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無耳茶壺山】往【半屏山】的芒花隧道。
完整遊記:〖【無耳茶壺山】【半屏山】【燦光寮山】(黃金三稜「茶壺山稜」)〗
這是【半屏山】往「草山戰備道」【燦光寮山】方向的芒花隧道。
這些是個人最喜歡的「茶壺山稜」芒花景色,除了芒花之外,【半屏山】稜線也是非常吸引人,坐在那,遼闊的視野都會讓人整個放鬆。
這是在【燦光寮山】上眺望【基隆山】鑲在山海之間,【燦光寮山】是大台北區五個一等三角點之一,視野非常遼闊。
這是【無耳茶壺山】往【半屏山】的芒花隧道。
完整遊記:〖【無耳茶壺山】【半屏山】【燦光寮山】(黃金三稜「茶壺山稜」)〗
這是【半屏山】往「草山戰備道」【燦光寮山】方向的芒花隧道。
這些是個人最喜歡的「茶壺山稜」芒花景色,除了芒花之外,【半屏山】稜線也是非常吸引人,坐在那,遼闊的視野都會讓人整個放鬆。
這是在【燦光寮山】上眺望【基隆山】鑲在山海之間,【燦光寮山】是大台北區五個一等三角點之一,視野非常遼闊。
這是〖菜公坑步道〗上的「紫花菫菜」。
這是〖菜公坑步道〗上的「萎蕤」。
除了〖菜公坑步道〗,「萎蕤」在〖大屯山主峰步道〗(鞍部登山口那一端)也蠻多的,「紫花菫菜」在北部山區目前只知道在〖菜公坑步道〗有一小群聚落。
這是【菜公坑山】反經石眺望【小觀音山北峰】。
【菜公坑山】海拔雖然達883m左右,不過,圍繞在【大屯山】旁幾座小山頭(諸如:二子山、百拉卡山)大都是這高度,〖菜公坑步道〗是圍繞【菜公坑山】等高線一圈的小型平緩步道。(備註:另外有一條〖菜公坑古道〗是通往三芝的古道,落差大。)
一開始原本有意要將這篇〖菜公坑步道〗植物賞和〖二子坪步道〗植物賞合併在一起,主要原因是兩條路線地理位置很接近,而且有七八成植物是類似的,但是後來還是決定分開整理,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菜公坑步道〗有別於〖二子坪步道〗的「紫花菫菜、萎蕤」,二是〖菜公坑步道〗環形路線以「反經石」為分界點,兩邊路線朝向不同方位,被東北季風影響程度不一,蠻適合細細探索。
前一週走完【大屯山】四峰,逐步整理照片,發現在鏡頭和時間都不太適配的情形下,「藍崁馬藍」和「昆欄樹」的照片都不太足夠,於是趕緊出發帶另外一顆鏡頭前往〖二子坪步道〗、〖大屯坪步道〗補拍「藍崁馬藍」和「昆欄樹」。
事實上是分成兩次補拍,先整理「藍崁馬藍」,發現不足,就先前往〖二子坪步道〗補拍「藍崁馬藍」,隔幾天,整理好「昆欄樹」,再度發現不足,於是再度前往〖大屯坪步道〗補拍「昆欄樹」。
在這兩次補拍過程,才逐步發現〖二子坪步道〗、〖大屯坪步道〗,再加上〖面天坪步道〗,這三條短距離步道是非常適合拍攝大屯山區植物的路線,一方面是因為這三條步道平緩,可以有足夠時間細細拍攝,一方面這三條步道涵蓋幾種不同環境:潮濕山腰路、潮濕溪谷路、開闊陽光充足的鞍部,所以除了這次拍照重點的「藍崁馬藍」、「昆欄樹」之外,還有許多【大屯山】區典型植物,像是:七葉一支花、大屯尖葉槭..............
