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扁鍬形蟲」,算是普遍的鍬形蟲。(手機拍攝)
這是「台灣褐栗金龜」(手機拍攝),夏季夜晚會大量出現,還有一種「中華褐栗金龜」,兩者外表相似,明顯差異在於體型大小。
「金龜子」科、「鍬形蟲」科兩者算是「鞘翅目」當中體型比較大的,有如盔甲的外表吸引不少人關注。
夏季夜晚,【四獸山】眾多步道上,蠻容易看到扁鍬形蟲、台灣褐栗金龜。
這裡將「金龜子」科、「鍬形蟲」科獨立歸納在一起。
-
其他鞘翅目,請參考彙整文章:
【四獸山、南港山】區昆蟲:「鞘翅目」合集
這是「扁鍬形蟲」,算是普遍的鍬形蟲。(手機拍攝)
這是「台灣褐栗金龜」(手機拍攝),夏季夜晚會大量出現,還有一種「中華褐栗金龜」,兩者外表相似,明顯差異在於體型大小。
「金龜子」科、「鍬形蟲」科兩者算是「鞘翅目」當中體型比較大的,有如盔甲的外表吸引不少人關注。
夏季夜晚,【四獸山】眾多步道上,蠻容易看到扁鍬形蟲、台灣褐栗金龜。
這裡將「金龜子」科、「鍬形蟲」科獨立歸納在一起。
其他鞘翅目,請參考彙整文章:
【四獸山、南港山】區昆蟲:「鞘翅目」合集
這是「鞘翅目->金花蟲總科->天牛科」的「台灣雙星銹天牛」。
台北信義區【四獸山、南港山】是離生活圈最近的山區,在這一帶出沒近20年,一直都沒有認真去看待蘊藏在裡面的生命,
一方面以為這裡離台北市中心太近,有許多人工種植的外來種植物,一方面以為因為方便眺望101,會有許多遊客進出,
所以誤以為【四獸山、南港山】這裡大概是生態貧瘠區域。
近幾年開始嘗試夜爬之後,才發現原來【四獸山、南港山】也有原始豐富的一面,當然畢盡是接近都會的郊山,【四獸山、南港山】區域不太會有獨特的品種,大都是低海拔常見的生態。
這是「台灣盾蝸牛」,形如其名,超像古代盾牌的,尤其加了那一圈毛,很有維京古戰場風格。
這篇把「軟體動物、扁形動物、環節動物」匯集在一起,
並不是因為三者有什麼關聯,只是因為累積的觀察數量還不足獨立,
先暫時整合在一起。
【四獸山、南港山】區總彙整:【四獸山、南港山】生態集
這篇彙整一下,各地登山、越野單車行程中,巧遇的蝴蝶、蟾蜍,因為不是專程為了拍蝴蝶的行程,受限於光線氣候、環境影響,失敗機率很高。
相簿:〖蝴蝶彙整〗蛺蝶
(Cyrestis thyodamas formosana)
「石牆蝶」相簿。
內翅翅面紋路非常華麗,要比外翅漂亮很多。
這是很有領域觀念的「琉璃蛺蝶」。
這是躲在樹葉背後,利用葉脈隱藏自己的「石牆蝶」。
這兩種蝴蝶都是象山區域遇見的蝴蝶。
【四獸山、南港山】區總彙整:【四獸山、南港山】生態集
更大範圍的蝴蝶彙整文章:『蝴蝶』巧遇集(在不同遊記拍到的蝴蝶)
在【四獸山、南港山】區出現的低海拔蝶種還算不少,只要有蜜源植物都會看到不少鳳蝶、大白斑蝶,只是不少蝶種比較緊張,不容易接近拍到。
這是在七星公園拍的「山寶鐸」,可能是花季末期,數量不多。
「山寶鐸」:百合科寶鐸草屬(也有資料寫:萬壽竹屬,不是很確定),台灣有三種山寶鐸:「山寶鐸」、「台灣寶鐸」、「南投寶鐸」。
開花時,可以明顯分辨出三者差異,這篇文章將三者差異寫得很清楚:「台灣寶鐸、南投寶鐸、山寶鐸花」。
相簿:〖百合:寶鐸〗台灣寶鐸相簿。
2021年,感謝朋友告知在〖信賢步道〗口看到「台灣寶鐸」盛開,就在信賢部落進入〖信賢步道〗幾百公尺就看到一株盛開中的高大「台灣寶鐸」。
