景旅遊);然而在解 嚴之後的風起雲湧當中,攝影又不若布袋戲、歌仔戲、台語歌曲、原住民美術有著強烈的「庶民的、本土的、族群的」色彩。因此,在攝影這領域所興起的概念不在於視覺上的民俗形式,而是態度上的:「關懷的、紀實的、批判的」,這正是當年義忠先生推廣攝影所努力的焦點;也就是一般所俗稱的紀實攝影、報導攝影。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今天再來看五個企圖MAKE FUNNY的CF吧!

1。FORD KING KONG



這是趕搭彼得傑克森《金剛》的熱潮嗎?呵呵,我超愛這支CF的,一方面我本身就愛這種偶戲類的影片,另一方面,這支CF所描繪的父子互動情感還蠻細膩的。金剛小孩的吵鬧不吃飯,金剛父親的蠻恨、金剛小孩的感動,金剛父親的耍賤招,這些細膩的橋段讓整部CF充滿人味,非常有趣。

->。載點。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自從開啟了我夢想已久的陽台花園計畫之後,陽台似乎成了蜘蛛的新樂園. 事情是這樣地發生的!


(what'up man?)

為了實現在【我的花園】曾經提及的夢想,我開始注意各式花草,行走路線上的、建國花市的、書裡寫的;也開始買一些種子、花草、灌木,於是我的小花園漸漸地熱鬧起來!



不只是這些花草樹木住進我的花園,連帶地,一些遊牧生物也跟著住了進來。螞蟻是最敏感的;一旦開始澆花,花草開始冒出嫩芽,螞蟻就會察覺到這裡有豐沛的水源和嫩芽蜜汁,於是螞蟻跑到陽台的花盆裡築巢,開始在嫩芽上放牧蚜蟲,有了這些蚜蟲,一些肉食性蟲類、夜行性食糞蟲類也跟著跑來!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臥底INSIDE MAN》BY SPIKE LEE
完全是衝著SPIKE LEE的名號去湳山(我最常去的二輪戲院)看這部片子的。這多多少少帶著一點懷舊意味去面對SPIKE LEE。