這些植物和〖冷擎步道〗、〖風擎步道〗有點相似,又有著不少差異。
〖二子坪步道〗、〖大屯坪步道〗、〖面天坪步道〗這三條短步道算是在同一個區域,只是因為朝向兩個不同方向,為了方便說明採用不同名稱。
三條步道位置簡單說明:
2020屋巔花園(相簿:2020花展)
1、Mad Peacock瘋狂孔雀、獨立花展:Mad Peacock瘋狂孔雀(Since 2009)
這兩年孤挺的開花期都很不正常,以往都是三月初春時期開花,頂多持續到四月,
去年一直拖延到五月,最後一朵才姍姍來遲,而今年卻在一月初就綻放第一朵。
(這品種常常因為突如其來的寒流、大太陽交錯所欺騙,去年九月也曾偷偷開花過。)
這是一月開的花:
第一張是在【大屯山西峰】回望【面天山】(有反射板那座山頭)、【向天山】。
第二張是往【大屯山主峰】路徑上,回望【面天山】、【大屯山西峰】、【大屯山南峰】(依序從右到左)三個山頭。
【向天山】【面天山】【大屯山西峰】【大屯山南峰】【大屯山主峰】五個山頭這段「大屯群峰」路線,是陽明山區域眾多熱門路線之一,也是陽明山大縱走西段。(備註1、2)
陽明山國家公園特殊之處,一方面涵蓋大屯山火山群當中的四個亞群(備註3),一方面東北季風北降效應明顯,海拔接近1000m的山頭同時有著中海拔和低海拔山區植物生態。
陽明山國家公園豐富路線可說是火山群地理生態體驗,同時也是豐富生態旅程,這次【大屯山】群峰就是典型的火山頭之旅,和東北角的加里山山脈、雪山山脈尾稜有著明顯不同的風格。
第一張照片是盛開中的「大屯尖葉槭」,第二張照片是擎天岡草原風貌。
這次行程,原來的計畫是坪頂古圳旁邊的荷蘭古道入口上北五指山,再下切內雙溪古道。
不過,一如往昔,越早計劃的行程,越是無法因應北部多變氣候的干擾,預定行程日期的前幾天都在下雨,於是前一晚,放棄上荷蘭古道的計畫,改變主意走稜線的瑪礁古道,再上擎天崗的【竹篙山】(陽明山大縱走十顆山頭之一)。
天真的以為稜線路線會比較乾一點,會比較好走,結果瑪礁古道還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泥濘(不過,所幸還不算太難走)。
這次行程讓我驚喜、印象深刻的不是瑪礁古道泥濘、或是擎天崗草原牛徑,而是在瑪礁古道、擎天崗大草原交會處認識了「大屯尖葉槭」。
內雙溪距離擎天崗非常近,可以快速地從人口密集的至善路底到達擎天崗,前人沿著不同溪谷、稜線上切到擎天崗,發展許多不同的短距離小型古道:〖碼礁古道〗、〖內雙溪古道〗
〖內寮古道〗、〖荷蘭古道〗、〖坪頂古圳〗。
這些不同古道所在的不同地形像是稜線、不同溪谷,因而有著明顯不同植物特性,加上東北季風帶來的豐沛雨量,和擎天崗因北降現象所形成低於「1000m的中海拔植物風貌」,所以內雙溪這一帶的古道有著強烈不同植物性格,像是:
更有趣的是,在這些不同地形的交會處,會有著不同屬性植物混合交錯的風味。
(「內雙溪古道群」和靠近萬里方向的古道群(富士古道、富士坪古道、鹿堀坪古道)又有著不同性格。)
備註:
多次來到〖風擎步道:擎天崗-風櫃嘴〗這一段路,只是過去都不曾在三月走過,所以一直沒有注意到〖石梯嶺-頂山〗這一段路茂密的「大屯尖葉槭」。
陽明山大縱走東段三顆小山頭串連的路徑:〖擎天崗-石梯嶺-頂山-風櫃嘴〗,曾經走過這條路線數次,過去多半都是去欣賞有名的景色,。
2018年不知道是第幾次走〖風擎步道〗,每次方向、季節也不太一樣,之前沒有特別注意到大屯尖葉槭,直到2018年走探「瑪礁古道-竹篙山」時,才發覺到花季時期的「大屯尖葉槭」這樣的漂亮,才開始認真的尋訪大屯尖葉槭。