這是長尾鞭蠍,那對大螯看起來很像有毒的蠍子,但這是沒有什麼毒性的。
以往在一些文章都會看到強調蜘蛛這些八隻腳的不是昆蟲,是動物,後來才慢慢知道還有一些少見的看起來像昆蟲的八隻腳、多足動物,像是「長尾鞭蠍、蚰蜒」。
目前在四獸山區域比較少記錄到這一類動物,大多數是蜘蛛,先彙整在一起,日後再視狀況分開。
這是郊山很常見的「斯文豪氏攀蜥」,這隻似乎不太擔心我,觀察我好一陣子才溜走。
「爬行綱-有麟目」這篇集中「石龍子、攀蜥、壁虎」,這些都是很常見的蜥蜴爬蟲。
相簿:「爬行綱-有麟目」合集相簿。
【四獸山、南港山】區總彙整:【四獸山、南港山】生態集
「守宮(壁虎)」科應該是家庭最常看到的爬蟲類,只是郊山步道上遇到的壁虎和家庭看到的品種不一樣。
「鉛山壁虎」:
相簿:〖蛙〗辨識圖鑑。
【四獸山、南港山】區總彙整:【四獸山、南港山】生態集
這是在〖象山步道〗遇到的「拉都希氏赤蛙」,可能被我嚇到,動都不動一下。
【四獸山】區雖然離都會區很近,不過依然蘊藏著大量青蛙,在下雨過後的夜晚,可以在人比較少的【四獸山】區步道上看到許多青蛙,還沒有靠近,就看到不知名的青蛙快速跳離。(可能大部分都是常見拉都希氏赤蛙)
能夠有緣分拍到的,大部分是來不及躲開來,只好停下來裝傻,希望我拍完就會自己默默離開。
(備註:比較熱鬧的觀光步道路線,像是六巨石路段,就不是很容易看到青蛙。)
這是〖鱗翅目->裳蛾科->目裳蛾屬〗的「魔目裳蛾」,有對迷樣的大眼睛,還有利用深淺製造出假立體感的翅膀。
【四獸山、南港山】區總彙整:【四獸山、南港山】生態集
「鱗翅目」顧名思義就是翅膀上有鱗片,所以可以呈現多樣色彩,有些品種甚至可以有變色的能力,因此也吸引很多人去追逐拍攝鱗翅目「鱗翅目」。 「鱗翅目」主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蝴蝶、蛾,雖然只有兩種,但是蝴蝶、蛾的品種都很多,需要花很多時間細心比對辨認(要感謝很多熱心的人將蝴蝶、蛾圖鑑放在網路上,提供大家有線索去辨認)。
(推薦一個很棒的圖鑑,有著完整資料和方便的搜尋工具:「台灣產蝶蛾」圖鑑)
蛾成蟲大多是夜行性,而且有趨光性(喜歡往強光方向飛行,也就是常聽到的「飛蛾撲火」),所以夜晚山區很容易認識不同的蛾。(有不少蛾友利用燈光、帳篷吸引蛾集中,既方便拍攝,又不會傷害到它們。)
2021年疫情依然嚴峻,孤挺默默開著:【2021孤挺】相簿。
今年很開心的是有不少好幾年沒開花的品種,今年紛紛冒出花朵:
「Jewel寶兒」:上一次開花是2017年。
「Giraffe長頸鹿」:2019年重新購買,2021年開花。
「Philadelphia 費城」:上一次開花是2018年。
「Exotic Peacock異域孔雀」(孔雀家族):上一次開花是2018年。
「San Remo聖里摩」:上一次開花是2017年。
「Bellisimo華美」:上一次開花是2013年。
「Amputo安普托」:2021年首度開花。
「GreenLight綠光」:上一次開花是2016年。
這是在〖菜公坑步道〗紀錄的「紫花堇菜」,步道上自成一個小族群,四月盛開。
細看柱頭模樣,有別於其他堇菜的奶嘴型柱頭,「紫花堇菜」柱頭呈現細尖嘴模樣(見下面圖片,就是先端變細變尖),難怪這分類群會被稱作「鳥嘴柱頭群」。
這是「廣西瘤竹節蟲」。
外翅總目是個大項目,涵括很多昆蟲,底下有直翅目、半翅目...........