當年想到紐約電影,可是一定會想到SPIKE LEE(可能有更多人想到伍迪艾倫吧!呵呵!)即便如此,面對SPIKE LEE的新作還是有點戰戰兢兢的,深恐SPIKE LEE的寶刀已老;還好這一切只是幻覺,SPIKE LEE還是超級厲害的啊,這樣超級商業題材的電影也可以拍得如此有味道。
既然一開頭就說了這是一個超完美銀行搶案計畫,難免就會有人找碴、問東問西的,像是【臥底(劇情討論)】這個討論串裡的反應一樣:有人閒這個「完美的計畫」太過於天真,也有人直呼看不懂,當然也有好心的人會小心翼翼地解釋導演細心的安排,例如較常出現的謎團:搶匪總共有幾人?挖洞作甚麼?為何要耍弄人質搶匪交換把戲?FOLLOW THE RING
的目的是甚麼?一方面幫忙解答,另一方面有怕洩漏太多劇情,變成討論串地雷。
雖然我愛看偵探小說,但我一向不是很好的解迷專家,也不太會追究這種超完美計畫的bug(反正認真地去談,應該都會有很多意外),對於個人而言,不論有無安排意外的劇情,好像都不會影響電影的好看程度。那我為何會看得如此高興呢?大概就是一直蘊藏在SPIKE LEE電影裡,濃濃的紐約風采!
常常聽到有人說:這部電影真是漂亮地表現了紐約的風采;紐約就是這麼一個奇妙的都市,在許多電影作者的巧手下,展現出多變的風貌;像是多小姐的網誌【曼哈頓-請準備好遇見紐約式浪漫 】裡提到伍迪艾倫所描繪的白人、中產階級、碎碎念、人際關係總是緊張的紐約曼哈頓;《SEX & CITY》裡,中產階級富裕熟女多采多姿卻又疏離短暫的情感生活;甚至是《13TH FLOOR》裡濕淋淋的晦暗或是《CSI:NY》裡陰沉犯罪世界(或許可以延伸到以前所提到勞倫斯.卜洛克史卡德系列《繁花將盡》】)。
SPIKE LEE一向重視種族問題,他的紐約人際關係也幾乎建立在種族關係之上。紐約的種族問題,不同電影所表現出來的差異也讓人玩味不已;從《紐約黑幫》的愛爾蘭v.s.義大利,演變到SPIKE LEE《Jungle Fever》的黑白問題,或是一些警匪片裡亞裔青年黑幫的出現(中國、越南、韓國);在《INSIDE MAN》裡,種族所涵蓋的範圍又更廣了, 很明顯地,在《INSIDE MAN》裡,黑人不在是底層社會的一環了,雖然銀行家、猶太人、茱蒂福斯特的白人女性精英還是高來高去,但是身段靈活的丹佐也差不到哪裡去,反倒是大量出現俄羅斯、中亞、東歐、舊南斯拉夫、錫克教徒(聽說紐約計程車司機很多是錫克教徒)................讓局面變得複雜;這已不在是 SPIKE LEE過去電影單純的二元對立:剝削與被剝削,《INSIDE MAN》的紐約早已經是多元種族的複雜狀況。
SPIKE LEE將這種多元種族複雜性巧妙地安排在一些劇情橋段:大家經經樂道的「原來是阿爾巴尼亞總統演講」橋段:從俄羅斯語猜到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丹佐說了一個很巧妙的話「熱狗小販一定知道這是甚麼語言!」聽到這句話就不禁笑了出來。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之前在【Blind Faith - Do What You Like】曾經提到,籃調搖滾在Art Rock、Progressive Rock及Classical Rock等發展上逐漸朝向長時間編曲的方向前進,這成果可以在【聽King Crimson 的21st Century Schizoid Man】裡聽到。這種長時間編曲的風潮不僅僅出現在Progressive Rock等脈絡,似乎許多樂團都想要挑戰這目標,也隨著音樂風格的差異,每個樂團所完成的大編曲常常有著令人驚艷的成果:

THE DOOR的《The End》:



THE DOOR這著名的老迷幻樂團,除了濃濃的迷幻藍調樂風之外,最令人懷念的應該就是主唱Jim Morrision的詩人唱腔和歌詞以及他因為嗑藥而死亡的事件(著名的1972年的3J嗑藥死亡事件)。有別於Progressive Rock著重於音樂實驗, THE DOOR的音樂更重視意境(迷幻、文學的);《The End》歌曲快結束的地方,Jim Morrision唱道:
「Father, yes son, I want to kill you
Mother...i want to..............................」
《The End》歌詞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FIONA出賣高潮》

我是在2000年的時候看了這部影片的DVD,錢陣子在亞藝找片子當資料的時候,有看到這影片,讓我想起以前寫的東西:


台灣的片名翻譯是 《出賣高潮》,符合台灣聳動式標題的需求。昨晚看完這部質樸的片子,真的很質樸,這種質樸建立了一種真實的感覺。
什麼樣的質樸呢?就像dogma影片那樣!DVD註解上說明,導演半個月拍完這部片子;另外,一些環境的Setting諸如演員的衣服、時代的空間感,也 未因劇情中時間的推演而稍作改變。甚至,Cast的Setting上,像是呈現一個重度吸毒抽煙的角色,或是一個變態的嫖客,或是一個歷經二十年滄桑的母 親,演員設定並未「細緻」地呈現劇中角色的設定。這些原本可以很容易注意的Setting,導演完全不去Care了;甚至也不是忽略。我看不出導演「刻 意」不去Care。
 手提機呢? 就如同「隱藏式攝影機」建立了一種「窺視」的視覺符號。手提機的搖晃鏡頭似乎也建立了一種「呈現真實」的視覺符號 (雖然我承認在 《兩根槍管》裡,搖晃鏡頭與呈現真實感完全沒有關係)。 就如同拉斯馮提爾的 《破浪而出》手提機的搖晃鏡頭再加上類似16mm粗粒子效果,這種dogma風格似乎更是加強「呈現真實」的視覺符號傳遞。
剪接呢? 某種程度上(我會這麼說,是因為我不確定也不認為需要確定) 與 《破浪而出》有點類似;大段落的卡接,再加上Title引出故事段落。
這種剪接手法就是營造我那模糊真實感的原因嗎? 還是說這樣的剪接加上這樣的攝影視覺再加上粗糙的設定就可以營造我所謂的真實感?似乎不是,我想討論的是真實感嗎? 我也不確定!
我能確定的是:看完之後,一陣不舒服感催促我去思考,我無法享受地去感覺觀後感;即使我用〔繼續觀看〕來沖淡這個觀後感,不舒服感還是在的!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押井守1985年的老片子了!押井守票房毒藥的稱號可能就是從這部動畫開始的!
我想看過《天使之卵》的人可能比《御先祖樣萬萬歲》還要少吧!下面放映的是無字幕版本,這部動畫的對白是出奇的少,或許有心人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中文字幕;之前曾經就這部動畫作過分析:【《天使之卵》-----古典符號分析的演練】。