(備註:2018年三月底這次探查〖石梯嶺-頂山〗,這裡的「大屯尖葉槭」已經是花季末,開始結翅果)
令人驚喜的是一進入〖石梯嶺-頂山〗步道,步道兩旁滿滿都是「大屯尖葉槭」。
尤其像是第二張照片,在石梯嶺草原旁,往東北方向(磺嘴山、頂山針葉林方向)望去,在一遍深綠色矮樹林中,略帶黃色的「大屯尖葉槭」綠葉點綴其間,綠色層次,非常漂亮。
La Bon Cafe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71巷9號
電話:02 2769 3355
時間:08:00–22:00
FB官網:https://www.facebook.com/laboncafe/
〖La Bon Cafe〗位置就在捷運市政府站四號出口加油站旁邊的巷子口,有著信義百貨商圈大量人潮的邊際效應,客源不虞匱乏。(相對的,房租應該比較高)
陽明山大縱走東段三顆小山頭串連的路徑:〖擎天崗-石梯嶺-頂山-風櫃嘴〗,曾經走過這條路線數次,過去多半都是去欣賞有名的景色,如第一張照片頂山附近的柳杉森林或是第二張石梯嶺大草原。
2018年這一次是為了要探索三月盛開的「大屯尖葉槭」(盛開時節的「大屯尖葉槭」很容易分辨出來)。
雖然是多次來到〖風擎步道:擎天崗-風櫃嘴〗這一段路,只是過去都不曾在三月走過,所以一直沒有注意到〖石梯嶺-頂山〗這一段路茂密的「大屯尖葉槭」。
前幾週走探「瑪礁古道-竹篙山」時,才發覺到花季時期的「大屯尖葉槭」這樣的漂亮,因而激發自己連探〖七星山苗圃路線〗和這次〖冷擎步道+風擎步道〗。
雖然在〖七星山苗圃路線〗沒有發現太多「大屯尖葉槭」(沒開花不太確認),令人驚喜的是一進入〖石梯嶺-頂山〗步道,步道兩旁滿滿都是「大屯尖葉槭」,尤其像是第二張照片,在石梯嶺草原旁,往東北方向(磺嘴山、頂山針葉林方向)望去,在一遍深綠色矮樹林中,略帶黃色的「大屯尖葉槭」綠葉點綴其間,綠色層次,非常漂亮。
(2018年三月底這次探查〖石梯嶺-頂山〗,這裡的「大屯尖葉槭」已經是花季末,開始結翅果)
【天上山】是土城這一帶山系的最高峰,標高430,小百岳編號018。
土城眾多小山頭大都歸納稱為天上山脈,土城眾多步道路線多以【天上山】為中心,互相連接,【天上山】山系屬於加里山山脈,加里山山脈從東北方向南港山山系銜接【天上山】山系,再往西南方向銜接到三峽的熊空山。
【天上山】附近的「桐花公園」和承天禪寺是土城這地區的熱門景點,所以【天上山】山系成為土城地區非常熱門的健行步道區域。
天上山山系離土城市中心區域不算太遠,有便利的大眾運輸工具,在捷運永寧站轉乘公車到桐花公園或是承天禪寺;若是希望自行開車,也有方便的道路(龍泉路、青雲路),到達登山口。
所以天上山山系的步道和那些離市區很近的步道非常地像,像是前面提到的中永和南勢角山山系,劍潭站的劍潭山、老地方,內湖的金面山、大崙頭山,信義區的四獸山、南港山步道,六張犁的福州山步道,八里的觀音山山系。
這些離市區很近的步道,都有類似的風格,像是步道石板鋪設的比例非常高,一路上會有不少在地健行客搭設簡易休息涼亭這一類人工設施(很多步道甚至有卡拉OK設備),也常見到許多小型廟宇散佈在步道途中,這些人工設施過多的路段雖然便利許多,不過常常讓人覺得像是在都會公園散步一般。
這是【天上山】基點,已經被層層木棧包住,看不太出來原始模樣。
【天上山】是土城這一帶山系的最高峰,標高430,小百岳編號018。
完整遊記:【多次訪【天上山】:〖朝山步道〗【天上山】【青源山】【文筆山】【五城山】】。