其中,「竹節蟲目」自成一目(竹節蟲又稱「䗛」讀音:ㄒㄧㄡ)。
相簿:
〖外翅〗竹節蟲目
總彙整文章:
【四獸山、南港山】生態集
這是【石梯嶺】【頂山】步道上,【頂山】-風櫃嘴之間看到比較成熟的〖雙葉蕨〗。
雙葉蕨,一般多稱作雙扇蕨,又名破傘蕨。
這是【耳空龜山】基點附近山坡上看到的〖雙葉蕨〗。
【耳空龜山】和【猴山岳-阿柔洋山】是目前看到最大範圍的〖雙葉蕨〗植披。
這是比較幼嫩的〖雙葉蕨〗,葉片上紅噗噗的很紅潤。
這是「鞘翅目、金花蟲科」的「榕四星螢金花蟲」。
相簿:「鞘翅目」合集相簿。
所謂「鞘翅」是前翅發展硬化成一層硬殼,變成像盔甲可以保護後翅,例如甲蟲就是很典型的「鞘翅目」昆蟲。
「鞘翅目」昆蟲是個種類數量龐大的集合,像是常聽到的「鍬形蟲、金龜子、天牛、象鼻蟲」,還有「步行蟲、金花蟲、擬步行蟲」都是「鞘翅目」一員,這些「鞘翅目」下的每一「科」也都是成員眾多的群體,要逐一辨識了解實在是個難度頗高的工作,這裡主要慢慢累積記錄在【四獸山】巧遇的鞘翅目昆蟲。
這些鞘翅目昆蟲有不少是肉食性、夜行性,白天還不容易看到它們,需要夜半去尋訪,
開始夜爬【象山】之後,才發現就算是都會區郊山,半夜出沒的昆蟲更加熱鬧,可能許多草食性昆蟲為了躲避鳥類,改成半夜出沒啃食植物,因而讓許多肉食性昆蟲也跟著夜晚出沒,才能找到更多食物。
這是【大屯山】區(向天池畔)的「匐堇菜」,「菫菜」算是相當普遍的小花朵,台灣約有18種菫菜分佈在不同海拔,常常走動【大屯山】區的人應該很容易發現台北菫菜、匐堇菜這兩種堇菜,一開始還不會分辨「台北堇菜、匐堇菜」,後來慢慢發現其實差異點頗多。
或許是知道分辨的幾個要點,2021年Hiking紀錄有意無意地集中在「堇菜彙整」這項目上。
大約三四年前在七星山區看到大量台北菫菜、匐堇菜之後,就慢慢開始累積堇菜的紀錄,
不過,當時重心也是有意無意的放在「大屯山區彙整」,並沒有很積極去快速紀錄其他堇菜,所以過去幾年一直都只有紀錄到三種。
一直2021年,在不同地方遇到茶匙黃、普萊氏堇菜、小菫菜、短毛堇菜、箭葉堇菜,才開始集中心力整理一下目前紀錄的八種堇菜。
這張是「台北堇菜」,開始認識堇菜,就是在【七星山】沿途一路盛開的「台北堇菜」,後來在向天池、冷水坑、二子坪注意還有一種小型的堇菜:匐堇菜(第二張照片)。
第三張照片是「紫花堇菜」,大屯山區分佈數量很少,只有聽說〖菜公坑步道〗、「小觀音山」區分佈一些。