押井守的粉絲應該還不少吧!希望可以對這部動畫也有著觀看的興致。

這篇文章是我在1994年和同學的討論所遺留下來,竟然還可以在網路搜尋得到,真是太另我訝異了:「天使之卵的解釋....」。剛剛搜尋到的時候,還記不得是自己寫的,只覺得竟然還有人對《天使之卵》有興趣,真是太高興,看著看著才發現這語氣和筆法好熟悉,會不會是自己寫的?一直看到簽名HSF(這是我好幾年前慣用的縮寫),才確定下來。
網路真是太有趣了。
我自己都已經遺失這篇文章,雖然看起來很原始的想法,但有些想法自己都忘記了,還是趕進紀錄一下: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碧玉Bjork的MV:



我個人一直沒有辦法習慣碧玉的音樂,總覺得她的聲音尖銳的好可怕;而碧玉的表現方式也總是讓我有疏離不認同的感覺,像在《黑暗中漫舞》那個角色,我總是希望是由愛密莉華森來擔當;碧玉的眼神看起來太聰慧了,從她的眼睛透漏出來的狡詰,完全不像是她所飾演的角色會顯現的,更不用說會表現出為人犧牲、壓抑自己的行為。
或許碧玉太有才華太有智慧,以至於不能完完全全地融入角色當中,但不可否認的,碧玉是個具有多樣性的藝術家;碧玉音樂的MV都像是一場場表演藝術,超越了輔助音樂的地位,而具有本身的意義。這點我是很佩服碧玉的。
第一首MV就顯現了驚人的意含:從自己乳房所漫延出紅色絲帶,將自己捆綁起來。
會開始整理碧玉的MV,是因為在PCDVD上的討論串:【【MV欣賞】區】當中,有位網友問道一個胎兒開口唱歌的MV,那位網友以為是碧玉的MV;我看了胎兒開口唱歌的描述,深感興趣,因而在YOU TUBE上搜尋出這些MV。 (後來倒是這位網友自己找到這Massive Attack了,呵!)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當眼球的視線像蜘蛛網一般地往外蔓延,
外在世界的網絡也像毛毛蟲一曲一曲地攀爬過來!



究竟是眼睛指揮著手,
還是...........手自己有了靈魂,不再在乎眼球的訊息!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he Mystery Of The Leaping Fish 》1916 BY TOD BROWNING:



《The Monster Show》這本描述恐怖電影文化史的書籍以Tod Browning作為文章開場的導演,一方面是因為他製作出賣座的吸血鬼電影《Dracula》(另外一位齊名的就是James Whale的《Frankenstein》),另一方面Tod Browning也製作出極具爭議的《FREAK》(像藍藍的MOVIE BLOG的文章【爭議二十五】裡所提到的:Entertainment Weekly所選出的25部爭議電影,《FREAK》排名17)。
雖然《Dracula》和《FREAK》都是關鍵性的電影作品,一個是賣座的幻想式恐怖電影,一個真實且引起爭議的電影;然而就《The Monster Show》的副標題來說:A Culture History of Horror,Tod Browning的生平歷練似乎是更具象徵意義的。
在書中,Tod Browning生平被簡單地切割成兩大過程:馬戲團的流浪巡迴表演生活以及經由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引介進入美國電影生產體系;這兩個過程可說是被用來象徵性說明恐怖電影的發展過程,尤其是馬戲團這段表演生活的獨特經驗對這本書來說更為重要。
如同所有介紹關鍵人物的傳記文章一般,這本書也指出Tod Browning從小就具備表演的熱誠和天份;然而和那種述說偉人從小就會從魚兒逆游而上來悟出偉大道理的神奇故事不太一樣,這本書主要想要指出的是:Tod Browning從小就能體察出甚麼樣的表演會吸引觀眾,以賺取較多的門票收入。這Tod Browning幼年的小故事點出一個本質上的特性:當時的恐怖電影是為了吸引觀眾的特殊題材;並不是像Diane Arbus或蘇珊宋塔那樣是當作一個嚴肅藝術或是文化理論來看代。關於Tod Browning的幼年,或許這本書真正想說的是:Tod Browning具有追求賣座娛樂事業的熱誠和本能。此時馬戲團的巡迴表演經驗就成了重要的迷霧明燈。
Tod Browning會進入馬戲團的表演領域,只是為了一個很單純的理由:他想要追求馬戲團裡的女演員,因此無畏於馬戲團巔波流離的表演生活,毅然決然地離開家鄉,進入馬戲團裡打雜以接近那位女演員。就以一般追求穩定的人來說,這行為真是太瘋狂且愚蠢,不過換個角度來說,SHOW BUSINESS不就是需要這樣的瘋狂浪漫的個性才有辦法在僵局當中打開一條血路嗎?(當然,就邏輯上來說,有了瘋狂浪漫的行為個性不一定會打開血路)
這態度讓我想起一件事情,記得幾年前一群喜歡電影的朋友聚會,聊到台灣電影的困境以及想關影視製作體系的工作艱困,有個不太熟的朋友說道,他知道在台灣影視製作的教育體系裡,是學徒制而非專業學科訓練,雖然他很想進入拍電影的領域,可是又不願意在目前台灣影視製作體系當中被嚴重剝削。雖然我心理想的是:「難不成要別人都幫你準備的好好地,讓你開開心心地創作?」然而,我只能不置可否地問,那你打算怎麼作呢?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自從知道CULT電影這樣的次文化風潮之後, 就開始有意無意地注意這方面的資訊。最近因緣際會得到兩本和CULT電影有關的書:
一本是在聯經上海書店聯經買到的 David J. Skal的《The Monster Show魔鬼秀》簡體中譯本。一本是朋友推薦的《Midnight Movies》。

The Monster Show魔鬼秀

由於我對CULT電影不是那麼熟悉,還在啟蒙階段,沒有辦法一口氣閱讀完或是寫成一篇心得網誌,所以先把這本《The Monster Show》納入讀書計畫,預定將各階段的讀書進展轉化成不同的網誌,並在這篇網誌裡彙整在一起,希望這讀書計畫能夠成功。
The Monster Show》在前幾個章節是以女攝影家Diane Arbus受到TOD BROWNING的《FREAK》影響來帶出HORROR這個主題,隨後指出TOD BROWNING在馬戲團工作的經驗,以及1920《卡里加利博士小屋》對美國電影的影響。整理一下《The Monster Show》裡當時一些事件在時間順序的邏輯:

a.美國早期馬戲團或雜耍表演常常以畸形人來作為表演重點,像是侏儒、三條腿的人,沒有雙腳用爬行的人;甚至是TOD BROWNING自己表演的活死屍魔術。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今天來看四個姑且稱之為視覺系的CF,因為都有些視覺上得特殊點讓人印象深刻:
1.SHISEIDO UNO:

->。載點。

頭兩個SHISEIDO UNO男性髮品的CF,可以進一步稱之為達人型的CF。這CF的slogan是:Draw your style,但這兩個CF並沒有像一般強調HAIR STYLE的作法,反而藉由一個高難度的繪圖方式來強化DRAW這個動作。個人覺得這是非常聰明的方式。
日本似乎一直都很尊重某些特殊技能的達人;仔細瞧瞧,這兩個CF所繪出的HAIR STYLE並不是非常特殊厲害,可是轉變巨大繪圖的方式,就覺得這個人好厲害,這樣巨型繪圖的方式也可以畫得這麼好;更不用說還有一些見不得別人好的人來惡搞一下(這笑點還不錯)。
這視覺特殊點並不只是一個效果,搭配slogan產生獨特的意思。

2.SHISEIDO UNO: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th in June:《HEAVEN STREAT》FROM『The Guilly Have No past』


每隔一陣子,就會不自主地將ITUNES調到REGILION這個類別,我REGILION類別的音樂並不是福音音樂或是佛教音樂,而是偏向某些神秘宗教式的音樂;曾經有段日子,我嗜聽這樣的音樂,不過這樣的音樂很容易將腦袋充溢著異樣的能量,以至於沒有辦法持續聽下去,必須休息一陣子,放空腦袋之後,再回來聽這樣的音樂。
下面的文字很久了,用來紀念一下當時聽這首音樂的心情。回顧一下自己對音樂的看法;從重金屬的愛好者轉變成punk,也許不算是太大的轉變;可是從punk再度轉成對黑暗音樂的愛好,或許值得進一步思考.


我實在不確定這張Death In June,是不是就是我一直期盼的「六月的死亡」!
如果,死亡真的來臨,我會怎樣呢??
也許,我會興奮地語無倫次!也許,我會極力壓抑這股興奮而顯現異常的冷靜。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今天放輕鬆點,來看一些動畫風格的MV。MV是用以詮釋音樂、表現音樂這樣的說法似乎是陳意過高,畢竟MV主要目的還是行銷音樂;表現藝人、吸引FANS這樣的作法比較能事倍功半。另外,在如此眾多的MV裡,要有鶴立雞群的強烈效果,混合特殊視覺風格和表現藝人兩種模式似乎是當下MV的主要配方;也因此MV在故事結構上通常比較鬆散的:「強調視覺印象、強調藝人表現」的重要性遠優於故事敘事結構。(換個角度說,MV所完成的是故事印象度而不是故事敘事的完整度)
目前動畫的發展有著多樣的視覺風格,MV採用動畫模式有其產生『特殊』效果的好處。下面五個動畫模式的MV,在結構配方上,如上面所說:採用五種動畫視覺風格加上藝人表現。畢竟MV是行銷音樂,不是動畫表現的實驗,這五個MV的動畫風格個別看來並不算十分特殊;但是有著五種完全不同的動畫視覺風格,可以用來當作參考資料。

1.Radiohead《I Might Be Wrong》:(2D簡單線條動畫)
在這五個MV當中,這Radiohead MV的動畫風格算是比較實驗性格的。陰鬱暗沉的畫風為Radiohead染上一股濃厚的文化深度,似乎也能進一步詮釋音樂。個人覺得這個MV相當成功。


(感謝網友AREC在PCDVD裡的推薦)

2.MERCURY《REV IN A FUNNY WAY》:(偶戲)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一直將網誌上的文章轉貼到論壇PCDVD上,心理的想法就是,那邊的能人異士能夠引伸出更多我不了解的事情 。
果然在【【MV欣賞】區】這討論串裡,網友AREC引伸出「肯尼斯安格(Kenneth Anger)」的作品:1964年《天蠍座升起Scorpio Rising》和1947年《煙火Fireworks》。
我對這位導演和這兩部作品都不熟悉,沒有辦法說甚麼。還好AREC附註了聞天祥老師在中實電子報的文章:【浮世繪電影俱樂部】簡單介紹了 Kenneth Anger。

下面的Playlist裡有《Scorpio Rising》《Fireworks》這兩部作品:1~2是《Fireworks》,3~5是《Scorpio Rising》



a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