土城眾多小山頭大都歸納稱為天上山脈,土城眾多步道路線多以【天上山】為中心,互相連接,【天上山】山系屬於加里山山脈,加里山山脈從東北方向南港山山系銜接【天上山】山系,再往西南方向銜接到三峽的熊空山。
【天上山】附近的「桐花公園」和承天禪寺是土城這地區的熱門景點,所以【天上山】山系成為土城地區非常熱門的健行步道區域。
天上山山系離土城市中心區域不算太遠,有便利的大眾運輸工具,在捷運永寧站轉乘公車到桐花公園或是承天禪寺;若是希望自行開車,也有方便的道路(龍泉路、青雲路),到達登山口。
〖FB粉絲頁:好野遊 賞台灣〗
所以天上山山系的步道和那些離市區很近的步道非常地像,像是前面提到的中永和南勢角山山系,劍潭站的劍潭山、老地方,內湖的金面山、大崙頭山,信義區的四獸山、南港山步道,六張犁的福州山步道,八里的觀音山山系。
這些離市區很近的步道,都有類似的風格,像是步道石板鋪設的比例非常高,一路上會有不少在地健行客搭設簡易休息涼亭這一類人工設施(很多步道甚至有卡拉OK設備),也常見到許多小型廟宇散佈在步道途中,這些人工設施過多的路段雖然便利許多,不過常常讓人覺得像是在都會公園散步一般。
這篇紀錄數次〖合歡溪步道〗中高海拔植物。
2010年第一次來到〖合歡溪步道〗欣賞的是台灣鐵杉,2019年第三次來,發現台灣紅榨槭的美。
合歡溪步道是福壽山農場附近的華岡部落為了引用合歡溪的溪水,所開闢的步道。
〖合歡溪步道〗海拔大約2500m左右,剛好是台灣鐵杉可以生長的海拔,已經有零星的鐵杉生長在溪谷之間,雖然相較於玉山步道上巨大的鐵杉,合歡溪溪谷的鐵杉算是幼小,但是行進在合歡溪步道之中,看著佇立溪谷之中的鐵杉,形成有別於中級山溪谷的高山溪谷風貌,這也是合歡溪步道最具特色的景觀。
除了台灣鐵杉之外,還有高海拔常見的台灣紅榨槭、巒大山楸,都是在〖合歡溪步道〗一路可以看到的中高海拔植物。
數次〖合歡溪步道〗旅程紀錄的植物,雖然同屬一個地區,不過,以下分成不同年份行程,以增加時間的因素排列。
〖杜鵑〗應該是最平易近人的灌木花種,不論是農曆年後的低海拔杜鵑花季,或是四五月的中高海拔杜鵑花季。 算是台灣重要的花季之一。
以前對於杜鵑的印象都來自於公園人工種植,總覺得各地公園的杜鵑花太過於華麗、太過於刻意,所以一直對於杜鵑花季沒有太大的偏好。
一直到幾年前,在「雪山圈谷」看到滿山滿谷野生自然奔放的〖玉山杜鵑〗,感受自然生長的杜鵑為求生存而綻放的狂野生命力。
那時候開始慢慢明瞭自然生長、不是人工種植的植物,原來會展現出這樣多采多姿的趣味,
因此慢慢地在各地的旅程當中,開始記錄自然生長的不同品種原生杜鵑。
關於水餃,「煮水餃」這件事一直深深烙印在腦海裡。
不知道是哪一年,也許是小學、也許是國中........在那個時代,水餃餡料都是家裡父母做的,有時候幫忙反覆地將豬肉和韭黃或是高麗菜(看哪個便宜)剁碎成絞肉,當時感覺這樣不斷的切碎動作很療癒。
有記憶的初期,記得連餃子皮都在家做,桿過幾次餃子皮,比做切肉餡還要累,也是要先將麵團的筋度揉開,捏一小塊麵團,從四個方向桿開成一個圓形麵皮,這個動作吃手腕巧力,年紀小一下子就酸了,後來看到有現成的水餃皮,真心覺得感恩。
「七十二牛肉麵」是牛肉麵老店,但是讓我印象深刻反而是這炒滷味, 不過,這炒滷味混合濃厚的醬油爆香和滷汁香氣,實在是非常特殊的口感,很少吃到這樣的滷味(不僅僅在牛肉麵店很少遇到,在其他種類的餐廳也很少吃到這般的滷味),滷過之後再大火炒一次,滷汁似乎增添些許快火韻味,像是豆乾、四季豆、豬耳朵都增加一些些彈Q,沒有想到兩道手續會改變這麼大。
雖然可以很容易從字面上,猜測這滷味經過炒和滷兩個料理過程,雖然也吃不太出來,究竟是先炒再滷?還是先擼再炒?