這是〖面天山步道〗接近火燒山叉路的邊坡看到的「箭葉堇菜」,經過這裡數次,2021年才注意到這堇菜,這也是分布相當普遍的堇菜。
這是2021年在三芝〖山仔頂步道〗口看到的「小堇菜」,後來才知道2018年在〖茶壺山步道〗也遇過小堇菜,算是分布相當普遍的堇菜。
如同文章末「背景知識」段落那篇文章所提到的「堇菜分辨要點」,分辨堇菜要從幾個特徵著手:莖、蓮座、葉形、葉柄翼、托葉、花冠基瓣、側瓣內細毛、柱頭。
Micro Four Thirds system,詳細的官方網站的鏡頭列表:Micro Four Thirds
Olympus M4/3鏡頭官方列表:Olympus PEN OM-D LENSES(備註:Olympus官方網站的「DIGITAL SLR LENSES」是4/3鏡頭,需要轉接才能接在M4/3機身上)
2008年開始使用M4/3的GF1相機之後,一直離不開M43這系列相機。
(備註這裡說的是M4/3,而不是之前的43系統)
雖然全幅相機尤其畫質獨到之處,近年價格也逐漸降低不少,工作上也常常使用C家的相機鏡頭,
FB:【好野遊 賞台灣】
2014年才開始嘗試台灣百岳,這裡整合記錄一下,
(雖然高中、大學時期曾經到合歡山,不過,不太算吧!哈哈)
台灣百岳幾乎都是3000m以上的山,(六順山、鹿山在3000m以下)編號請見:
維基百科的台灣百岳編號
2018年真是熱鬧的無反全幅年。
自從Sony A7打下無反全幅江山,這幾年Nikon、Canon、Panasonic、Sigma陸續進入無反全幅領域。
2020年東京奧運,日本各錄影器材都想要趁勢推出8K錄影,
Panasonic原來的M43聯盟,在錄影方面4k、6K已經是極限,Panasonic若要搭上8K錄影列車,勢必要增加全幅產品線:L-Mount。
(Panasonic2017才發表M43的GH5S機身,短時間內,應該會同步維持M43、L Mount兩個接口產品線)
L-Mount是Leica於2014年發表的接口,用在自家無反機身系列,Leica並於2015年推出L Mount的135全幅機身,這幾年一直獨立在發表這接口的產品,但孤掌難鳴,一直沒有什麼大動作,現在拉Panasonic、Sigma兩家加入,一個機身強,一個鏡頭強,剛好互補,很期待三家廠商的努力。(更加期待Olympus日後會加入,誰知道呢?)