「清燉牛肉麵」
〖北平上園樓〗就在林森南路、忠孝東路口麥當勞的對面,顯著的招牌,很容易找到,多年來經過這裡多次,一直沒機會進去試試。
對於北平館子,停留在蔥油餅、肉餡餅這一類小品,剛好是父親喜歡的麵食,這天帶著父母和外甥逛完華山文創之後,就提議來吃吃看。
如同台北其他北平館子一般,〖北平上園樓〗菜色很豐富,不過我們只四個人,兩老一小,無法點太多菜色,所以以幾樣麵食為主。
「蔥油餅」
【玉山前峰】上眺望【玉山主峰】的雲霧飄渺,這次行程是一日單攻【玉山前峰】。
這次申請截止前臨時決定參加永哥、賢哥安排的一日單攻【玉山前峰】,許久沒有爬山(更不用說百岳),加上加班好一陣子,走起來覺得好累,最後那600公尺石瀑,每走幾顆石頭就要喘好久,不過在基點眺望西峰、主峰,還是覺得再累都值得了。
【玉山前峰】登山口,位在玉山登山步道約2.5km。
玉山國家公園官方資料:
從玉山前峰登山口登頂約距離:0.8km、爬升:約400m(備註:個人GPX紀錄不太一樣),【玉山前峰】算是行程相當方便安排的百岳(但未必是輕鬆的百岳)。
(備註:【玉山前峰】需要入山申請,也需要玉山國家公園入園申請)
第一張圖,這次旅程所經過的四個福德宮(大都清朝年間,近百年土地公廟)。
第二張照片是這次的主旅程路線,沿著永定溪而上的〖紙寮坑古道〗,非常漂亮典型的台灣小溪流古道。
〖紙寮坑古道〗、〖一坑古道〗、〖菁桐古道〗都是〖淡蘭古道〗中段銜接汐止-菁桐之間的古道,只是〖紙寮坑古道〗、〖一坑古道〗路線非常短,需要搭配其他路線來完成「汐止-菁桐」,而〖菁桐古道〗規模大了許多,可以獨立銜接「汐止-菁桐」之間
「2018.01.06 〖紙寮坑古道〗-【上鹿窟崙山(紙寮山)】-【四分尾山】-【大尖山】」這次路線,大致是將三段路線組合起來:
其中經過三座山頭:
這是在四分尾山基點眺望大屯山系的展望。
這是清幽的〖菁桐古道〗。
這是〖耳空龜山步道〗上的稜線地形。
這倆張一張是【耳空龜山】基點附近的雙扇蕨盛況,一張是稜線上盛開的金毛杜鵑。
這次路線,主要是想經由〖耳空龜山步道〗,從「菁桐車站」走到「汐止車站」,同時去回味一下【耳空龜山】基點附近雙葉蕨盛況。
下:【猴山岳前峰】的攀繩、上:【猴山岳前峰】視野。
這次路線包含兩段稜線:【猴山岳】稜線、【二格山】稜線。
臨時起意這次的行程,是想趁梅雨季節當中一天好天氣來探探【猴山岳】、【二格山】這一條稜線上的「雙葉蕨」,路線【二格山】O型:
【猴山岳前峰】、【猴山岳】、【阿柔洋山】、【二格山】、【南邦寮山】。
從指南宮啟登,依序沿著【猴山岳前峰】、【猴山岳】、【阿柔洋山】、【二格山】、【南邦寮山】稜線,最後從古道下切到草湳,總長9.46km,這長度幾乎沒有柏油路面,很扎實的稜線路。
這是【猴山岳】稜線上的雙扇蕨。
【二格山】系、【耳空龜山】是目前看到「雙扇蕨」數量最多的兩個區域。
這篇將【二格山】系遊記的植物彙整在一起,目前有兩次行程彙整到這一篇。
一篇是五月走【猴山岳】、【二格山】,一篇是十月走【筆架連峰】,兩個不同季節,不同方向路線。
兩次行程都看到不少「雙扇蕨」,不過,【猴山岳】雙扇蕨數量出乎意料的多,會將雙扇蕨部分另外獨立彙整一篇:
台北牛排餐廳算是非常多,是主流餐點之一,從高檔「A Cut牛排館」到夜市牛排「孫東寶」,各種價位的牛排來滿足各種需求的食客。
牛肉這食材本身成本就高,好的牛肉食材,也需要好的煎烤製作流程,相對的在用餐環境和服務品質也跟著要提升要求,可謂是一分錢一分貨,高貴牛排總是有其優點才會吸引饕客甘心付出這價位,享受平價牛排也有心理準備,在某些地方需要犧牲來求便宜,很難要求到物廉價美。
也就是一家牛排館不太可能用最高檔牛肉,然後搭配夜市牛排的用餐環境來降低成本,取得平價牛排的中間值,這對餐廳來說,反而是顧客定位不清,容易顧此失彼,所以去評估一家牛排館,價位-口味都是需要考量的,兩百元台幣附近的夜市牛排實在不必苛求牛肉食材本身的品質和料理功夫。
都會區園藝植物「非洲鳳仙」是花市很常見的外來品種,也常見到當作街道裝飾花朵,因此散佈開來,在一些低海拔潮濕路段附近很容易看到野化的「非洲鳳仙」。
台灣本身原生種鳳仙只有三種,大都分布在中海拔山區,喇吧鐘型形態的花和「非洲鳳仙」差異頗大,更具細細欣賞的韻味。
台北市林森南路61巷的小餐館林立,享有盛名已久,像是有名的龍門客棧餃子、滷味,或是美味小館獅子頭、佳園排骨麵、三禾米粉湯.........
但是直到這一兩年,我才聽聞這一條短短五百公尺美食小街,
林森南路61巷的地理位置,雖然離台大醫院或是立法院政府機關不算太遠,但是也不是比鄰而居,有點不太明暸當年匯集成市的原因,
不過,聽不少老台北車友提及,林森南路61巷在幾十年前可是平價小吃的精華區。
我自己是因為要吃建北黑糖冰,才不小心經過,發現這塊美食寶地。
「【七星山】(苗圃登山口-小油坑)【小油坑山】〖水車寮水圳步道〗」
這次旅程是為了探索,苗圃上【七星山東峰】這條路線上的「大屯尖葉槭」。
【七星山主峰】,標高1120m,台北市最高峰,小百岳之一。
【七星山】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官方重點推廣的路線,陽明山大縱走的十個山頭當中的中心點,算是台灣北部相當熱門的登山路線,尤其在元旦登【七星山主峰】,可說是摩肩擦踵,猶如逛年貨大街一般熱鬧。
【七星山東峰】和主峰非常的近,所以大都會一起登上這兩座山頭,而【七星山北峰】和【七星山南峰】就比較少人過去。
陽明山國家公園官方規劃了三條登上七星山的路線,分別是:
「2018.12.22 凱達格蘭遺址區:【凱達格蘭山】-【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南峰】」
這次旅程主要是探索,在【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南峰】-〖七星山苗圃步道〗之間山腰的 凱達格蘭遺址區,這一區有幾個目標:
【凱達格蘭山】、又稱金字塔,月形池、曹家古墓、兩座山神廟、恐龍接吻石、七星錐。
這次只有找到:【凱達格蘭山】、又稱金字塔,兩座山神廟、恐龍接吻石。
【七星山主峰】,標高1120m,台北市最高峰,小百岳之一。
【七星山】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官方重點推廣的路線,陽明山大縱走的十個山頭當中的中心點,算是台灣北部相當熱門的登山路線,尤其在元旦登【七星山主峰】,可說是摩肩擦踵,猶如逛年貨大街一般熱鬧。
【七星山東峰】和主峰非常的近,所以大都會一起登上這兩座山頭,而【七星山北峰】和【七星山南峰】就比較少人過去。