【FB粉絲頁:台灣 吃吃喝喝到處玩玩 隨意的】
東區百貨商區已經熱鬧近二十年,進十棟的百貨大樓佈滿市政府站周遭,這樣的發展趨勢明顯的影響永吉路30巷、忠孝東路口這一帶的巷弄,尤其捷運市政府站四號出口的巷子在這三四年出現了許多餐廳、咖啡廳,用雨後春筍來形容出現的速度也不為過。
不過,出現的快,消失的也快,這一帶巷弄餐廳店面更換的速度常常讓我有點搞不清楚上個月經過時是哪一家餐廳,畢竟是自己的活動範圍,紀錄一下自己曾經光顧的地方。
味旅Vojago Cafe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158弄9號1樓
第一張是在【大屯山西峰】回望【面天山】(有反射板那座山頭)、【向天山】。
第二張是往【大屯山主峰】路徑上,回望【面天山】、【大屯山西峰】、【大屯山南峰】(依序從右到左)三個山頭。
【大屯山】連峰五個山頭算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經典路線。
對於以追求里程、追求速度的山友來說,【大屯山】連峰這條路線具備基本距離和爬升,算是縱走基礎路線。
對於喜好地理的山友來說,【大屯山】+【七星山】七連峰則是著名的台灣火山地形。
對於喜好植物生態的山友來說,陽明山國家公園涵蓋的區域北降現象顯著,1000m海拔就可以出現中海拔山區特性。
短短距離之內同時有低海拔溪谷(〖內雙溪古道〗群、三芝古道群),箭竹草原、中海拔丘陵區(〖風擎步道〗),山谷小平原(二子坪、大屯坪),在小小範圍之內聚集了幾種不同地理型態所催生的生態。
很久以前在北部溪谷郊山零星看到這種葉子,都誤以為是天南星科,後來在大屯山區看到大量的分佈聚落,才知道這原來是「細辛」。
「細辛」又名「杜衡」,過去都是以中藥聞名(不是每一種「細辛」都可以當作中藥,而且具有劇毒性,千萬不要自己採來療用)。
「細辛」葉子紋路多變,就算是同一種(像是大花細辛)也會有許多種紋路變化,媲美觀賞變葉植物,所以很難用葉面紋路來判別是哪一種「細辛」?常常需要用花和柱頭形狀來幫助分辨。
但是「細辛」的花非常不起眼,躲在根部默默開花,用獨特氣味來吸引逐臭昆蟲授粉。
(下面這張是「大屯細辛」的花)
細辛多半生長在1000m以上中高海拔,像是【大屯山】、【七星山】、【小觀音山】都有大量分布的細辛。
不過可能因為北降現象或是強韌生命力,在一些低海拔郊山,像是陽明山區〖內雙溪古道〗也會出現「大花細辛」。
這是從【小觀音山】主峰眺望【七星山】群峰。
這篇匯集多次從不同路線走【七星山】拍攝觀察的植物。
【七星山】主峰,小百岳編號02、標高1120m,台北市最高峰。
北港溪之旅,就是是為了這壯闊的北港溪一線天峽谷奇景。
曾經去過三次〖北港溪峽谷〗工程便道,以往關注的焦點都在峽谷,都忽略記錄一些花草這篇將〖北港溪峽谷〗植物觀察記錄獨立成一篇,提醒自己多多注意一下路邊花草。
【2019.03.05 北港溪】
「「唐杜鵑」」相簿
【FB粉絲頁:台灣 吃吃喝喝到處玩玩 隨意的】
東區百貨商區已經熱鬧近二十年,進十棟的百貨大樓佈滿市政府站周遭,這樣的發展趨勢明顯的影響永吉路30巷、忠孝東路口這一帶的巷弄,尤其捷運市政府站四號出口的巷子在這三四年出現了許多餐廳、咖啡廳,用雨後春筍來形容出現的速度也不為過。
不過,出現的快,消失的也快,這一帶巷弄餐廳店面更換的速度常常讓我有點搞不清楚上個月經過時是哪一家餐廳,畢竟是自己的活動範圍,紀錄一下自己曾經光顧的地方。
這篇介紹下列幾家:
1、
上樓看看Arthere Café
這篇植物彙整集合三次和【耳空龜山】相關旅程拍攝的植物集合成一篇。
這是清幽的〖菁桐古道〗。
這倆張一張是【耳空龜山】基點附近的雙扇蕨盛況,一張是稜線上盛開的金毛杜鵑。「2018.03.29 〖菁桐古道〗-【耳空龜山】-【四分尾山】-【大尖山】」這次路線,主要是想經由〖耳空龜山步道〗,從「菁桐車站」走到「汐止車站」,同時去回味一下【耳空龜山】基點附近雙葉蕨盛況。
這次旅程,包含三條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