八斗子海科館附近的「潮境公園」和「望幽谷步道」(又名忘憂谷)是最近這幾年非常熱門的親子路線,同時有「潮境公園」的海岸風景,也有「望幽谷步道」的峽谷風情,且地勢緩和,適合帶著老人家和小孩,加上交通相當方便,不論是自行開車到「潮境公園」停車場或是「望幽谷步道」65高地停車場,大眾運輸工具到達海科館附近就可以到達「潮境公園」和「望幽谷步道」。
或許是這些方便的條件,讓這一區域成為熱門的休閒景點,只是要注意一下,這兩個區域沒有什麼遮蔽的地方,大太陽的天氣,要注意一下防曬。
個人來說,是比較偏好「望幽谷步道」一點,比較有原始的小峽谷風光,「潮境公園」則是覺得太過於人工公園化了些。
饒河街「后庄排骨酥」
八斗子海科館附近的「潮境公園」和「望幽谷步道」(又名忘憂谷)是最近這幾年非常熱門的親子路線,同時有「潮境公園」的海岸風景,也有「望幽谷步道」的峽谷風情,且地勢緩和,適合帶著老人家和小孩,加上交通相當方便,不論是自行開車到「潮境公園」停車場或是「望幽谷步道」65高地停車場,大眾運輸工具到達海科館附近就可以到達「潮境公園」和「望幽谷步道」。
或許是這些方便的條件,讓這一區域成為熱門的休閒景點,只是要注意一下,這兩個區域沒有什麼遮蔽的地方,大太陽的天氣,要注意一下防曬。
個人來說,是比較偏好「望幽谷步道」一點,比較有原始的小峽谷風光,「潮境公園」則是覺得太過於人工公園化了些。
這次帶父母和外甥要去的目的地是八斗子潮境公園和望幽谷步道,
因為從台北比較晚出發,坐福和客運到基隆,再轉坐基隆客運到八斗子之後,差不多是中午用餐時間,所以就在八斗子一帶尋找用餐地點。
一般到八斗子一帶用餐,大都去著名的海鮮店,像是榮興海產小吃店、三兄妹海產店或是春興水餃墊、藻遍海餃。
台北市林森南路61巷的小餐館林立,享有盛名已久,像是有名的龍門客棧餃子、滷味,或是美味小館獅子頭、佳園排骨麵、三禾米粉湯.........
但是直到這一兩年,我才聽聞這一條短短五百公尺美食小街,
林森南路61巷的地理位置,雖然離台大醫院或是立法院政府機關不算太遠,但是也不是比鄰而居,有點不太明暸當年匯集成市的原因,
不過,聽不少老台北車友提及,林森南路61巷在幾十年前可是平價小吃的精華區。
我自己是因為要吃建北黑糖冰,才不小心經過,發現這塊美食寶地。
【美味小館】獅子頭
台北市林森南路61巷的小餐館林立,享有盛名已久,像是有名的龍門客棧餃子、滷味,或是美味小館獅子頭、佳園排骨麵、三禾米粉湯.........
但是直到這一兩年,我才聽聞這一條短短五百公尺美食小街,
林森南路61巷的地理位置,雖然離台大醫院或是立法院政府機關不算太遠,但是也不是比鄰而居,有點不太明暸當年匯集成市的原因,
不過,聽不少老台北車友提及,林森南路61巷在幾十年前可是平價小吃的精華區。
我自己是因為要吃建北黑糖冰,才不小心經過,發現這塊美食寶地。
【樂亭麵】
就像世界各地重要都會區一般,雙北都會有著各式各樣料理,不論是西式、東南亞、日式、或是所謂的外省菜色,先不論那些異國料理,所謂的外省料理大都歸類於中菜館。
雙北,甚至全台灣,都還有不少外省料理餐廳,只是菜色互相混合,有時很難分這是道地的某種料理法,即便是以臺菜著名的欣葉臺菜也會有東坡肉、糖醋排骨,而且不少菜色已經台灣口味化,即便是四川菜,也不會像真正四川菜那樣辣,上海菜不會那樣的甜......
所以以「異鄉」為名來集合外省料理,其實有些困難度,這裡先介紹幾家風格比較顯著的餐廳。
隨著空軍總部的搬遷,曾經盛極一時的濟南路蜀菜餐廳,凋零到只剩下兩家:〖黃河蜀魚館〗、〖蜀魚館老店〗。
個人一直覺得台北濟南路這兩家蜀菜餐廳的「砂鍋魚頭」要比石門水庫那一帶的鯉魚多吃,要好上許多,這兩家的哩魚頭非常新鮮,即使是重味道的砂鍋或是炸魚,都還有魚肉的鮮味,沒有濃厚土味。
個人非常非常推薦。
〖黃河蜀魚館〗、〖蜀魚館老店〗這兩家蜀菜餐廳的主餐色「砂鍋魚頭」雖然很接近,但是其他搭配方式略有不同,值得兩家都去試試。
艋舺柳州螺螄粉這篇食記是將兩次的食記結合起來。
第一段是擷取這篇遊記:「〖父母遊台灣〗艋舺柳州螺螄粉、國父史蹟館、齊東街宿舍群、林安泰古厝、大龍夜市」
這一天因為出發的時間晚了點,所以就先帶父母去萬華火車站的「艋舺柳州螺螄粉」享用中餐。
所謂的「柳州螺螄粉」就是用青螺熬煮的湯頭配上頗有咬勁的桂州米粉,聽說真正原始的青螺湯頭非常的腥。
聽聞「艋舺柳州螺螄粉」很久了!終於帶父母來吃!
過去阿里山行程,常常選擇在嘉義的「菜公店土窯雞」用餐,離阿里山山腳不遠,價格比阿里山上的餐廳便宜許多,口味也不錯。
而且在時間上,到這裡差不多中午,用餐順便讓父母好好休息一下。
「菜公店土窯雞」的招牌是甕仔雞和土窯雞,這次點的田雞湯也不錯,其他的菜色就比較普通一點。
其實「嘉義菜公店土窯雞」這裡不太算精緻美食,但是以便宜又還算好吃的餐廳、離阿里山又近的選項來說,菜公店土窯雞是不錯的選擇。
「菜公店土窯雞」大門不在大馬路邊,所以就算用汽車導航,也要注意一下路邊這個大招牌。(招牌還蠻顯著的)
近十年,烤鴨、甕仔雞、土窯雞這一類的餐廳,似乎成了各地中式餐館的主流。
雙北市區的餐館比較無法有場地可以製作甕仔雞、土窯雞,多半以烤鴨、燒鵝、甘蔗雞為賣點。
明顯的,這幾年雙北提供烤鴨多吃的中式餐館,似乎越來越多。
高價位市場帶,有過去傳統的烤鴨名店:龍都酒樓、宋廚菜館,而許多大型飯店內部的中式餐廳也開始以烤鴨為特色賣點。
在低價位市場帶,原本就有不少外帶為主、無座位的烤鴨店,更不用說難以估計數量的小貨車機動烤鴨店。
除了前面所說,高、低價位烤鴨市場帶之外,不少中價位餐廳也逐漸以烤鴨聞名,像是八德路的「四海一家」、民生東路的「聚園」,這一類中價位烤鴨餐廳,也是個人比較偏好的餐館。
信義百貨商圈近十年來,隨著更多百貨公司加入,這裏人潮也更多,即使新加入的百貨公司有著更多更新更新奇的餐廳出現,似乎還是容量不下蜂擁的假日逛街人潮,這位周遭地區帶來不少客源,忠孝東路四五段路上,就更換不少新餐廳,永吉路30巷不少老餐廳消失,改為裝潢比較新的餐廳(當然價位也提高不少)。
所幸捷運市府站和永吉路30巷之間老巷弄的低房租吸引許多較為低廉餐廳進駐,所以永吉路30巷弄內還是有一些比較可以常常光臨的平價餐廳。
捷運市府站這附近有不少牛排館,大都是中高價位,像是忠孝東路上的「艾朋牛排餐酒館」,平價牛排館比較少一點。
捷運市府站附近的平價牛排館之前只有永吉路30巷底的「阪神牛排」或是忠孝東路五段的「家家牛排」,現在新增一家「犇牛大牛排」,這三家以價位來說,「犇牛大牛排」平均價位最便宜,「阪神牛排」和「家家牛排」差不多,只是「阪神牛排」沒有沙拉吧。
價位的差異也反映在菜色豐富度上,「家家牛排」沙拉吧就比「犇牛大牛排」豐富許多,價位也高了近百元台幣,所以何者比較吸引人,真的就看個人胃口,區隔的很明顯。
(德堡牛排)